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氏灯楼 |
释义 |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来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 地理位置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挑台敞廊,第5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方氏灯楼历史上为古宅乡的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警防卫作用。 碉楼形状方氏灯楼,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屹立在塘口圩北面的第三山上。它建于1920年,为古宅(宅群)乡乡民及国外侨胞集资所建。该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五层,标准层高三层,第四层为柱廊结构,四面悬挑,第五层是一个亭阁,顶部像一个圆锅倒盖。 建造建造该碉楼的目的主要是防卫马冈土塘一带的土匪。因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冈土塘是有名的土匪窝,土匪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此,古宅乡各村村民纷纷携手搞联防。村民们经过仔细的考察,选择了地势较高的第三山作为联防的重要据点。这里山丘高突,居高临下,可以环顾四周,易于防守。但树木较少,目标容易暴露,因而很多村民建议在山上建一座坚固的碉楼。然而建楼需要大量的资金,怎么办呢?经过商议,决定通过村民和海外侨胞集资的方式解决。由于资金到位迅速,村民行动快,1920年2月就动工建楼。一座五层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楼,仅用八个月就竣工了。 建成碉楼建成后,楼里有十多名团防员队员长期驻守,他们配有当时较先进的枪械,有七九枪,"毛瑟"枪,还有两支从美国购进的马枪。后来又在第一层设置了发电机,楼顶设一盏探照灯,都是从德国进口的。由于集资人多为方姓,楼上又设置有探照灯,因而该碉楼被称为"方氏灯楼"。当地人形象地说此探照灯"好犀利",灯光射到水口,水口人可以看书读报,照到附近的小鸡,小鸡都晕倒。如有土匪来打劫,守卫的人就开着探照灯照射土匪,然后打锣或鸣枪通知邻近的村民提高警惕或采取反击行动。 团防队负责打更、巡逻,还给乡民看守地里的庄稼,与乡民的关系非常融洽,乡人也经常送一些食物给他们,如大米、番薯、大豆等。 方氏灯楼擒贼记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天色昏暗,宅群乡周围一片寂静。人们大多关门呆在家里,以为平淡的一天又快过去了。负责巡逻宅群一带的十多个队员像往常一样聚集在灯楼里。忽然,放哨的队员发现北面的山脚下,有五六条黑影在慢慢移动。该队员马上示意同伴打亮探照灯。呵,那伙人头上戴着斗笠,肩上似乎挑着很重的东西,一脚深一脚浅地朝塘口圩方向走去,还不时地回头望望。"莫非又是土塘那一帮狗贼?"警觉的队员立即喝令他们停下来,接着几个人拿武器冲了下来。然而那伙人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仍然若无其事地走自己的路。 "干什么的?"队员上前盘问。 "刚收割完稻谷。" "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收割?搜查!" 那一帮人慌了,急忙把其中一只箩翻倒过来,"哗哗啦啦",原来箩面上放的是稻谷,底下却全是打仗的"家伙"。 "不许动!"队员们早有防备,哪里容得他们反抗,立即把枪对准了他们的脑袋。队员们命令他们把所有的东西挑上灯楼,听候审问。 原来,这一帮人真的是土塘的土匪,准备趁着刚下完大雨的大好时机,到塘口圩的一户富裕人家抢劫。因为要经过方氏灯楼,他们担心全副武装,会被灯楼的团防发现,于是在塘口四九偷割了稻谷,把枪支盖住,打扮成农民,想瞒天过海,谁知还是栽在警觉的团防队员的手下。后来,队员们严惩了这些土匪,并把稻谷退还给被盗的农民。 以后,土匪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方氏灯楼一直为确保宅群一带乡民的安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