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振声 |
释义 | 冯振声,北京人,自幼酷爱相声艺术,十三岁学相声,师承马桂元。后其师病故,他随马德禄及老艺人尹凤岐学艺,边学习边实践演出。自1937年后,在沈阳、哈尔滨、牡丹江、徐州等地献艺。冯宝华熟谙马氏相声风格,捧逗俱佳,四十年代后期,与于宝林合作时,才改为专门捧哏。冯宝华基本功扎实,对业务认真负责。他与于宝林互相磋商编演过不少新节目,而且捧得严丝合缝,效果异常火爆火炽,被大家誉为富有特色的“火档”相声。 个人资料姓名:冯振声 父亲:冯书田 性别;男 籍贯:北京 出生:1922年7月,农历壬戌年职业:相声演员 师承:马桂圆先生 逝世:2004年5月31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十三日,23时,因癌症晚期不治,在天津逝世,享年82岁。 另据《中国相声谱系》:沈竹善徒弟冯振声,应为另外一人,资料不详。 基本概况冯振声自幼酷爱相声艺术,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与于宝林合作。1954年进入天津市和平区相声队,任工会主席,与班德贵共为相声队队长。1956年毕业于天津市文艺工会业校。1959年同于宝林一起调入河北省曲艺队任工会主席,后改曲艺学校任教。1961年调入天津市南开区相声队,为魏文亮捧哏。1980年调入天津市实验曲艺团,后退休。晚年在民营团体众友相声团为尹笑声捧哏。三十年代初期,冯宝华才十二岁,在严父的督促下,放下书包到天津东兴市场“相声大会”学艺,马桂元对他要求很严,时常叫他十遍二十遍地复诵一句台词,冯宝华累得浑身是汗,马桂元仍然摇头说不行。严格的要求和全力督促,使冯宝华横下一条心向相声领域进军,终于在十八岁时崭露头角。他曾去济南、南京等地演出。冯宝华善演文哏、贯口等节目,马氏代表节目《文章会》 、 《对对子》 、 《吃元宵》等,他演来均得心应手。 改编的相声《小型话剧》在天津市首届曲艺会演中获一等奖。他的表演捧逗皆精。逗哏以贯口、腿子活为佳,捧哏捧得严实、不夺戏、不抢活,擅现挂。他与于宝林的合作严丝合缝,效果异常火爆火炽,被大家誉为富有特色的“火档”相声。1997年为录制传统相声资料,和于宝林录制了《铡美案》 、 《卖布头》 、 《渭水河》 ,和高笑林录制了《滑油山》 、 《粥挑子》 、 《哭当票》 ,和魏文华录制了《捉放曹》 ,和田立禾、佟手本录制了《翻四辈》等。 所收徒弟:王文杰、邢文伯、程光德 所获奖励:相声《小型话剧》在天津市首届曲艺会演中获一等奖。 个人经历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与于宝林合作。1954年进入天津市和平区相声队,任工会主席,与班德贵共为相声队队长。 1956年毕业于天津市文艺工会业校。 1959年同于宝林一起调入河北省曲艺队任工会主席,后改曲艺学校任教。 1961年调入天津市南开区相声队,为魏文亮捧哏。 1980年调入天津市实验曲艺团,后退休。晚年在民营团体众友相声团为尹笑声捧哏。 个人特长表演捧逗皆精,逗哏以贯口、腿子活为佳,捧哏捧得严实、不夺戏、不抢活,擅现挂他与于宝林的合作严丝合缝,效果异常火爆火炽,被大家誉为富有特色的“火档”相声。1997年为录制传统相声资料,和于宝林录制了《铡美案》、《卖布头》、《渭水河》,和高笑林录制了《滑油山》、《粥挑子》、《哭当票》,和魏文华录制了《捉放曹》,和田立禾、佟手本录制了《翻四辈》等。 主要作品1、《师傅经》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2、《哭四出》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3、《乌龙院》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4、《渭水河》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5、《卖布头》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6、《铡美案》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7、《卖估衣》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8、《结巴论》表演者:高笑林、冯振声 9、《哭当票》表演者:高笑林、冯振声 10、《滑油山》表演者:高笑林、冯振声 11、《粥挑子》表演者:高笑林、冯振声 12、《讲三国》表演者:高笑林、冯振声 13、《梦中婚》表演者:高笑林、冯振声 14、《捉放曹》表演者:魏文华、冯振声 15、《铃铛镨》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16、《白吃猴》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17、《大上寿》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18、《五行诗》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19、《翻四辈》表演者:田立禾、冯振声、佟守本 20、《丑态百出》表演者:于宝林、冯振声 相关新闻台上的演出,磁石般的吸引住了全场上千观众的眼神。但听得“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那浓重的脑后音、清晰有力的吐字、醇厚的韵味,可说是地道的裘派。是京剧"裘派"专场演出吗?非也!这是原“天津市实验曲艺团”相声演员于宝林、冯宝华合说的相声《铡美案》 。 于宝林学唱裘派花脸唱腔极富功力,嗓音高亢、字正腔圆,颇受观众欢迎。他时常接到观众的来信,特别要求他演出《铡美案》 、 《学唱姚期》等节目。一九六零年他在北京演出时,深得当时北京京剧界的瞩目。裘盛戎、马富禄、马长礼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曾亲临观摩,并与他亲切座谈。 于宝林除了善学京剧裘派,对各种地方戏曲、曲艺、方言、叫卖声,不同人物的语调、动作,也都模仿的惟妙惟肖。如《刘巧儿与窦尔敦》 、 《赤桑镇》 、 《学电台》 、 《哭四出》 、 《丑态百出》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于宝林的艺术特长。 俗语说:“业精于勤”,于宝林的艺术之所以能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与他多年的艺术实践与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他一九二一年生于天津,由于家境贫寒,小学没有毕业就做了书场的服务员。在耳濡目染中,逐渐熟悉、理解了评书及相声艺术,对相声尤为喜爱。十七岁时,他拜张振圻为师学相声,同时拜张阔峰为师学评书,一边学习一边演出,互有借鉴,颇为火炽。从十九岁开始,专门从事相声演出,先与焦国臣(艺名儿:“小金牙”)搭伙,在北京东安市场演出。后与李润杰、王占荣在天津“新三不管”等处撂地。二十二岁时,拜评书、相声前辈马轸华(亦名马寿延)为师,在天津谦德庄、河东地道外等处演出,声誉鹊起。二十六岁以后入天津南市"连兴茶社"献艺,先后与郭全宝、高凤山、冯宝华搭伴。在对口相声中经过刻苦钻研,逗、捧均有特色,颇受观众喜爱。 相声欣赏《卖布头》 于宝林、冯宝华 甲:相声这个艺术哇,是综合性的艺术 乙:噢,不错 甲:啊,说唱的文学 乙:哎,是是 甲:(对乙)表演的好啊 乙:噢,您夸奖 甲:老演员啦 乙:还谈不到这个 甲:相声演员大部分都是北京人 乙:哎,因为相声是北京的出产 甲:即便这个同志不是北京人 乙:啊 甲:也说普通话 乙:那是啊 甲:所以说说相声的 乙:啊 甲:北京人多 乙:对 甲:开大饭庄子的呢? 乙:那哪会儿人多呢? 甲:山东人多 乙:噢,是是 甲:开颜料庄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山西人多 乙:哦,过去都那样 甲:卖布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高阳人多 乙:哦,是是 甲:理发师 乙:哪会儿人多? 甲:宝坻县的人多 乙:哦 甲:打铁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章丘人多 乙:呵,您听听 甲:卖笤帚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香河县的人多 乙:嗯 甲:卖豆腐丝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武清县的人多 乙:哦? 甲:澡堂子职工跟修脚的老同志 乙:哪会儿人多呢? 甲:定兴的人多 乙:对 甲:卖冰棍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哪的人都有 乙:我七??哎,嘿嘿,这怎么哪的都有了呢? 甲:您想哪没有卖冰棍的 乙:说的是啊 甲:到了那个夏季炎热,都要吃一点冷食 乙:唉,就为了消暑 甲:名字不一样 乙:哦,叫的名儿不同 甲:到了咱们天津、北京就叫‘冰棍’ 乙:是啊 甲:到唐山地区 乙:叫什么呢? 甲:叫‘冰块’ 乙:哦 甲:(学吆喝)“大冰块啦,三分五分嗒” 乙:哦哈哈 甲:到江南 乙:叫什么呢? 甲:叫‘棒冰’ 乙:哦,给掉个个 甲:到东北三省 乙:是? 甲:叫‘冰果’ 乙:嗯 甲:到山东 乙:叫什么? 甲:叫‘冰榔棍’ 乙:哦?‘冰榔棍’ 甲:‘冰榔棍’ 乙:那要到山东吆唤呢? 甲:吆唤有地方的色彩 乙:是啊? 甲:好听极了 乙:要一吆唤? 甲:(学吆喝)“吃冰榔棍啦,冰榔棍都是凉嗒” 乙:这不废话嘛,要热的呢? 甲:热的那是抻条面 乙:嗐,这哪的事情啊 甲:这吆唤叫啊 乙:啊? 甲:‘抱君枝’(音) 乙:不错 甲:又叫‘会’(音)声 乙:是啊 甲:还叫‘或’(音)声 乙:嗯 甲:打招呼的意思 乙:对啊 甲:吆唤最好的您知道什么地方吗? 乙:这我可知道 甲:您介绍介绍 乙:那得说是北京 甲:咱们的首都 乙:这么说您有点儿研究啊 甲:跟您比还差点儿 乙:您这是客气,那我要吆唤一个你能知道是卖什么的吗? 甲:当着各位同志您就吆唤,您有上句,我马上接您的下腔 乙:好嘞,咱们互相地研究一下 甲:探讨探讨 乙:你听这卖什么的啊 甲:您来来 乙:“冰糖嘞,葫---” 甲:“葫芦儿嘞呀” 乙:呵哈? 甲:冰糖的葫芦儿 乙:嗯,行啊 甲:到北京叫‘糖葫芦儿’ 乙:对啊 甲:到咱们天津呢 乙:叫? 甲:叫‘糖墩儿’ 乙:嗯 甲:吆唤好听 乙:天津吆唤? 甲:吆唤着都这味儿了 乙:是? 甲:(学吆喝)“大红果的糖墩啊” 乙:哎 甲:墩儿--- 乙:哎,行啊,是这味儿啊,你再听这卖什么的 甲:您接着还来 乙:“新嘞个屉儿嘞” 甲:“包儿热的嘞,发面包儿又热嘞” 乙:哦,卖包子的也知道。 甲:卖包子的 乙:行啊 甲:到北京叫羊肉床子 乙:嗯 甲:上午啊卖羊肉,到了下午呢就卖包子 乙:嗯 甲:到咱们天津也卖包子 乙:要到天津? 甲:跟他北京就不一样 乙:噢,怎么不一样呢? 甲:吆唤时候就吆唤俩个字,简单明确 乙:哪俩个字? 甲:‘肉’‘包’ 乙:哦是是? 甲:一吆唤这个‘肉’字,声音特别大 乙:哦 甲:到‘包’了,嘴皮子劲 乙:是啊? 甲:表示这包子,薄皮大馅儿 乙:哦,他要一吆唤呢? 甲:都这么吆唤 乙:是 甲:“肉---------------包” 乙:完啦?这倒干脆啊 甲:简单明确 乙:好嘞,你再听这个卖什么的 甲:接着还来 乙:(音)“嘿,南罐大的嘞” 甲:(音)“不涩的嘞哟,涩了要换的嘞” 乙:哈哈,这卖什么的呢? 甲:卖柿子的 乙:可以啊 甲:到北京叫‘柿子’,到咱们天津简单。 乙:叫? 甲:‘四则’(柿子) 乙:唉,方言不一样 甲:这位一买柿子一说话,就知道这同志什么地方人 乙:这怎么听呢? 甲:嘿,您这柿子涩不涩嘿 乙:啊,这是北京话 甲:‘泥着四则塞不塞’(您这柿子涩不涩) 乙:嘿嘿嘿,这到了天津了 甲:咱们天津售货员有个特点 乙:那要到天津吆唤? 甲:吆唤出来通俗易懂 乙:是啊? 甲:啊,热闹,吆唤都这么吆唤 乙:噢,您学学 甲:“做大褂嘞,做大褂来吧” 乙:噢,是这味儿啊 甲:你瞧瞧 乙:你再听这卖什么的 甲:你接着来呀 乙:“哎,红个瓤儿好嘞,白个瓤儿--” 甲:“不过水的瓤儿嘞,好大地块嘞,两个大嘞,喝呀” 乙:喝?您这卖什么的? 甲:西瓜 乙:哎,这西瓜它对,为什么喝呢? 甲:他这偻了这个 乙:那端半拉喝去吧 甲:咱们天津的售货员吆唤好听 乙:哦,到了天津一吆唤 甲:就这--劝业场后边有一位 乙:嗯 甲:那大胖子 乙:哦 甲:一吆唤,走到那会儿,您要带小孩的抱好喽 乙:怎么呢? 甲:抱不好吓一跳 乙:是啊 甲:缺德了一吆唤 乙:一吆唤? 甲:一毛一块!!!!! 乙:嚯,这是玩命啊 甲:显着热闹 乙:你再听这卖什么的 甲:您接着还来 乙:“喝凉水嘞” 甲:“大蜜桃嘞” 乙:行啊 甲:卖桃的 乙:哦,有俩下子 甲:深川的蜜桃最出名 乙:“哎,赛虎眼嘞” 甲:“哎,樱桃嘞,比炒豆儿还贱嘞”,卖樱桃的 乙:嗯,你再听这个 甲:你接着来 乙:“哎,柿子大了”(音) 甲:“吃桑葚了冰个来的温鲜果哎”(音) 乙:哦,这卖鲜货的你也知道 甲:怎么样 乙:你再听这个 甲:接着来 乙:“煎饼果子”噢。。这。。我吆唤出来啦 甲:你吆唤出来干嘛 乙:这么样 甲:是? 乙:你吆唤我来接 甲:我要吆唤北京的 乙:啊? 甲:当着各位亲爱的观众 乙:嗯? 甲:那算我欺负你 乙:你说 甲:就这前边一点儿的 乙:嘿嘿,我在天津五十多年,你说我什么没见过? 甲:这个你准接不上来 乙:这么样 甲:嗯? 乙:你也别呛火 甲:是 乙:如果你吆唤,我要不知道卖什么,我这儿张口结舌 甲:这怎么办? 乙:各位同志您甭客气,您就鼓鼓掌(啪、啪、啪) 甲:嗯 乙:这为耻笑我 甲:噢,这是呛火 乙:嘿嘿,算我栽给你了 甲:各位作为评议员啊 乙:嗯? 甲:我这么一吆唤,他接不上来,就给他鼓鼓掌 乙:哎,你来呀 甲:啊,这是卖什么的呀 乙:你吆唤吧 甲:“一毛半斤嘞” 乙:一。。。 甲:这个卖什么的? 乙:我。。。呵,行啊,真有俩下子啊 甲:你瞧瞧,你来呀 乙:哦,一个‘一毛半斤’我就崴泥(音)啦 甲:哎 乙:也别说,各位同志还真鼓励你 甲:嘿嘿 乙:还真鼓掌,您哪位鼓掌来着,您说这个卖什么的?嘿嘿,那我要吆唤一个,你也不知道卖什么的 甲:不相信 乙:你听着 甲:您来 乙:“哎,包圆去包圆去” 甲:“买了买了,过来瞧瞧吧您呐” 乙:“就这俩下嘞” 甲:“这都是清仓处理的嘞” 乙: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完了吧,您不动脑子,同志 乙:你就说那马路边上戳大堆儿的那个 甲:你这个要求呢? 乙:串胡同儿的做小买卖的 甲:走行走串巷的? 乙:有传统性的那个 甲:各位同志都听过的? 乙:对呀 甲:听这个 乙:你来吧 甲:“卖大小---” 乙:“小金鱼儿哟” 甲:“绿磁盆儿哟” 乙:哎,绿。。。,哎哟呵,拐弯啦啊 甲:嘿嘿 乙:哦,你再吆唤 甲:“大号---” 乙:“锡壶哟” 甲:“旧竹帘子” 乙:嗯 甲:“硬面---” 乙:“饽饽” 甲:“馒头” 乙:走,什么毛病啊 甲:完了吧 乙:嘿嘿,合着到你那儿都是‘一个马两个尾巴’ 甲:你这回也来‘一个马两个尾巴’的 乙:嗐,我也能吆唤这个 甲:不相信 乙:你听着 甲:开始 乙:“姜米小枣的---” 甲:“切糕跟粽子” 乙:哎哎,哎呀呵,嚯,两头你都给占去啦 甲:这回你也两头占 乙:好嘞,你吆唤我也两头占着 甲:注意啊 乙:你来吧 甲:“油炸地嘞---” 乙:嗐,“果仁哟宣圈哟”(音) 甲:“老虎豆儿哟” 乙:老。。。。嚯?还有老虎豆儿呐哈? 甲:嗯 乙:好,你再吆唤 甲:“油炸地嘞---” 乙:“果仁哟宣圈哟老虎豆儿哟”(音) 甲:“炸虾米头哟” 乙:嚯,行啊,这太多了这个 甲:太多你来呀 乙:你还敢吆唤吗? 甲:你还敢接吗? 乙:你吆唤 甲:你注意 乙:来吧 甲:“油炸地嘞---” 乙:听着点儿,“果仁哟宣圈哟老虎豆儿哟炸山竽干儿哟炸果子哟炸麻花儿哟炸排衩儿哟炸糖麻花儿哟炸糖耳头哟炸窝头哟炸薄饼儿哟炸糕哇炸素刃子哟炸虾米头哟炸小鱼儿哟炸蚂蚱哟干脆我想吃什么就炸什么吧”(音),哈哈哈 甲:“炸擀面棍儿哟” 乙:唏,像话吗? 甲:怎么不像话? 乙:有炸擀面棍儿的吗 甲:您这全炸啦 乙:啊? 甲:您这个绝点儿您这会儿 乙:哎,你那意思恨不得把我给蜗到这会儿 甲:这是个误会 乙:嗯 甲:老同志们一回忆都知道 乙:是? 甲:在旧社会那个时候啊 乙:嗯? 甲:做小买卖的都讲究吆唤 乙:五行八作他都讲究吆唤嘛 甲:啊,有一种啊有艺术性的吆唤,最好听的 乙:那是卖什么的呢? 甲:在旧社会那阵卖布衣的,他有艺术性 乙:噢,就是过去那卖旧衣服的 甲:哎,分出多少样来 乙:是? 甲:有北京的布衣、天津的布衣、河南的布衣、陕西的布衣、山东的布衣、山西的布衣、大口的布衣、小口的布衣、对口的布衣 乙:嚯,布衣就分这么些种 甲:各有千秋 乙:噢,您说那种有艺术性? 甲:有艺术性、幽默含蓄、现抓现编的 乙:是? 甲:有一种对口的布衣 乙:哦,就是两个人吆唤 甲:一对一句 乙:卖一样的东西,一对一句吆唤 甲:现抓现编 乙:可以呀 甲:脑子得快 乙:我脑子就不慢 甲:嗯? 乙:咱们俩吆唤一回 甲:试试啊 乙:你有上句我给你接下句 甲:好啦 乙:来吧 甲:拿这手绢啊 乙:嗯 甲:说什么衣服就什么衣服啦 乙:您说什么衣服我都有下句 甲:词得快啊 乙:来吧 甲:开始啦啊,“大啦马的褂儿啊” 乙:“大啦马的褂儿啊” 甲:嗯,好嘛,俩大马褂儿这啊 乙:哎? 甲:不对 乙:不随着你来吗? 甲:词儿不能一样 乙:哦,词儿吗要改一改 甲:对对对 乙:可以呀 甲:“大啦马的褂儿啊” 乙:“二啦马的褂儿啊” 甲:“三啦马的褂儿啊” 乙:“四啦马的褂儿啊” 甲:“五马褂儿啊” 乙:“六了马的褂儿啊” 甲:马褂儿这排队来了在这会儿 乙:嘿嘿 甲:您这摊上光买马褂儿合算是 乙:你认为我不懂啊 甲:您这是? 乙:我明白 甲:是? 乙:你吆唤大马褂儿,我再吆唤啊,是马褂儿可不许说马褂儿 甲:对 乙:可以用那种形容词把它给形容出来,为什么它叫‘马褂儿’,对不对? 甲:对,还得说出一番道理出来 乙:那就定啦 甲:那就来吧 乙:来吧 甲:“大啦马的褂儿啊” 乙:“套在外边儿哟” 甲:我七 乙:嘿嘿嘿 甲:您先别乐 乙:啊? 甲:这我不理解 乙:怎么不理解? 甲:这大马褂儿怎么非套外边儿啊? 乙:嘿嘿,马褂儿为礼服 甲:对! 乙:过去是长袍马褂儿嘛,拜客的时候,穿好了大褂儿 甲:嗯? 乙:是把这马褂儿就是套在外面儿 甲:噢 乙:是马褂儿就套外面儿 甲:马褂儿套外边儿 乙:对了 甲:那要套里边儿呢? 乙:哎,那是背心儿 甲:行 乙:嘿嘿 甲:“大啦马的褂儿啊” 乙:“套在外边儿哟” 甲:“没有袖子哟” 乙:我,哎,“那是坎肩儿哟” 甲:“买袍儿的喽” 乙:“有领子哟” 甲:“买了我的袄儿哟” 乙:“续着棉花哟” 甲:“墩儿啦墩儿哟” 乙:“打着棉的墩儿墩儿墩儿哟” 甲:“怎么这么厚哇” 乙:“亲娘续的呀” 甲:“后娘当的呀”(音) 乙:“卖多少钱呐?” 甲:“五六毛哟” 乙:“一嘞块的一呀” 甲:“爷儿俩赶集哟” 乙:“一大一小儿哟” 甲:“买裤子哟” 乙:“俩条腿儿哟” 甲:“一条腿儿的哟” 乙:嗯?嗯,嘿嘿,“那是裙子哟” 甲:“三条腿儿哟” 乙:嗯,“没法儿穿哟” 甲:“四条腿儿哟” 乙:“那是俩条哟” 甲:“五条腿儿哟” 乙:“那是手套儿哇”手套都出来啦?你这可叫挤裂人呐 甲:不简单呐 乙:嗯? 甲:脑子够快 乙:还谈不到这个 甲:这个吆唤您听着有意思吧? 乙:是啊 甲:比这还有好听的 乙:那是卖什么的? 甲:在旧社会有一种卖布头儿的吆唤 乙:嗯 甲:他有艺术性 乙:哦,你说的那是串胡同儿背着大包袱? 甲:那怎么吆唤呐? 乙:一吆唤都这味儿吗 甲:您来来我听听 乙:都是天津的乡亲 甲:可以 乙:“卖杂散玉布头儿嘞,一百多三百多样儿,买去做布料儿去呗” 甲:嗯 乙:对不对? 甲:您介绍的是一部分 乙:是啊 甲:咱们天津乡亲 乙:嗯 甲:背着包袱,到胡同里打开之后 乙:嗯? 甲:一块儿一块儿的 乙:对呀 甲:拿出来吆唤热闹极了,“这一块啊” 乙:啊? 甲:“不掉色(shai3)的花洋布啊” 乙:喔 甲:“买家去给小孩儿做裤衩儿、做兜兜去吧您呐” 乙:喔? 甲:“做门帘儿、窗户帘儿,靠里挂靠外挂靠里挂嘞里外” 乙: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这个我也不知道 乙:噢,您说这种卖布头儿的? 甲:我介绍这种卖布头儿的在旧社会是骗人的生意 乙:错啦 甲:嗯? 乙:买卖它不能够骗人 甲:他们就骗人 乙:为什么呢? 甲:有门市部 乙:哦,也有门脸 甲:在商店门口儿摆摊儿 乙:是? 甲:把布都码到一块儿 乙:嗯 甲:整块儿的布,整匹的的全是 乙:啊? 甲:他撕一块儿一块儿的 乙:哦,满给扯开喽 甲:一丈五六 乙:是了 甲:不耽误您的材料 乙:嗯 甲:做大褂儿够一件儿,裤褂儿够一身儿 乙:是啊 甲:吆唤出来好听 乙:哦 甲:有辙有板、有腔有调,就跟唱一样 乙:这么样 甲:嗯 乙:您呐,就在这儿吆唤一下 甲:可以 乙:我去(扮)那小伙计儿 甲:成 乙:站那旁边给您(den4)那布的犄角,接个下腔 甲:可以可以 乙:来吧 甲:掀开布拿过来他不吆唤 乙:嗯? 甲:摔一摔 乙:麦台麦台(音) 甲:表示这布啊,没有浆性 乙:是了 甲:含一口水喷一下 乙:嗯 甲:“扑----------------”,(用力拍一下手)“啪”,这块布 乙:啊? 甲:您买家穿去 乙:是是? 甲:穿多少年,怎么洗,怎么投它不掉色(shai3) 乙:哎,透蓝? 甲:漂白 乙:废话嘛,白的还掉色(shai3)吗? 甲:咱先吆唤这白的试试,“哎--” 乙:嗯?怎么‘哎’一声啊? 甲:这就开始了 乙:哦,为拢人的耳音 甲:对 乙:是? 甲:“哎,吆唤着卖,哎了吧” 乙:喔? 甲:“吆唤着卖我的布的件了吧” 乙:是喽 甲:“不要那一桩,来买这一桩” 乙:啊? 甲:“桩桩件件大不相同呐不一样儿嗒” 乙:对 甲:“瞧瞧这块布” 乙:是? 甲:“看看这个色(shai3)” 乙:啊 甲:“没个褒贬没有蘸(zhan3)没个窟窿眼儿” 乙:不错 甲:“这是什么色(shai3)” 乙:它是? 甲:“这是本色白” 乙:白 甲:“怎么那么白” 乙:啊? 甲:“怎么那么白” 乙:是啊? 甲:“它为什么这么的” 乙:嗯? 甲:“怎么这么白” 乙:啊? 甲:它、它怎么这么白呢? 乙:我哪知道啊?这得你吆唤呐 甲:“怎么这么白” 乙:啊 甲:“气死了头场雪” 乙:是? 甲:“不让二场霜,真不亚了赛那头号地洋白面的白啦” 乙:对 甲:“也是没它白” 乙:是喽 甲:“气死赵子龙” 乙:嘿 甲:“不让小罗成” 乙:哦 甲:“谁见过薛白袍,压过小马超哇” 乙:对 甲:“没有他来白” 乙:是喽 甲:“不提那桩白” 乙:嗯? 甲:“咱的那桩布” 乙:对 甲:“您买到家里去” 乙:怎么样? 甲:“绷被单子嘞个做被里儿你做门帘儿做裤褂儿去吧” 乙:是喽 甲:“禁洗又禁晒” 乙:嘿 甲:“禁铺又禁盖” 乙:喔 甲:“禁拉又禁拽” 乙:是? 甲:“禁蹬又禁踹” 乙:我说这人怎么啦? 甲:这人被窝有臭虫 乙:嗐,你踹它干什么呢 甲:啊,他表示结实 乙:表示好 甲:“十年呐八年都盖不坏了吧啊” 乙:是喽 甲:“刮风也不透” 乙:对 甲:“下雨也不漏,是那多么快的剪子都铰不动了吧啊” 乙:这什么布啊? 甲:这是钢板这是? 乙:钢板呐!愿不铰不动呢 甲:铰不动他有主意 乙:怎么办? 甲:用电锯锯 乙:锯开喽? 甲:拿铆钉铆 乙:铆好喽? 甲:用电焊焊 乙:焊好喽以后呢? 甲:俩礼拜以后做得了溜家里‘啪’就穿出来了 乙:啊,这是大衣? 甲:锅炉这是 乙:没听说过,就是吹嘘夸张 甲:就是夸张 乙:对呀 甲:这块卖不出去,搁到一边儿 乙:怎么样? 甲:换一块青色(shai3)的 乙:青? 甲:青的不吆唤青的 乙:那他吆唤? 甲:黑的 乙:噢,黑色(shai3)的 甲:怎么这么黑,举出多少古人名来 乙:嗯 甲:过去的‘八大祥’在什么地方 乙:噢 甲:这块布您买到家里做什么用 乙:嗯 甲:富余的布头还不叫您糟蹋 乙:哦? 甲:先要的钱多 乙:是? 甲:最后自动地往下让价 乙:喔,慢慢地往下落 甲:你给帮个忙 乙:那我干吗呢? 甲:喊着一点儿啊 乙:喊什么? 甲:‘瞧本儿’、‘看利儿’、‘别让了’、‘别赔了’ 乙:噢,是你那么一吆唤,我就喊“‘瞧本儿’、‘看利儿’、‘别让了’、‘别赔了’?” 甲:对对对对 乙:可以啊 甲:“哎,那块是块白” 乙:瞧本儿 甲:“这块是块黑” 乙:看利儿 甲:“怎么这么黑?” 乙:别让了 甲:“它,那---” 乙:别赔喽 甲:“它为---” 乙:瞧本儿 甲:“怎---” 乙:看利儿 甲:这位是上满了弦了吧啊,哪儿‘瞧本儿’、‘看利儿’、‘别让了’、‘别赔了’,哪儿啊您这是 乙:你不让我喊这个吗? 甲:您没有听明白 乙:啊? 甲:等到要价钱落钱的时候,这时候 乙:噢,多等往下一落价,我再喊这几句 甲:嗯,‘瞧本儿’、‘看利儿’、‘别让了’、‘别赔了’ 乙:行啦 甲:“哎,那块是块白” 乙:对 甲:“这块是块黑” 乙:黑 甲:“它怎么这么黑?” 乙:嗯 甲:“为什么那么黑?” 乙:是? 甲:“说真正烟薰皂” 乙:对 甲:“烟煤搀煤灰” 乙:嗯 甲:“它屎壳螂钻炕都没有它来黑呀” 乙:哦? 甲:“包公炸麻花,黑个脆嗒” 乙:嘿! 甲:“怎么这么黑” 乙:是? 甲:“气死猛张飞” 乙:嗯 甲:“它不让黑李逵,真不亚了那唐朝的黑敬德不上啊” 乙:对 甲:“也是没它黑” 乙:是喽 甲:“它怎么这么黑” 乙:嗯 甲:“它东山送过碳” 乙:啊 甲:“是西山挖过煤” 乙:嗯 甲:“您说卖过两天儿煤嘞,这不采过两天儿来,这不当过两天” 乙:喔? 甲:“煤铺的二掌柜的吧啊” 乙:是喽 甲:“也是没它黑” 乙:对 甲:“不提那桩黑” 乙:怎么样? 甲:“咱的这桩布” 乙:嗯? 甲:“要得买不错,咱就甭往远处说啦” 乙:是 甲:“要往远处说” 乙:啊 甲:“就得坐火车” 乙:嚯 甲:“就花上七块多” 乙:嗯 甲:“您要不知道” 乙:怎么样? 甲:“取上一个笑儿” 乙:对 甲:“遘奔电车道” 乙:是? 甲:“上了摩电车” 乙:嗯 甲:“买张电车票” 乙:哦 甲:“把这电车这么一绕,这不叮呤呤,当啷啷就都到了吧啊” 乙:哪儿? 甲:“到在北门” 乙:对 甲:“下了摩电车” 乙:是 甲:“一直往北走” 乙:噢 甲:“往东一拐弯儿” 乙:那是? 甲:“那叫布衣街” 乙:不错 甲:“一进西口儿” 乙:嗯 甲:“路南头一家儿” 乙:那叫? 甲:“那叫尊庆容”(音) 乙:对 甲:“再往里边走了深了紧张原风呐花了厚了吧啊”(音) 乙:是喽 甲:“再往东边走” 乙:还有 甲:“成几它抱了集是蜕林祥是蜕蚨祥还有那么一家它谦祥益了吧啊” 乙:是喽 甲:“站在柜台那儿” 乙:怎么样? 甲:“捡着样儿的要” 乙:嗯 甲:“捡着样儿的挑啦” 乙:噢 甲:“这本是青呐与那商标印嗒石林布儿嗒” 乙:是喽 甲:“起名‘三不怕’” 乙:怎么呢? 甲:“怎么叫‘三不怕’呀” 乙:对呀 甲:“它不怕洗不怕晒怎么洗都不掉色(shai3)嗒” 乙:是喽 甲:“要买这桩布” 乙:啊 甲:“顶少的价码得五毛六了吧啊” 乙:哦? 甲:“说没有五毛六” 乙:怎么样? 甲:“买不来这么宽这么厚这么匀呐这么密呐” 乙:嗯 甲:“这么加密嗒这么好嗒” 乙:对 甲:“为什么买这么贵呐” 乙:是啊 甲:“挑配是大” 乙:嚯 甲:“楼上楼下” 乙:嗯 甲:“电灯电话” 乙:哦? 甲:“人工吃食找钱要了吧啊” 乙:是喽 甲:“常言道的好” 乙:说什么? 甲:“店大楼里转、羊毛哇处处出在羊身上儿嗒,您就别不了这点大七克可乐这期着店了吧啊”(音) 乙:对!!! 甲:“那位先生说” 乙:说什么? 甲:“走在你这个摊儿” 乙:是啊 甲:“你买五毛六哇,它那个胆字乌了干儿呢这么买了吧啊” 乙:怎么呢? 甲:“怎么回子事” 乙:是啊 甲:“说一个样的布,一个样的价儿,一个样的色(shai3),谁也不要小门脸儿那个小布摊儿那个大道边儿那小道沿儿那小四合院儿的那桩零布头儿碎布块了吧啊” 乙:是喽 甲:“那位先生说” 乙:啊? 甲:“多少钱一尺呀” 乙:对啊 甲:“到门了角窝,庹一庹尺寸您听了价了吧啊” 乙:是喽 甲:“带着尺来量啊” 乙:对 甲:“没有带着尺” 乙:怎么办? 甲:“伸出胳膊你自己觉着办啦吧” 乙:是? 甲:“一庹五尺” 乙:哦 甲:“两庹一丈,三庹一丈五、足够一丈六” 乙:是? 甲:“就算一丈四” 乙:听听 甲:“少点儿尺码就少点儿价儿嗒” 乙:是喽 甲:“您买到家里去” 乙:怎么样? 甲:“做裤褂儿够一身儿” 乙:哦? 甲:“大褂儿够一件儿” 乙:对 甲:“剩下那零了碎了布头儿阴天下雨就没有事儿” 乙:嗯 甲:“坐在屋里头补袜子吧” 乙:嘿! 甲:“他买五毛六” 乙:是啊 甲:“我买一毛八” 乙:嚯! 甲:“一尺一毛八,一丈一块八,四尺他四毛,四八三毛二啊” 乙:是啊 甲:“三毛三啊加四毛啊七毛二是一块八” 乙:嗯 甲:“大洋是两了块了五毛二了吧” 乙:对 甲:“二分零儿不了算了它” 乙:行 甲:“大洋你就给两块五嗒” 乙:对 甲:“这不两块五” 乙:怎么样? 甲:“心里别打鼓” 乙:是喽 甲:“买了不算买” 乙:不错 甲:“要了不算要” 乙:是? 甲:“洋钱做保那还不换嗒” 乙:对 甲:“这不两块五” 乙:嗯 甲:“瞧好喽成色(shai3)” 乙:啊 甲:“看好这桩布啊” 乙:哦? 甲:“千万呐别拿我们当做高阳摊儿卖的那桩万样货了吧啊” 乙:怎么呢? 甲:“到了高阳摊儿” 乙:是? 甲:“买了万样货” 乙:嗯 甲:“拿到家里去” 乙:哦 甲:“您要一下水” 乙:是 甲:“搁到身上搭” 乙:哦 甲:“又被大风刮” 乙:嗯 甲:“汽车马车飞机迫击炮那机关枪都追不上它” 乙:怎么呢? 甲:“怎么回子事” 乙:啊? 甲:“刮跑啦” 乙:嗐嗐嗐 甲:“这不两块五” 乙:是 甲:“让去一毛” 乙:是? 甲:“您给两块四” 乙:对 甲:“这不两块四” 乙:嗯 甲:“那位还不要” 乙:是 甲:“谁给两毛钱的车钱归是给呢吧”(音) 乙:对 甲:“两毛钱的好茶叶算厚了他啦”(音) 乙:行嘞 甲:“大洋你就给两块整嗒啦” 乙:两块钱? 甲:“这不两块钱” 乙:怎么样? 甲:“我们把它让到家” 乙:是? 甲:“往后一退它”(音) 乙:啊? 甲:“少给一个子儿少给一个零儿少给一个蹦子就不了买了它啦” 乙:嘿 甲:“这不两块钱” 乙:啊 甲:“我狠了狠了吧” 乙:嗯 甲:“我遭了遭了吧” 乙:是 甲:“两块了大洋就打破了它啦” 乙:哦? 甲:“您给一块九” 乙:是 甲:“这(位)给一块八” 乙:噢 甲:“一块七啦一块六啦一块五了吧啊” 乙:别让了 甲:“再要是不要就给一块四了嗒” 乙:瞧本儿 甲:“这就一块四,让去一毛” 乙:多少钱? 甲:“您给一块三” 乙:看利儿 甲:“再让一毛钱” 乙:多少钱? 甲:“您给一块二” 乙:别让了 甲:“再去一毛” 乙:是 甲:“您给一块一” 乙:赔了 甲:“再去一毛钱,您给一块钱,这不一块钱,那们还不要哇” 乙:啊? 甲:(垛脚)“让五毛,去五毛” 乙:多少钱? 甲:白拿去了这块。 乙:白拿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