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和堂 |
释义 | 药店老字号追溯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黑龙江省黑河市,位于中央街的福和堂药店,是黑河历史最悠久的老药房,截至2010年已逾百年。福和堂的老业主是河北昌黎人马庆礼,他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开起了黑河第一家药房,1916年正式命名为福和堂。 福和堂从经销中医药到如今经营中西药所有品种,《爱辉县志》记载:民国十年前有药房30家左右,解放后,坐堂的先生有黑河著名中医张秀峰、勾文普、杜拱平、李明岗、李浩然、杨恩久、李景安、陈秉璞、贺耀庭、张绍石等。中药房所用药材均是自行采购、自行炮制的,手工操作。遵古方制造,常见的有丸、散、膏、丹百余种中药成品,平民百姓有病多到药房看病买药、求医问诊。 发展历程1956年1月,宝兴隆、寿春堂、志仁堂、福和堂四家私人中药房与大同、玉铭两家西药房合为两处,一处为公私合营的福和堂中药房;另一处为公私合营的玉铭西药房。 1958年,福和堂更名为中药商店。1961年又改为福和堂。1966年又改为中药商店,取消了坐堂医生,单纯卖药。1969年将国营的医药商店和中药商店合并一处,名为爱辉县医药商店。 1981年又改名为黑河市医药商店。1983年黑河市医药商店恢复了老传统,重设坐堂医生。 老字号今昔在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夜晚药店昏黄的临街窗户上的灯每天晚上都亮着,谁家里有个急病患者,它就是我们黑河百姓的救命救难的去处,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小城百姓全程服务,到了九点钟以后,黑河街头路灯都黑下来的时候,那盏灯依然闪亮,点亮在小城百姓的心头。 如今黑河的药房有几十家之多,但福和堂仍是人们记忆中最深刻的地方。大同药房消亡了,福和堂大药房依然在中央街上门庭若市,人来人往。 粤剧相关福和堂简介福和堂是八和会馆的分堂之一,只作为粤剧花旦住宿之用,与兆和堂性质相同。 八和会馆创立人八和会馆是由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粤剧艺人所建立粤剧仝人的行会组织。它加强了戏行中人的团结,保障戏班营业正常开展,在清朝解禁粤剧後回复戏班事业。八和会馆成立不久,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罗品超、林小群、陈笑风、白雪仙等都先後加入该馆,後称为“八和子弟”。 八和会馆在清朝光绪十八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百和堂意为八方和合,同结一心;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後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八和会馆会员总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後期实行行长制度,各行行长都是全体人员推举出来,到了今天仍然会定期选举主席。 八和会馆发展壮大随著粤剧不断向各地发展,八和会馆也成立了不少分会,现存的分会遍布世界18个国家或地区,而广东的八和会馆被海内外粤剧人士尊为“母会”。香港八和会馆前身是“八和公寓”,是粤剧从业员散班後住宿的地方。香港的会馆曾经多次改组,分别为“八和剧员总公会”、“八和粤剧协进会”、“广东八和粤剧职业工会”。终於在1953年,重新注册成立“香港八和会馆”,统理粤剧整体事务。四十年来,该会在推动粤剧在国际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新加坡八和会馆前身为“梨园堂”於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创建,於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始更名为八和会馆。除了这两个分会,还有“澳门八和会馆”、“美东八和会馆”及“英港怡情雅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