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未艾 |
释义 | 简介方未艾(1906-2003),学名方玉书,又名方靖远。辽宁省台安县人。曾就读于公主岭农业专科学校。1925年因响应“五卅”反日运动领导罢工和游行,被当局通缉,为此逃到吉林,投入卫队团步兵营当上“字儿兵”——文书上士。其间,结识萧军并成为好友。1928年夏,考取沈阳东北陆军第六期军士教导队。后又约萧军进入沈阳北大营,入讲武堂,他进骑兵科,萧入炮兵科。两人对于文学的爱好,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1930年他开始给沈阳《盛京时报.神皋杂俎》写过《夏先生》、《骑兵队长》等短篇小说;给《新晚报.今天》写过《惆怅》、《夜泊》等散文。“九一八”事变后,他与萧军因组织抗日义勇军起事失败,一起来到哈尔滨,弃武从文。这时期,他写了《九一八之夜》,在《东三省商报》上发表。1932年4月,担任《东三省商报·原野》副刊主编。萧红的第一首诗就是他给发表的。同年到《国际协报》工作,担任《国际公园》副刊主编。 1933年10月,经黄吟秋和金伯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团结二萧、罗烽、舒群、白朗、金人等一起对日斗争。不久,被调到苏联学习。其间,曾在《工人之路》报上发表文章。他写的《哈尔滨二月五日》就是写1932年2月5日这天,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哈尔滨,同时歌颂了哈尔滨人民不屈的战斗精神。1934年曾担任苏联作家协会远东中国作家支部委员,主编中文版《太平洋》杂志。1936年经新疆回国,在新疆担任“反帝会分会”书记,新疆学院讲师、金矿局局长。1938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1945年出狱后在新疆政府任视察委员。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兰州中苏友好协会宣传部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岛山东大学外文系副主任、俄文教研室主任,兼任俄语学校校长、青岛市文联文协副主任、山东省文联委员,本溪市作协顾问等职。 生平年表190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方未艾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西佛镇通江子村。1912年到1920年,在村里的私塾馆读书,学名方玉书,字兆麟。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8年。 1925年夏,在南方“五卅”运动的影响下,领导学校同学罢课,造成日本校长剖腹自杀,因此,被学校开除,并欲治罪。于是,被迫外逃,投身吉林市的东北陆军第34团步兵营,当一名步兵,改名方靖远。后任上士文书。初识当时名叫刘吟飞的萧军,时年18岁。 1928年夏,赴沈阳(当时叫奉天)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候补生队,即东北陆军第六期军士教导队。同年12月,在教导队结业,正式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二总队骑兵队。萧军考入第二总队炮兵队。 1931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为第十期毕业生。 1931年夏,被任命舒兰东北军66团第2营营部副营。“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斗争。失败后,同萧军一起潜入哈尔滨市参加抗日活动。 1932年3月,被聘为哈尔滨《东三省商报》副刊编辑。9月,被聘为《国际协报》副刊编辑。 1932年10月,经中共党员金伯阳、黄吟秋(中共满洲省委委员)介绍加入中共,参加反满抗日斗争。与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金剑啸、萧军、萧红、舒群、杨朔、罗烽、白朗、金人等有各种往来关系。 1933年元旦,在《国际协报》新年征文中,首次发表萧红处女作《王阿嫂之死》。当年春,在《国际协报》上首次发表萧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涓涓》。 1933年10月至1935年8月,被中共满洲省委派遣到苏联海参崴学院学习。 1934年,经联共党员丁山和张锡筹加入苏联共产党。 1935年秋,在伯力苏联远东红军司令部任侦察员。 1936年夏,离开哈尔滨去北京转赴新疆乌鲁木齐(时称迪化)。当年参加反帝同盟会。在阿尔泰任反帝分会书记、阿山金矿局副局长。1938年2月,因苏联肃反扩大化在阿山被捕。羁押到当时的迪化市第二监狱。 1942年春,被转入迪化第四监狱,在狱中得知萧红逝世于香港,葬于浅水湾。 1944年秋,在监狱中结识赵丹。 1945年,藏蒙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来新疆执政,当年四月,被释放出狱。任省政府视察员,因查办库车、奇台警察局长,7月即被人指控搞共产党活动受到撤职处理。 1947年10月未,离开新疆到甘肃省。 1949年,兰州解放。经解放军一野政治部主任甘泗琪和第二兵团司令部宣传部长胡友之介绍,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兼任省中苏友协社会服务部长。在兰州大学任俄语副教授,被选为省`市人民代表。与彭德怀总司令结识。 1950年10月,在西安参加西北首届文代会,被选为西北文协委员。 1951年,迁居山东省青岛市。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副主任、俄语教研室主任,兼任青岛市文联副主席。 1952年夏,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翻译工作会议。被约定翻译俄文长篇名著《彼得大帝》。 1955年,被错定为山东的“胡风分子”。停职隔离审查。 1957年7月,被认为有罪,判处5年有期徒刑。在济南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科技研究所从事外文翻译,进行劳动改造。 1960年,改造期满。安置在原所工作。 1962年秋,在精简运动中被下放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桓仁镇落户与家人团聚。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立为桓仁一号专案监护,再次失去自由。 1970年4月5日,与夫人一起被桓仁镇公社革委会遣送到桓仁镇拐磨子公社14大队,在一位姓刘的善良人家中,租住一间半草房。 1979年4月,被落实政策,摘掉“历史反革命”帽子,恢复公民权。当年夏,离开农村举家迁到本溪县南甸镇石灰石矿,在老儿子方术家落户,又一次成为城镇居民。 1980年,开始写作革命回忆录、文学回忆录。当年10月12日,在哈尔滨日报文艺版上发表《像慈母一样哺育我的城市》。11月30日,又发表《杨朔在太阳岛》一文。此后,一发而不止。 1989年,在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其华和市文联作协主席周熙高及诗人安大伦的帮助下,经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将户口迁入在本溪日报工作的二儿子方朔家中。当年被市作协聘为顾问,又先后被聘为省、市诗词协会顾问。也被黑龙江省电视台聘为电视剧《萧红》顾问。 至2000年,先后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作品20余万字,多次应邀参加萧军、萧红、舒群、金剑啸等人的文学研讨会、纪念会。 2003年春天,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省电视台关于与抗日英雄赵一曼共同搞地下工作的采访。由辽宁省政协和本溪市政协编辑的《我和萧军六十年》回忆录一书出版。 我和萧军六十年(书目) 方未艾回忆录 序 前 言 1 我和萧军六十年 2 追忆张学良将军 3 我所认识的赵一曼 4 缅怀抗日英雄杨靖宇 5 滨江星火——忆金伯阳 6 萧红在哈尔滨 7 青年时期的杨朔 8 再逢赵尚志 9 诗人 画家金剑啸 10 在哈尔滨成长的翻译家金人 11 不朽的译文——忆温佩筠 12 一个不被谅解的人 13 乐天照相馆的秘密 14 诗人萧三在海参崴 15 海参崴的“中国党校” 16 赵丹在新疆监狱中 17 怀念杰出画家韩乐然 18 在兰州结识的彭德怀 19 萧军来访谈萧红 附录: 1. 萧军:朋友的“骂” 2. 萧军 : 书简 3. 陈 堤 :三郎与林郎 4. 江志超:三十年代的老作家 5. 刘树声:一个勇猛水手的侧影 6. 黄吟秋的最后几封信 7. 王采南:难忘的哈尔滨 8. 王采南:女校歌声—忆朱旦华 后 记 部分诗词作品悼萧军 一生从武又从文,为国为民历苦辛。 好报不平仗义胆,惯寻真理献忠心。 民族气节传中外,文字光辉照古今。 风雨同舟六十载,深悲无术可招魂。 赠友 倾心见胆大江头,万水千山汗漫游。 醉饮龙潭情可解,狂歌虎帐恨无由。 守身未羡三新冠,闻道何伤一敝裘。 幸喜此身仍健在,辽东燕北写春秋。 戈壁夜行 星明残雪月明沙,人影婆娑驼影斜。 行至夜深希犬吠,每疑树丛是人家。 闲居书感 道未成真反遇魔,内疚实比外忧多。 上天似段青云路,入地难寻安乐窝。 儿女满堂悲寂寥,诗书盈几懒吟哦。 人生失却操戈日,徒望烽烟唤奈何。 赠邓立同志 闻名已久斯文间,情洽意合非偶然。 通信不如亲见面,谈心胜似闲聊天。 千山道上相扶持,沈水街头共往还。 但愿诗文惊海内,神州艺苑各争先。 同陈堤教授登吉林北山旷观亭 一亭挺立北山巅,远友来临共旷观。 蜿蜒松江呈眼底,繁华船厂列胸前。 良辰幸会思千缕,美景乐享想万端。 高尚情谊虽永在,深知别后再逢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