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余道 |
释义 | 湖北省电力开发公司工会主席人物简介【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湖北广水 【出生年】:1951.6 【来源】:《广水人物》 【简介】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大校军衔,部队转业,现任湖北省电力开发公司工会主席。 人物事迹出生于陈巷镇仓屋嘴村。1968年2月入伍,197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陆军第一军步兵第三师卫生营卫生员、医务助理员、第一军医大学学员、武汉军区军医学校教员、军医学校教务参谋、军医学校学员队长、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助理员、武汉军区鸡公山疗养院医务处主任、广州军区武汉疗养院医务处主任、湖北省军区后勤部卫生处长。1996年2月湖北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同年6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曾多次受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1979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1999年12月转业到湖北省电力开发公司工作,任工会主席。 桂林理工大学教授人物简介1965年7月出生,江苏省兴化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至1995年在桂林工学院(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研室任教;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在桂林工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研室任教。曾担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研室主任,现担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桂林工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教育与工作经历1983-1987年,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本科生,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7-1990年,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0-1995年,在桂林工学院任教,助教—讲师; 1995-1998年,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8-2005年,桂林工学院任教,1998年副教授,2001年教授; 2005-2006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做学术访问一年; 2006-2009年,在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任教; 2009— ,在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 研究经历多年来从事水文地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4篇。1995年以来,在环境地质与污染水文学领域有以下主要研究经历: 1.对淄博市地下水系统水动力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演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该地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为强烈的地段;研究了包气带、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的归宿;对整个齐鲁石化地区进行了水量模型详细的研究,得出了水文地质参数K、T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运用特征有限单元法,重点对齐鲁石化新区地下水中总油、苯的迁移与水力控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博士论文,1998,南京大学)。 2.通过较大规模的示踪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泄漏物污染下游地下水水源地的水力途径,对水力截获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述,参阅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0, 39(11): 1304-1308,《环境科学学报》,2000, 20(4): 406-409)。 3.结合地下水化学资料研究肯定了地下水系统集中污染区处于溶解氧、硝酸盐严重缺乏、硫酸盐浓度呈低值检出的厌氧状态,并从机理上研究了含水层中苯归宿,提出投注硝酸盐促进生物降解作用的建议,参阅《科学通报》,1998,48(1):81-85。 4.分析污染源调查中大量土壤测试资料,论述了泄漏厂区包气带中石油类物质的迁移形式与归宿,参见《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3):371-375。 5.根据地下水中溶解氧、硝酸盐、硫酸盐、重碳酸根等地球化学指标在地下水污染前后的变化,提出地下水系统中存在生物降解作用,并阐述了含水层中生物降解作用的类型与机理,为提高含水层中电子接受体浓度、提高生物降解速率提供了科学依据,参阅《高校地质学报》,1999, 5(3): 306-311,《科学通报》,1998,48(1):81-85。 6.根据野外工作经历,在实验室建造了较大规模的地下水系统实体模型以及地下水系统厌氧发生柱,开展了地下石油类污染物控制与模拟的实验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的内在生物修复作用研究(40262003)》。 开展上述研究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地方水资源保护规划、岩溶旱片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研究、漓江流域岩溶生态系统研究等工作,与地方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往来关系。 教学本科教学:环境地质学,水文地质数值法,专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实习指导。 研究生教学:污染水文地质学,水资源保护规划,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2004年出版《环境地质学》教材一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2009年重印;2006年获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9年作为副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统编教材《地下水污染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5 高等学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科学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水文与水资源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6篇,中文核心23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项目1项,重点实验室基金2项。并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河道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是广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也是我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和《水资源调查与评价资质》技术负责人。作为完成人之一,《北方裂隙岩溶水污染物运移机制与治理研究》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3);《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 在研国家、省部级项目包括: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乙醇混合汽油污染地下水中乙醇的环境效应与修复(40672200),项目主持,2007.1-2009.12 2.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回国人员)项目,乙醇混合汽油污染地下水中乙醇的环境效应(桂科回0731022),项目主持,2007.5-2010.5 3. 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基于水文变化指标的漓江环境流量评价(RC2007019),项目主持,2007.5-2010.5 4.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乙醇混合汽油污染地下水修复行为中介质渗透性能的变化,项目主持,2008.9-2010.8 5. 广西地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地下水中苯系物被生物有效降解的电子受体条件(桂科能07109011-Z005),项目主持,2008.7-2010.6 6.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桂林城市岩溶地下水典型有机污染历史与现状的对比(kdl2008-11),2009.1-2010.12 7. “十一五”期间第二批广西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项目,《环境地质学》教材修编,主持 已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包括: 8. Groundwater Plume Formation and Remediation of Releases of Modern Gasoline Fuels in the Subsurface,funded by a research contract from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and by an NSERC Collaborative Research & Development Grant (J. F. Barker), 2005-2008. (2005.7-2006.7在Waterloo大学学术访问). 9. 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的内在生物修复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262003),项目主持,2003.1-2003.12 10. 漓江流域岩溶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国土资源部重大科技项目“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编号2000208)子题,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动力开放实验室,项目负责,2001-2002 11. 桂林岩溶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广西区教育厅,桂教科研[2001]401号,项目负责,2002-2003 负责其它横向项目: 12. 包括地方局级、企业科技服务项目若干(涉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河道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省略。 主要学术成果SCI收录 1. Yinian Zhu, Xuehong Zhang, Yudao Chen, Qinglin Xie, Junkang Lan, Meifang Qian, Na H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ssolution and solubility of hydroxylapatite and fluorapatite at 25 °C and 45 °C. Chemical Geology 268 (2009) 89–96 2. Yinian Zhu, Yudao Chen, Fei Long, Junkang Lan, Na He, and Meifang Qqia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rsenate/Phosphate Fluorapatite Solid Solutions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DOI: 10.1007/ s11661 -009 -9974-2. 28 August 2009. 3. Chen Yu Dao, Gui L., James F. Barker, Yaping Jiang. 2009. Biodegradability of trimethylbenzene isomers under the strictly anaerobic conditions in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by gasoline. Environmental Geology. 56 (6): 1123-1128 4. Chen, Y.D., Barker, J.F., Gui L., 2008. A strategy for aromatic hydrocarbon bioremediatio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and the impacts of ethanol: A microcosm study,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2008), Vol 96/1-4: 17-31 5. Chen Yudao, Jiang Yaping, James F. Barker. 2007. A Review of Effects of Ethanol on Biodegradation of Aromatics in groundwater.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18. Special Issue. 105-107 6. Chen Yudao, Zhu Xueyu, Zhu Xunshun, et al. 2000. Transformations and hydraulic captures of petrochemical contaminants in a karst-fractured aquifer. Environmental Geology. 39(11): 1304-1308 7. Wu, J-F., J.-Z Qian, and Y. D. Chen, Comparative methodologies for hydro-geochemical sampling plans for contaminant plume monitoring under uncertaint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69 (10): A841-A841, Suppl. S, 2005 8. Yinian ZHU, Xuehong ZHANG, Qinglin XIE, Yudao CHEN, Dunqiu WANG, Yanpeng LIANG, Jie LU. 2005. Solubility and stability of barium arsenate and barium hydrogen arsenate at 25 oC.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120 (2005) 37–44. 9. Zhu Xueyu, Liu Jianli, Zhu junjie, Chen yudao, 2000,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of petroleum contaminants in fracture-karst water in Zibo Area,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3 (2):141-150 10. Qinglin Xie, Xuehong Zhang, Dunqiu Wang, Jincheng Li, Yiyong Qin, Yudao Chen. 2001.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sludge fertilizer on farmland and the safety of heavy metals in a karst area. Environmental Geology. 41 (3-4): 352-257 EI收录 11. 蒋亚萍,陈余道,朱义年,蓝俊康.地下水中乙醇汽油溶解组分运移与生物降解的研究.水利学报,2009,vol40(7):878-884 12. Chen Yudao, Yaping Jiang, Yinian Zhu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zation of a Pilot Scale Aquifer Model: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Nov. 2003, Wuhan, P. R. China. 50-54 13. 蓝俊康,丁凯,赵付明,陈余道,吴孟. 钙矾石对Cd (Ⅱ) 的化学俘获.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20(10) 14. 李永军,陈余道,孙涛,2005,地理信息模型方法初探河流水环境容量——以漓江桂林市区段为例,水科学进展,Vol.16 No.2:280-284 ISTP收录 15. Chen Yudao, James F. Barker, Lai Gui. 2007. Bioremediation Strategy for Mono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Borden Aquifer, Canada. In: Water-Rock Interaction - T. D. Bullen & Y. Wang (eds).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pp. 1657-1660. 16. Yaping Jiang, Yudao Chen, Zhiwei Yan. 2003. Water Utilization and Water Problems in Guilin City: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Nov. 2003, Wuhan, P. R. China. 390-393 专利 17. 蒋亚萍,陈余道,王益伟,丁凯,利用含水砂槽降解乙醇与芳香烃的处理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ZL 2008 2 0113639.0, 2009.8 中文核心 18. 陈余道,乙醇对含水层中燃油芳香烃内在生物修复的潜在风险.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已录用) 19. 梁美娜,陈余道,张燕,渠光华. 气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的乙醇和单环芳香烃.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已录用). 20. 张燕,陈余道,渠光华. 乙醇对地下水中硝酸盐去除作用的研究综述.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31(12): 72-76 21. 渠光华,陈余道,张燕. 地下水中乙醇降解及其对芳香烃降解影响的研究进展.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8. 22. 蒋亚萍,黄宗万,陈余道等,2005,石油类污染含水砂柱中BTEX的自然衰减与厌氧生物降解特征,桂林工学院学报,25(2):342-347 23. 李永军,彭苏萍,陈余道,2004,漓江桂林市区段水环境自净容量地理信息模型探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Vol 33, No.5:596-599 24. 陈余道,蒋亚萍,黄宗万等.2004.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研究的物理模型.桂林工学院学报,24(4):492-497 25. 陈余道,朱义年,蒋亚萍等.2004.汽油污染含水层中芳香烃的自然去除与生物降解特征. 地球化学,33(5):515-520 26. 朱义年,张学洪,解庆林,陈余道,王敦球,Merkel, B., 2003. 砷酸盐的溶解度及其稳定性随pH值的变化,环境化学,2003第22卷第5期:478-484. 27. 陈余道,蒋亚萍,朱银红,2003,漓江流域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差异,自然资源学报,18(3):326-332 28. 陈余道,朱学愚,朱学顺等,2000,裂隙岩溶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与水力截获,环境科学学报, 20(4):406-409 29. 朱学愚,刘建立,朱俊杰,陈余道,2000,山东淄博裂隙岩溶水中石油污染物分布与迁移特征。中国科学(D辑),30(5):479-485 30. 解庆林,林锦富,陈余道,张学洪,王敦球,桂西及其邻区卡林型金矿床城矿流体水源初探,地质论评,1999, 45(sup.):839-843 31. 陈余道,蒋亚萍,《硫酸盐还原菌的钢铁腐蚀机理及其地球化学建模研究》,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6,No.4 32. 陈余道,刘建立,吴剑锋,朱学愚,1999,淄博市地下水中生物降解作用的水化学判别,高校地质学报, 5(3):306-311 33. 陈余道,朱学愚,朱学顺,1999,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流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6(3):32-35 34. 刘建立, 朱学愚,陈余道,1999,山东淄博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高校地质学报, 5(4):450-454 35. 陈余道,朱学愚,刘建立,1998,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中苯的归宿与治理建议,科学通报, 43(1):81-85 36. 陈余道,朱学愚,刘建立,徐绍辉,1998,《山东齐鲁石化新区地下包气带中石油污染物质的迁移归宿》,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3):371-375 37. 吴剑锋,朱学愚,陈余道,刘建立,山东高青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理学报,1998,v53, Sup.:167-174 38. 陈余道,朱学愚,蒋亚萍,1997,《粘性土洞形成的水化学侵蚀试验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4(1):29-32 39. 陈余道,朱学愚,武三三,1997,《淄博市临淄地区地下水源地石油烃污染特征研究》,中国岩溶,16(1):35-40 40. 陈余道,蒋亚萍,《从防洪减灾谈水土保持》,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No.10 其它期刊发表20篇。 政协福建省海云墨会书画家陈余道,本名陈远,字余道,祖籍上海,1959年6月生于福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政协福建省海云墨会书画家,民盟福建书画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积翠园艺术馆特聘书画家,福州西禅书院院委,闽东印社社长,福建东南书画院院长。蓍有《空海入唐行迹印谱》、《中国历代玺印精品博览·花押印》(江西人民出版社)、《陈远书法作品初集》(西泠印社)、《海山风韵·艺文集·篆刻书法》(中国社会出版社)、《陈远印集》(福建美术出版社)等。曾在宁德、福安、福州、揭阳等市举办个展。主编《海山风韵-宁德风景名胜艺文集》、《蕉城书画十家》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