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奉世 |
释义 | 冯奉世(?—前39年)西汉名将。字子明,原籍上党潞(今山西省潞城东北)人,后移居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年三十余乃学《春秋》,习兵法,以卫侯使出使大宛,大败莎车,擢光禄大夫,迁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 人物生平出身将门习春秋冯奉世出身于将门世家,其先人冯亭,为韩国上党太守。秦攻上党后,使太行道中断,韩国不能据守,冯亭使将上党城献于赵国。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赵括共同抵抗秦军,最后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此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国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秦灭六国后,冯亭后人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国将相。西汉建立后,冯奉世祖父冯唐在汉文帝时期闻名于朝野,冯唐就是代相之子。汉武帝末年,冯奉世以良家子弟选为郎,当了宫廷卫兵。昭帝时,以其功劳补为武安长,后因故免职,当时他已三十余岁,在家闲居,于是学习《春秋》,攻读兵法。前将军韩增听到别人对他的介绍后,与之面谈,发现他确有真才实学,便奉请汉宣帝任命他为军司空。冯奉世生逢西汉中后期,朝廷为了巩固对西域的统治,不断派出使臣和军队,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同时对叛乱者予以镇压、征服。冯奉世就是在这一客观条件下建功扬名的。 出使西域平莎车汉宣帝三年(公元前71年),冯奉世随军出征匈奴,回师后二次调入宫中当卫兵,之后出使西域。在他前面,朝廷曾多次派人出使西域各国,但多数人不称职,有的乘机贪污,有的受到各个属国的困辱,都没有很好地完成使命。这时,乌孙(古族名)由于协助汉军打击匈奴有功,朝廷决定派使者去予以安抚,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于是慎重考虑出使的人选。前将军韩增认为冯奉世人智出众,堪当此任,便向宣帝推荐了他。冯奉世被授以卫侯,奉命持节出使大宛(西域国名,在前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属邑大小七十余城),并且护送大宛的使臣回国。 冯奉世一行走到伊修城(今新疆鄯善境内)时,都尉宋将向冯奉世报告说:莎车(西域国,位于今新疆莎车县,是“丝绸之路”的要冲)贵族集团与邻国勾结,杀死了坚持与汉朝友好往来的国王,并杀死了汉朝使者奚充国。 原来乌孙公主的儿子万年做了莎车国的臣下。莎车王很喜欢他,送他到长安学习。莎车王死后无子,莎车国的大臣们想以汉朝为靠山,同时又讨好乌孙国,就上书给汉宣帝,要求让万年去做他们的国王。汉宣帝同意了,派奚充国为使者护送万年回莎车国去。万年做了国王,莎车国有些人表示不满。莎车王的兄弟呼屠征趁机联络临近的部落,杀死了万年和汉朝使者奚充国,自己做了莎车王。 新任莎车国王呼屠征派出使者向他的周边国家宣称,北道诸国属匈奴,南道诸国应听从他的指挥,莎车与匈奴已结成联盟,以西域霸主的身份与汉朝对抗,因此,由鄯善西去的道路已被他们垄断,西域交通瘫痪。 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打算走北道。冯奉世面对西域各国复杂的政治局面,与副使严昌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一致认为莎车国内发生的政变,是引起西域动荡、交通断绝的主要根源,如不及早铲除立脚未稳的莎车新王,势必养痈成患,难以制服,以致危及整个西域的安全。然而,要想镇压莎车,须有军队,调动军队又需上报朝廷,路途遥远,往返费时,而边境形势逐日变化。于是他们商定,不待奏闻朝廷,立即采取行动,便用从朝中带来的符节通知附近各国出兵,联合进攻莎车。不久调集起各国兵马一万五千人,冯奉世自任统帅,领兵进击莎车,一举攻克其都城。新任莎车王呼屠征毫无防备,及至兵临城下,才慌忙募兵抵御,后自杀身死,莎车人献出呼屠征的头颅,请求和好。冯奉世让他们另选前王的支裔为国王。莎车国复归安定。冯奉世之名不胫而走,威震西域。战后冯奉世收军罢兵,将平定莎车的前因后果详细奏告朝廷。汉宣帝听到报告后十分高兴,当即召见前将军韩增,夸奖他举荐冯奉世,“贺将军所举得其人”(《汉书·冯奉世传》)。 冯奉世平定莎车后,遣回各国兵士,继续西行,直抵大宛。大宛已经听到了他的名字,可谓先声夺人,因此他受到隆重的接待。大宛君臣对他倍加敬重,因而他顺利地完成了使命,临别时大宛赠送名马象龙表示与汉朝的友好之情。冯奉世荣归长安,宣帝甚为高兴,提议为他加封官爵。众大臣认为冯奉世不辱使命,有功于国,应予爵士之封。少府肖望之提出异议,他认为冯奉世擅自发动小国之兵,虽有大功,但是不可引人效法,如果加封冯奉世,将来他人出使时贪功趋利,也要与冯奉世攀比,私自动用兵马,在万里之外为求功名而与他国寻衅滋事,那样一来恐怕无事生非,给国家带来更多麻烦,所以他认为不应给冯奉世加封。宣帝认为肖望之的看法也有道理,便未封爵,只任命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征讨羌虏耀家世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冯奉世被任命为执金吾,职掌北军。不久,上郡(今陕西省北部)一万多原来归降汉朝的胡人发生叛乱。冯奉世持节率兵前往打击,稳定了边境局势。初元三年,右将军典属国常惠死后,冯奉世调任为右将军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几年后升为光禄勋。 永光二年(前42年)秋,驻守陇西的护羌校尉辛汤因嗜酒任性,多次侮辱羌人,终于激怒了羌众,导致反抗朝廷。元帝召集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冯奉世一齐入朝,讨论对策。当时连年遭受自然灾害,谷价上涨。每石谷子在京师卖二百余钱,边疆郡县则卖四百,关东地区竟至五百。全国出现饥馑,时有饿死人的报告传到朝廷,因而皇帝亦产生忧虑,担心饥民铤而走险,在这种时候,发生羌人反叛的事情,朝中将相都感到难办,一筹莫展。 冯奉世说道:“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汉书·冯奉世传》)。元帝问他需要多少兵力。冯奉世回答:“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今反虏无虑三万人,法当倍用六万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汉书·冯奉世传》)。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只用人服一次兵役即可,所需军粮转运三次就够了。绝不能长久地让兵士在战场服役而遭天灾杀灭。以往对敌军的人数估计不足,往往失败之后才又派兵员,那样就耽搁了时间又浪费财物,而且也影响了士气,有失威武。如今估计叛军约三万人,按常理应出兵六万。但我清楚羌兵武器不精,给我四万人马,一个月的时间,也可以平定叛乱。 但丞相、御史、两将军皆以秋收大忙为理由不支持他的意见。说只能发兵一万去边地实行屯戌(一边驻防一边做农事)。冯奉世坚持自己的意见,说“不可。天下被饥馑,士马羸秏,守战之备久废不简,夷狄皆有轻边吏之心,而羌首难。今以万人分屯数外,虏见兵少,必不畏惧,战则挫兵病师,守则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见,羌人乘利,诸种并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国之役不得止于四万,非财币所能解也。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疾决,利害相万也。”(《汉书·冯奉世传》)是说现在由于天下饥荒,战备物资十分缺乏,周边各少数民族都不把汉朝放在眼里,所以才有羌人敢于反叛。如今只派一万人分散到边境地方驻屯;敌人看到兵少,肯定不害怕,已经动乱起来的羌人乘我方势力软弱,如再煽动别的部族,一起反叛,我恐怕到那时国内也得不到安宁了! 尽管冯奉世一再据理力争,但他的建议最终也没有被采纳。元帝只同意出征兵员由一万增至一万二千人。冯奉世不得已,只好带兵员以屯田为名出发,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均为副将,到达陇西之后,分兵三处屯驻。典属国任立为右军,驻军白石;护军都尉韩昌为前军,驻军临洮;冯奉世自为中军。前军到达降同坂后,派出两名校尉,一与羌人争取有利地形,一去广阳谷搭救被掠民众,结果羌人众多,两校尉被杀。于是驻屯的军人都感到各自力量单薄,不敢轻易出动,形成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冯奉世赶忙绘制了地图,并写出作战计划,报奏朝廷,希望增兵三万六千人。元帝派遣太常弋阳侯任千秋领奋武将军衔带兵援助,并给冯奉世派去六万余人。 当年十月,援军到达陇西。十一月,援军与冯奉世先前所率将士会合,而后一举大破羌人,斩杀捕获叛兵八千多人,缴获马牛羊数万头,其余羌人都逃到塞外,陇西叛乱得到平息。次年二月,奉世班师回朝后,封爵为关内侯,调任左将军,继续担任光禄勋,食邑五百户,赏黄金六十斤。他的儿子野王担任了左冯翊,他的长女由元帝纳往后宫,得拜婕妤,很受元帝宠爱。 汉书文载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焉。 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 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污,为外国所苦。是时,乌孙大有击匈奴之功,而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皆在北道诸国间。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奉世乃罢兵以闻。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奉世遂西至大苑。大苑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它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上甚说,下议封奉世。丞相、将军皆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士之赏。”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奉使有指,而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元帝即位,为执金吾。上郡属国归义降胡万余人反去。初,昭帝末,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亦将众数千人畔,奉世辄持节将兵追击。右将军典属国常惠薨,奉世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加诸吏之号。数岁,为光禄勋。 永光二年秋,陇西羌彡姐旁种反,诏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奉世入议。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上问用兵之数,对曰:“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今反虏无虑三万人,法当倍用六万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丞相、御史、两将军皆以为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万人屯守之,且足。奉世曰:“不可。天下被饥馑,士马羸秏,守战之备久废不简,夷狄皆有轻边吏之心,而羌首难。今以万人分屯数外,虏见兵少,必不畏惧,战则挫兵病师,守则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见,羌人乘利,诸种并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国之役不得止于四万,非财币所能解也。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疾决,利害相万也。”固争之,不能得。有诏益二千人。 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以将屯为名。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典属国为右军,屯白石;护军都尉为前军,屯临洮;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前军到降同阪,先遣校尉在前与羌争地利,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谷。羌虏盛多,皆为所破,杀两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焉。奉世上言:“愿得其众,不须烦大将。”因陈转输之费。 上于是以玺书劳奉世,且让之,曰:“皇帝问将兵右将军,甚苦暴露。羌虏侵边境,杀吏民,甚逆天道,故遣将军帅士大夫行天诛。以将军材质之美,奋精兵,诛不轨,百下百全之道也。今乃有畔敌之名,大为中国羞。以昔不闲习之故邪?以恩厚未洽,信约不明也?朕甚怪之。上书言羌虏依深山,多径道,不得不多分部遮要害,须得后发营士,足以决事,部署已定,势不可复置大将,闻之。前为将军兵少,不足自守,故发近所骑,日夜诣,非为击也。今发三辅、河东、弘农越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及呼速累、嗕种,方急遣。且兵,凶器也,必有成败者,患策不豫定,料敌不审也,故复遣奋武将军。兵法曰大将军出必有偏裨,所以扬威武,参计策,将军又何疑焉?夫爱吏士,得众心,举而无悔,禽敌必全,将军之职也。若乃转输之费,则有司存,将军勿忧。须奋武将军兵到,合击羌虏。” 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兵未决间,汉复发募士万人,拜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未进,闻羌破,还。上曰:“羌虏破散创艾,亡逃出塞,其罢吏士,颇留屯田,备要害处。” 明年二月,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光禄勋如故。其后录功拜爵,下诏曰:“羌虏桀黠,贼害吏民,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绝道桥,甚逆天道。左将军光禄勋奉世前将兵征讨,斩捕首虏八千余级,卤马、牛、羊以万数。赐奉世爵关内侯,良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裨将、校尉三十余人,皆拜。 后岁余,奉世病卒。居爪牙官前后十年,为折冲宿将,功名次赵充国。 将军奋武将军任千秋者,其父宫,昭帝时以丞相征事捕斩反者左将军上官桀,封侯,宣帝时为太常,薨。千秋嗣后,复为太常。成帝时,乐昌侯王商代奉世为左将军,而千秋为右将军,后亦为左将军。子孙传国,至王莽乃绝云。 奉世死后二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以诛郅支单于封为列侯。时,丞相匡衡亦用延寿矫制生事,据萧望之前议,以为不当封,而议者咸美其功,上从众而侯之。于是杜钦上疏,追讼奉世前功曰:“前莎车王杀汉使者,约诸国背畔。左将军奉世以卫候便宜发兵诛莎车王,策定城郭,功施边境。议者以奉世奉使有指,《春秋》之义亡遂事,汉家之法有矫制,故不得侯。令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亡保康居,都护延寿发城郭兵屯田吏士四万余人以诛斩之,封为列侯。臣愚以为比罪则郅支薄,量敌则莎车众,用师则奉世寡,计胜则奉世为功于边境安,虑败则延寿为祸于国家深。其违命而擅生事同,延寿割地封,而奉世独不录。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疑生无常,惑生不知所从;亡常则节趋不立,不知所从则百姓无所措手足。奉世图难忘死,信命殊俗,威功白著,为世使表,独抑厌而不扬,非圣主所以塞疑厉节之意也。愿下有司议。”上以先帝时事,不复录。 奉世有子男九人,女四人。长女媛以选充兵宫,为元帝昭仪,产中山孝王。元帝崩,媛为中山太后,随王就国。奉世长子谭,太常举孝廉为郎,功次补天水司马。奉世击西羌,谭为校尉,随父从军有功,未拜病死。谭弟野王、逡、立、参至大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