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扶风山 |
释义 | 扶风山在贵阳城区东面,东山之南,亦名芙峰山。山上有阳明祠、扶风寺、尹道真祠,组成“两祠一寺”的扶风山名胜古迹景区,颇具园林之胜。 历史扶风山之阳明祠创建于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门户墙阶,规模初具,但因经费短缺而搁置。续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其时张輶督学贵州,他与贵山、正本、正习三书院山长共同完成续建工作。光绪五年(1879年),贵阳士绅唐炯、罗文斌集资重修祠宇,摹遗像及题词佳者刻石砌置壁间,有唐炯、罗文斌《重建王阳明先生祠堂记》碑刻记其事。光绪三十年(1904年),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日本教习高山公通、金子新太郎等数人立碑于龟形石座上,碑高3米多,上面书刻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题阳明祠》诗:“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文化大革命”期间,祠遭破坏,画像、碑刻多被毁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市人民政府修复阳明祠,享堂、正气亭、桂花厅、碑廊布局井然,其中尤以碑刻洋洋大观,精华汇聚,门额为著名女书法家贵阳人肖娴女士所书“王阳明先生祠”。 扶风寺,在阳明祠之左,尹道真祠之右,居两祠之中。寺创建于清朝初年,狭小简陋。嘉庆四年(1799年),贵筑知县王湛恩捐资与黔中名士何泌、翟翔时(两人先后出任贵山书院山长)重修,拓寺基,新殿宇,增建仓圣楼、字冢,叠假山,掘水池,池外筑亭。左有楼,拾级而登,可以远眺。山半有环翠亭。至此,老树接檐,旷朗幽胜,寺宇格局,大体形成。嘉庆十九年(1814年),巡抚庆保又增修,有《重修扶风山寺记》石刻。 古迹扶风寺原有不少古迹。水池旁的昙云精舍,是风景绝佳处,站立其间,三面之山青接眉睫,城中烟树万家,历历可数。有清淑阁,系乾隆二十年(1755年)何泌之祖何鹤川建。阁旁即字冢,字冢上有瓦屋,其颜有乾隆时贵州提学使洪亮吉所题“惜字院”。寺中还有关圣殿、观音殿、驯翠亭等建筑物。自嘉庆时重修扩建后,扶风山寺成为文士雅游宴集之所。道光时张琚《游扶风山》诗云:“东风作意报新晴,挽我扶风寺里行。一道青穿芳草径,千峰绣拥百花城。游鱼极泳人知乐,山鸟忘机自赞名。独倚疏篁亭上久,娟娟归路月初明。”民国时扶风寺失修,扶风之胜日渐被人忘却。 修复1991年市人民政府修复扶风寺,一切古建筑仍按原貌,松巅阁(原昙云精舍)、阳明书院(原关圣殿)、画廊、琴室、棋院、印社成长方形排列,百年古银杏苍劲地立于绿草和红花之中。飞阁 流丹,复廊涌翠,花树如醉,奇秀独绝,芙峰胜景又现筑城。 景点尹道真祠,一名尹公祠,在阳明祠左。尹珍,字道真,东汉毋敛人(今贵州独山、荔波一带东汉时称毋敛,正安县境又有毋敛坝)。尹珍身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贵州,眼看家乡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于是不避艰辛,千里跋涉到当时首都洛阳,拜大学者、“五经无双许叔重”即许慎为师,学习《五经》,后又拜应奉为师,学习图纬,终于成为著名学者,历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尹珍成名后,不忘家乡,回到今贵州正安、绥阳一带讲学授徒,为改变贵州落后蒙昧面貌作出了贡献,以致“凡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被公认为贵州第一位教师。 尹道真祠有月宫式圆形大门,门额有康有为题“尹道真先生祠”。入内,则有享殿五楹,祠周环以长廊相通,移贵山书院德隆碑二,陈法、陶廷杰石刻各一,张广泗“学开南服”、洪亮吉“德兼教养”匾于其中。院内有古柏二,黛色参天,古趣盎然。又有层轩(即戏楼式建筑),可容数十席。尹道真祠后因失修而废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人民政府依原貌修复,规模宏敞,享堂、游廊、厢房、戏楼布局井然,环境幽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