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肺毛霉病 |
释义 | 疾病概述肺毛霉病(puhmonary mucormycosis)是由毛霉菌目致病菌引起的肺感染性疾病。虽然少见,但发展迅速,死亡率高。临床上以毛霉菌和根霉菌较为常见,前者主要侵犯肺,后者多累及到鼻窦、眼、脑及消化道,并可血行播散到全身。肺毛霉菌病可为原发感染,可继发于鼻窦病变或毛霉菌败血症。 病因机制发病原因引起肺毛霉病的真菌属于接合菌亚门,毛霉纲,毛霉目,毛霉科,由毛霉目中的其他科,如被孢霉科、小克银汉霉科、科克霉科、瓶霉科等引起。其中毛霉科中的根霉属、毛霉属、犁头霉属是引起肺毛霉病的最常见的3类真菌,而3类中又以根霉属所致的最为常见,特别是少根根霉和米根霉。 发病机制正常人体中,人的血浆有抑制根霉菌属的生长,中性粒细胞有杀伤霉菌菌丝的作用。当机体防御机制被破坏或削弱,病原菌可入侵体内。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以通过皮肤和肠道感染。糖尿病酸中毒,血液病、淋巴瘤、骨髓增生不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化疗和放疗是毛霉菌感染的诱因,其中白细胞严重减少和糖尿病是很重要的诱因。 病原菌从鼻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处生长繁殖,很快破坏组织引起鼻窦炎,眼球周围组织炎,也可直接侵入脑和脑膜,或肺。侵入肺脏的孢子可穿过支气管壁进入肺组织和血管,在组织内迅速生长。小动脉血管栓塞和肺实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大量白细胞浸润,组织坏死。菌丝侵入血管,引起栓塞,不但加速感染的播散,也引起组织梗死。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栓塞和组织坏死。 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肺炎,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胸部X线片及常规细菌学检查无诊断意义。此病在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于癌症患者,原发性肺毛霉病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可发生。预后较差,短则3天,长则30天内死亡。 诊断主要根据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支气管或病灶分泌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肺组织活检找到毛霉菌可作诊断。组织切片发现血管壁内有短粗、分支而不分隔的毛霉菌丝存在最具诊断意义。 辅助检查直接镜检标本来自上鼻甲刮片、鼻窦吸出物、痰液及活检标本等,用20%氢氧化钾制成湿片直接镜检,可见典型的厚壁具折光性的菌丝,直径6~15微秒,亦可见膨大细胞及弯曲菌丝。孢囊梗直接由菌丝长出,菌丝可分支,呈直角。 细菌培养将临床标本接种于不含放线菌酮的麦芽糖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及普通沙氏培养基中,37℃或25℃培养,生长较快,初起菌落表面呈棉花样、白色,渐变为灰褐色或其他颜色。毛霉病发病凶险,而毛霉又常污染痰及环境,故直接镜检往往较培养更有意义。 X线胸片显示非特异性肺炎和肺梗死。 临床治疗肺毛霉病由于发病凶险,病死率很高。两性霉素B及外科清创术,对并发疾病的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等有疗效,病死率开始降低。两性霉素B的剂量一般为每天1mg/kg体重,为减少肾脏合并症,总量不应超过3~4g。氟康唑400mg/天也获较好疗效。毛霉性脑脓肿采用两性霉素B静脉及心室内注射,并外科抽脓等综合疗法获得成功。 抗真菌药物: 两性霉素B:是由结节链霉提取所得,对本病疗效佳,静脉滴注效果最好。先以1mg溶于5%葡萄糖液注射以测定其是否过敏,逐渐增加至每天1mg/kg。应用更快递增法,先用1mg测试剂量,数小时后即可用10~15mg,每12小时增加1次,直至患者病情稳定或改善。再用同剂量隔天1次,每次静脉注射宜持续6小时以上,效果最佳。有主张局部灌洗疗法以及眼和鼻部包敷疗法。对鼻脑毛霉病所用的疗程不明确,应视患者临床疗效及感染清除情况而定。但应持续数周至数月或更长,长疗程应使总剂量达2.5~4.0克,过早停药可复发。 氟胞嘧啶:有报道本药与利福平或四环素类或与两性霉素B有协同作用,因此有人建议用5-FC再加低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以减少两性霉素B的毒性。 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毒性,并增加两性霉素B的防治效果。 外科扩创:尽量清除坏死组织。使两性霉素B容易到达病灶,有鼻旁窦炎时亦应清洗引流,如有视网膜动脉栓塞、眼炎或眼球波及时应摘除眼球。 控制潜在疾病:纠正糖尿病患者的酸中毒及脱水,但在应用激素的免疫抑制患者、白血病或慢性肾病、免疫及代谢障碍的患者常不易治疗。 疾病预防该病病原为条件致病菌,对易感病人,应及时治疗全身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若发生该病,除及时治疗外,尚应避免其他细菌的交叉感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