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阜田石莲洞 |
释义 | 简介 石莲洞位于吉水县阜田镇北7.5公里处,该洞怪石奇立、风景幽美。内大小洞五、六处,大洞名曰“佛庐”,洞口岩上刻有“石莲洞”3字,洞内可容百余人,岩壁纹形黝黑,天然成人物鸟兽状。“佛庐”右后有一小洞,洞高8米,洞顶嵌有钟乳,以石击之,“着着”有声。洞口岩上有一石床,相传为罗洪先读书、憩息之处。石床左上首岩壁上刻有罗洪先所书“梅关”2字,右上首石岩上阴刻有明进士罗大紘怀念罗洪先的五绝。过大洞仄经,有短垣小门,署名“虎豹关”,相传亦为罗洪先手书,洞顶上筑有讲经台,垂檐丹楹别具一格。洞门右有数株罗汉松,树干丈余围、虬枝纠结,古老蓊郁。洞上岩有棵古荆树,高达数丈,据传,罗汉松、古荆树均为罗洪先亲手载植,距今已有400余年。洞内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30度,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一体的石莲洞成为人们避暑、会议、旅游、休闲、佛拜的好去处。 地理位置吉水县阜田镇往北15里处有个村庄叫张家山村,该村的北边地势平坦,四周群山环绕。村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群石堆生而成的石洞,鸟瞰其外形像莲花,该石洞以形状得名,叫作“石莲洞”,是吉水县的著名古迹之一。 石莲洞在万华山南麓,座西北朝东南。东西长150米,南北长140米,占地21000平方米。内有大小洞八、九处。 景色走近石莲洞,只见四周怪石嶙立,内有大小洞五、六处。最大的石洞叫“佛庐”,洞口岩上刻有“石莲洞”三字,洞内可容纳百余人。“佛庐”右边的后面有一个小洞,洞高八米,洞顶嵌有钟乳石,洞口边上有一石床。过了大洞仄径,有短垣小门,署名“虎豹关”。石洞顶上筑有讲经台,讲经台前面有一方牌,方牌上方刻有“小蓬莱”三字,方牌两旁垂檐丹楹,别具一格。洞顶北边的岩石中有颗古荆树,屹立石间,高达数丈。洞门右边有数株罗汉松,二、三人才能合抱。 石莲洞属丹霞溶崖地貌,洞不深而幽,岩不高而奇。进石莲洞内,只觉寂静深幽,两边的崖石摩肩接踵,曲折迂回,重恋叠嶂。石莲洞由数个大小不等的岩洞组成。这些岩洞,逶迤相接而又各具特色。其中石莲主洞位于岩区中心,岩内镶嵌着一座庵堂,说是“镶嵌”,其实是因为庵堂以岩为顶,以崖作壁。沿着陡峭的崖壁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庵堂。只见此庵拱形大门上方框格内书有“小蓬莱”三个笔力犹劲的大字,门楣两侧刻有一副对联:“眼前莫道非蓬岛,足下谁知是洞天。”驻足庵前,但见里面香烟绕缭,烛光昏暗,肃穆庄严。 一条隐秘的岩穴成了登堂入室的通道。我们钻进岩洞,在狭小的穴道里弯腰弓背,匍匐上行小心翼翼左突右闪,霎时,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原来已经来到洞顶上的外面山岩,这真是鬼斧神工的雕凿,刀劈斧砍般的巨石耸立着,岩壁陡峭挺拨,站在上面,甚是触目惊心,仿佛就有粉身碎骨之感。我们攀援到悬半壁上的一块长约丈余宽约三尺左右的巨石上。 历史悠久到石莲洞,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开发者罗洪先。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吉水县盘谷镇谷村人,明代嘉靖八年(1529)状元,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理学家和文学家。据《明史》载:1546年,罗洪先违逆权相,辞官归里,见乡里“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罗洪先在石洞南边建正学堂,设立书院,从此石莲洞开始写下了自己的不朽篇章。在罗洪先一生的学术成就中,以地图学贡献最大。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爬山涉水,考图观史,在元朝朱思本的《舆地图》的基础上,“悉所见闻,增其未备”,精心绘制了《广舆图》2卷,共有28幅地图。为了使《广舆图》便于翻阅、携带,他从妻子在鞋子上绣花缩样中得到启发,发明了今天全世界仍然在沿用的比例尺。此外,罗洪先还写了大量的理学论文和记游诗,著有《罗念庵先生文集》24卷、《冬游记》1卷和《甲寅夏游记》,其中许多著作便是罗洪先在石莲洞完成的,如至今仍保留在吉水的珍贵文物书籍有《增广朱思本广舆记》、《罗文恭石莲集》等。 罗洪先辞官归隐石莲洞后,他心静如水,心态恬然。在石莲洞的后面,当时有一条小溪,它沿西北方向而流,小溪的两岸是一大片茂密的梅花树。罗洪先把这条小溪称作为“梅溪”,经常携带友人来梅溪游览,观赏两岸的美丽景色。在梅溪临洞门的高崖处,罗洪先还手书了“梅关”两个大字。有一次,罗洪先同友人游览时诗兴大发,写下了《梅溪二首》,表达了他辞官归隐后寄情于山水的平静、高雅的情怀。诗曰: (一) 洞外梅发手常题,只欠花前水一溪。 我笑欠溪君溪洞,世间胜事许谁齐? (二) 梅落清溪水一香,汲溪烹茗客同尝。 石边我醉梅花月,两地幽怀谁短长? 谈到石莲洞,就不能不谈石莲洞书院。书院建在石洞的右边,前后两栋,前栋叫“正学堂”,后栋叫“观复阁”,左为“六秀堂”,右为“归静处”,门前两侧有厢房。据《石莲洞志》载:罗洪先曾在此潜心研究,传授儒教理学。当时石莲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胜书院并列为江西三大书院,为吉安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名士。其中著名的有“一门三进士”之一的曾乾享和“半边月可以照天下”的探花刘应秋。 因石莲洞地处偏隅,书院后来也由繁荣走向了低谷,书院旁边还挤入了佛堂、道观。但后人仍十分钦佩罗洪先的人品和才能。明代进士罗大紘在游览石莲洞和书院后,在罗洪先睡过的石床的右上方石崖上写下了一首深情怀念罗洪先的五绝: 洞主乘龙去,何时更返槎? 岩头明月在,常照石莲华。 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施闰章从外地调入吉安任职后,有一次专程来到石莲洞游览,写下了《题石莲洞洞门》一诗,诗中既盛赞了书院的幽静环境,又表达了对当年辟洞讲学的罗洪先的无限怀念。诗曰: 古木苍藤老未枯,洞门幽鸟自相呼。 白云不记人来往,谁似当年旧主无。 特色景点主洞主洞上方有石桌、石墩、石床,相传是罗洪先当年著书立说、休息之所。他在这里勤奋求索,发明了比例尺,绘制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广舆图》。出主洞往左百余米处有短垣,垣上有小门,罗洪先手书的题额“虎豹关”笔力遒隽。相传这里是罗洪先当年驱除虎豹之地。虎豹关后面不远的岩壁上,有罗洪先手书“梅关”二字。当年罗洪先见这里梅花朵朵,铁骨铮铮,诗兴大发,作《四月至洞见梅花》诗一首,诗曰:“春日初临已艳阳,石门自启入青苍。莫言洞里无供给,已因梅花到骨香。”兴之所至,又在洞壁题“梅关”为记。壁间还刻有万历进士罗大缭()统怀念罗洪先的五绝一首:“洞主乘龙去,何日重返槎?岩头明月在,常照石莲华”。 佛庐洞佛庐洞还筑有“讲经台”,是罗洪先讲学的地方。相传罗洪先通《易经》,他精选弟子,筑台讲授《易经》。讲经台重檐丹楹,四周古木簇拥;壁间有一副楹联:“讲席至今存大雅,经台终古壮奇关”。罗洪先早已归去,斗转星移,讲经台更名为“小蓬莱”。 怀濂堂罗洪先为怀念大理学家周濂溪而建筑的。洞南有正学书院,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督学王敬所创,罗洪先作记。书院规模较大,青砖碧瓦,前后两栋,中有天井。前栋曰“正学堂”,后栋曰“观复阁”。正学堂左为“六秀堂”,右为“归静处”。门前两侧有厢旁,左叫“探月轩”,右称“远尘楼”,志载,罗洪先曾在此攻读著述,会友授徒。 1958年,在“正学堂”创办了石莲农业中学,后改为石莲中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