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伏波庙 |
释义 | 横县伏波庙是一组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它是由庙门、牌楼、前殿、大殿、侧殿、后殿、回廊、祭坛几个部分组成,他们以祭坛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庙门两旁为钟鼓楼。这对称的钟楼、鼓搂显然是受到佛教影响而建的,因为中国本土的祠堂,一般不使用大钟和鼓,自然也就不会在庙旁建造钟楼和鼓楼。另有湖南株洲县伏波庙。 广西横县伏波庙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地才陆续出现了钟楼或鼓楼这样的建筑,然而在一座非常正统佛教的词庙建筑,而且在大门之外同时建对称的钟楼和鼓楼又是不多见的。 (左图:伏波庙大门牌坊、钟鼓楼) 建筑特点横县伏波庙的钟鼓楼与廊殿是明代时的建筑。从遗迹中可看出在建筑设计和结构上几乎与过去相同。它们平面呈矩形,其结构形式是穿斗与抬梁相结合,钟楼是将四柱升起,用四根柱子抬高屋顶,二楼栏杆为青砖花墙,屋顶青色瓦片飞檐反翘,不仅有一种轻灵腾飞的气势,又可有防止雨淋的作用,在正脊上吻着两条飞鲤,正面造型相当美观、大方。 前殿以檐柱重拱承托檐檀,拱柱交接处有精美的雀替和石狮,在屋架结构中,梁、枋、斗拱、口簪、天栩等,都达到了功能和艺术和谐的统一,就其整体来说,也是个艺术相当精美的古建筑。庙宇四周墙壁上有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神话传说的故事壁画浮雕,精美艳丽。还有千姿百态的文臣武将,正脊上有双龙戏珠,以及狮、鸟、鱼、花、草等雕刻,极为华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殿屋面举折平缓,翘出的檐角舒展飘逸。殿内有很多石柱,柱础石雕刀工精致,有垂莲形,塔状形等,梁架用料硕大,底面都有精细雕刻。制作精巧,华丽美观,整个结构可说是明清建筑的典型例子。 另外,伏波庙还有一个巧妙的杰作:庙宇周围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但任凭四季更替,西风劲吹,黄叶满地,却始终没有一片落叶掉在大殿屋顶上。青青的瓦面上,永远是那么地整洁干净,令人为之叹奇,原来这都是建筑师根据这里的山势地形,特意安排设计的。伏波庙正处在已峰谷的抛物面,背北,风主要从西南方向吹来,在伏波庙这里正好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风由屋架吹上瓦面,瓦面上凉风习习。所以尽管西风凛凛,落叶萧萧,却不会有一片叶子吹落在大殿屋顶上。人们为之叹奇,以为是将军的神力,这也是伏波庙建筑的一大特色。1985年伏波庙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又升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情况交通:乘公交车56路 门票价格门票:15元 湖南株洲县伏波庙伏波庙坐落在株洲县渌口镇渌江右岸的伏波岭上。伏波岭岭不高而峻秀,渌江水水不宽而源长。圣庙凌空,雄伟壮观。可谓一方风景胜地。 伏波庙历史悠久。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建武17年(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征侧及其弟征贰为太守苏定所迫,率众造反,占领60余城,侧自立为王。是年冬,光武帝差伏波将军马援,率楼船二千艘,领兵二万南征交趾,叛乱始平。马援南征往返途经渌口,历时三载,均屯兵于岭上,后人感其勋德,便将此岭以 “伏波”名之,沿用至今。 马援 (前14-公元49年),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作为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他常常对宾客们说: “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马援一生为国尽忠,最后殒命疆场,真正实现了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的志愿。雄峙在渌江之畔的伏波岭,因为他的到来而人喊马嘶,因为他的屯兵而名扬三湘。而今,他离去整整2000年了,但是伏波岭、伏波庙与伏波将军一起,仍然牵动着人们的无边思绪,引发着人们的万千感慨。 后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尊马援为先祖,奏请唐王恩准伏波将军马援为昭陵(灵)英烈王。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马殷踞湖南时,在伏波岭立神祠,名曰 “伏波祠”,又称 “大王庙” 。古庙分上下两进,中有天井,雕梁画栋,左右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右后侧有膳堂,供僧人食宿之用。前殿奉有关帝像,后殿为伏波将军塑像,金铠金甲,右手举鞭,两目圆睁,栩栩如生,乡民朝香礼拜,香火旺盛。 1927年2月3日,毛泽东同志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驻庙召开农运骨干会议,伏波岭遂成为渌口周边地区农运中心。1944年9月,日寇飞机轰炸渌口时,伏波古庙被毁。现存之庙,为1968年秋株洲县革命委员会作为毛泽东同志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地和大革命时期农协会旧址,根据老人记忆,按原式样制图重建。1999年,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