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府文庙 |
释义 |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始建于唐,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建筑格局宏伟,殿宇壮丽,为江南较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 福建府文庙历史沿革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文庙于此,其后几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近百亩,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2001年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福建省两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之一。文庙内大成殿的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这种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国家文物局罗哲文、单士元及黄景略等专家几次考察文庙之后认为,大成殿基本保存了宋代结构,为福建省少见。 建筑规模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盘龙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悬挂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大成殿东为崇圣殿,名宦祠、明伦堂。庙内宋太守题诗的夫子泉井等诸多文物保存完好。这些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十余座。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灵星门邻涂门街地段,原为府文庙建筑群范畴,后辟为另用。为了完整保护文庙建筑群,2000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重点工程,投资1.2亿元,拆迁菜市场及三个企、事业单位,建成文庙广场,既有效保护遗址,又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 门票·开放时间: 5元 8:00-17:30 交通概况: 市区内有到达府文庙景区的1路、3路、18路公交线。 正定府文庙简介位于正定城内常山东路路南。据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由吴中复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创建,之后金、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建国初期,府文庙主要建筑保存尚好,中路为牌坊、棂星门、泮池、泮桥、名宦祠、乡贤祠、戟门、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六忠祠;东路为学宫,前为魁星楼,后为学堂及教学楼;西路为明伦堂。现仅存戟门及其东西耳房。戟门为正定城内唯一一座元代建筑。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多年来,府文庙一直由正定县妇幼保健医院使用,戟门及其两耳房则作为住房供该单位职工居住。由于年久失修,加之使用者缺乏文保意识,致使古建筑损坏严重。戟门屋面脊兽无存,瓦件松动,木构件劈裂、变形、糟朽,油饰脱落。两耳房则有随时倒塌的危险。自公布为国保单位后,正定县人民政府对府文庙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经协调将其使用、管理权移交正定县文物部门,原住房人员搬离,文物部门派专人看管,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归口管理问题。2009年3月份以来,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着手对府文庙进行整修。拆除了妇幼保健医院原职工车库6间,周边简易房14间,清理了地基,找出原始地面,砌筑围墙,修建了警卫室和安防监控室,增设了消防和安防设施。目前正在对戟门及两耳房进行抢险加固。由于将戟门及其耳房后砌墙体拆除,大木构架尤其是木柱和屋顶险情极为严重,濒临倒塌。因此首先将对戟门屋顶进行整修,对两耳房屋顶和木构架进行全面整修。这样以来,基本排除了国保文物建筑的险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