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赴官寿安泛汴·西来秋兴日萧条 |
释义 | 作品名称:赴官寿安泛汴·西来秋兴日萧条 创作年代:宋代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张耒 作品原文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 开遍菊花残蕊尽,落余寒水旧痕高。 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 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 作品赏析《赴官寿安泛汴》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是张耒赴洛阳府就任寿安县尉,途经汴河之作。首句“秋兴萧条”给全篇定下了基调,诗人抚念身世,纵目秋景,有一种萧条冷落之感。秋,本来就是冷生的,而前一夜新霜初降,又陡增了一层寒意。在这霜秋里,菊花已经开罢,连残蕊都已凋零;河床水浅,露出夏日水盛时的高高旧痕。官道两旁,树叶全黄,酒旗格外显眼,处处可见。诗人欣赏着汴河两边的景色,尽管有萧条之感,但萧条中那残菊、黄叶、水痕、酒旗,却又带着诗意。这与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情正好合拍,使他得到一种精神慰藉。“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年龄老大,去就任低级官吏,诗人感到有些扫兴,但此去是在洛阳附近,他听说那里的山水颇富诗意。诗人目望神驰,从眼前的山水景色想开去,则又有一种向往中的快慰。 诗首尾两联抒写赴官寿安途中的情怀,山间两联写泛汴河所见之景。情和景之间的有机配合和联系,对这首诗至关重要。该篇中间两联写景的作用,在于把秋兴萧条的情怀,通过客观景物加以外化,同时在诗人与景物的交融中,作者又感受和捕捉到一种诗意,由实引向虚,由眼前引向未来,完成了向末联的过渡。如果说首联是破题,中间两联则是用写景接应了破题,并且做到了“抱而不脱,相接相避”。最后引出了富于遐想的末联。结构颇为完整。 作者写这首诗时年岁并不大,但诗中自称“老”,且境象萧疏,情感显得收敛寂寥,这反映出他去就任寿安县尉,并不满意。他所写的行役初霜的情景,如同唐代诗人李颀《送魏万之京》中描写的意境:“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两首诗有类似之处,但一是对未来充满希望,一则是希冀有好山水供其消磨岁月,情调却有不同。 作者简介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熙宁年间(1068-1077)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亦能词。有《张右史文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