词条 | 富优21 |
释义 | 品种简介富优21(SD-19)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2 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 亲本来源:富4A×R21 适种地区: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贵州、云南、重庆中低海拔稻区和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海南省做早晚稻种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1、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6天。株高122.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7万穗,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50.4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7.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2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长宽比2.3,垩白粒率51%,垩白度11.6%,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6%。2、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4天,比对照Ⅱ优58迟熟2.1天。株高116.3厘米,每亩有效穗17.4万穗,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46.4粒,结实率89.7%,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1级,最高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7%,长宽比2.4,垩白粒率69%,垩白度11.0%,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0%。3、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7天。株高111.3厘米,穗着粒密,耐寒性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63.3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7.4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0.6%,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9%,长宽比2.2,垩白米率58%,垩白度9.6%,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1、长江中下游: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1.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4%(极显著);2004续试,平均亩产611.0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37%。2、武陵山区:2003年参加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77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3.46%(极显著);2004年续试, 平均亩产582.77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6.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27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4.81%。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5.29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10.67%。3、长江上游: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9%(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9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28%(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5万~2.0万穴,规格16.5厘米×26.4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9万~12万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后期忌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及时防治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备注: 2006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