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范蠡墓
释义

范蠡墓是人们纪念范蠡而设的陵墓,在全国有三处,分别是湖南华容范蠡墓,湖北石首范蠡墓,山东肥城范蠡墓。

1、湖南华容范蠡墓

简介

湖南华容范蠡墓位于县城西半里外田家湖边。据1992年出版的《华容县志》记载,1957年前,县城西半里外田家湖边的范蠡石墓及石雕翁仲、灵曾群像犹存。民国4年曾维修并刊碑。1958年《湖南省志·文物志》也说:“(范蠡墓)现属华容护城乡,尚完好。”“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先垦为田,后建为街。华容县城关镇将该墓址所改建的街道命名范蠡巷。

历史记载

关于范蠡墓在华容的记载还有明万历《华容县志》:“出城门而西,有田家湖,方十余里,有官渡通安乡,今废。有范西戎墓。旧志:城西田家湖上,有范蠡墓。《水经·郦注》:‘夏水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述,似亲历其地。故违众说,从而立之。晋《太原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华容之西南。”《洞庭湖志》对此也有记载:(范蠡墓)旧传在华容县西南湖滨。及考《水经注》:夏水(指华容河,曾由麻里泗经花子坟、县河口入湖)入华容经范西戎之墓南。而郭仲产亦云:“县东十里,碑题‘故西戎范君之墓’碑文剥落,范西戎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后世多不察,不独有其墓,并有蠡湖、钓洲以附会之,且多称范蠡为华容人。致祀诸乡贤,谓非王隐诸人记载失实之贻误也欤。”该志又载:蠡湖:一名赤沙湖(在华容县、南县一带,为古洞庭湖一部分)。昔范蠡曾乘舟于此。钓洲:昔范蠡尝钓于此洲,刻石记焉。有一陂,中有范蠡石床、石砚、钴钅莽 。范蠡宅,在湖中,多桑苎;花果有海杏,大如拳。按:范蠡,《史记》称其泛舟五湖。五湖,太湖也。或曰洞庭旧名太湖。尝有游洞庭之事。

原因分析

范蠡会不会来华容呢?《辞海》称:“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大夫。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据史书介绍,范蠡功成身隐,怕越王杀他,“乃乘扁舟于江湖,变名易姓”(《史记》),远走他乡,三次搬家。以后他的第二个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抓了,他多次通过关系找楚王斡旋。华容属楚国腹地,是楚王的狩猎区,此时楚国已在华容县城建了国王的行宫章华台,范蠡有可能来此找楚王的近臣说情。且华容为鱼米桑苎之乡,水陆两便,范蠡来此做生意并死后葬于此是很有可能的。

2、湖北石首范蠡墓:

简介

“绣林十景”之一,位于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鹿角头村,传说范蠡曾在此隐居避世。

范蠡墓在石首桃花山还是在华容县城?

历史背景

范蠡又名陶朱公,楚国人,早年经知心好友文种向越王推荐,任越国上将军兼宰相之职。后来他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成为春秋末年的一介名士。勾践称霸后,范蠡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理劝说文种归隐山林,文种却不以为然(后来果然被吴王所杀)。于是范蠡便悄然离开朝廷,用船载着美人西施,泛游五湖四海去了。

历史记载

关于范蠡的寿终之地,晋代王隐《晋书 地道记》中记载:“陶朱冢(范蠡墓)在华容县,树碑云越之范蠡也。”《史记 集解》中亦有“陶朱公冢在南郡华容县西”的注释。历来省志、府志、县志等均有关于“陶朱公(范蠡)冢在华容县西”的记叙。如康熙二十三年版《湖广通志》记载:“春秋越人霸,越复,(范蠡)作四湖游,寓赤山,其湖曰蠡湖(系洞庭湖湖汊,今常德市境内)。”又云:“范蠡墓,在华容县西。”清朝《湖北通志》载:“陶朱公冢在华容县西,有碑云,是越之范蠡。”清朝《汉唐地理书抄》云:“华容县西有陶朱公冢。。。。。。”据此看来,“华容县西”实为范蠡寿终之处。

华容县城西在历史上确有一座被称“范蠡墓”的石墓。1958年所编《湖南省志 文物志》上说:“(范蠡墓)现属华容护城乡,尚完好。”1992年编《华容县志》说:“范蠡墓位于县城西半里外田家湖边。1957年前,该墓石墓墓体及石雕翁仲、灵兽群像犹存。文化大革命中墓地被毁,先垦为田,后辟为街。”现华容人欲重修范蠡墓。华容人一直认为,古籍中云范蠡墓在“华容县西”即当地的“华容县城以西”,曾有实体为证(原属护城乡,今属城关镇)。

真是无巧不成书。在石首桃花山镇鹿角头峰山腰亦有一座“范蠡墓”,山下还建有范蠡庙。石首人认为,古籍云“华容县西”非当时“县城西侧”之义,而是古华容县“县境西部”之意。据考,今日之石首,加上今华容北部和监利境域,统为古华容县地。石首桃花山鹿角峰,正在当时所指的“华容县西”,即地处县境西部。因此范蠡墓当在今石首桃花山,而非现华容县城关镇。

原因分析

石首人认为,范蠡寿终桃花山理由有三:

第一, 有史可查。自石首建县之时起,历代省志、府志、县志中都载有石首桃花山有范蠡墓的史实,并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凭吊游览,同时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北宋陈师道《范蠡墓》咏道:“千篇奏牍漫多知,百战收功未出奇。名下难居身可辱,却将湖海换西施。”

第二, 有迹可考。桃花山范蠡墓的石碑,解放后尚存,1958年被毁。范蠡庙在历史上亦是屡毁屡建,明朝兵部尚书刘大夏(华容人)曾为石首范蠡庙写过庙文。范蠡饮马池,至今仍存有遗迹。

第三, 有口皆碑。有关范蠡的故事传说自古以来在桃花山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如范蠡经商致富、范蠡烧窑养马等。

另外有人认为,范蠡墓既不在石首桃花山,也不在华容城关镇。理由是据古籍《国语》云:“勾践灭吴,及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国也。遂乘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也。”这就是说,范蠡归隐之后,就在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了。

范蠡墓之谜,有待后人破译。

地处长江中游和楚文化核心区域的石首,地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和探寻石首三大历史文化之谜,对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资料考证

据1992年出版的《华容县志》记载,1957年前,县城西半里外田家湖边的范蠡石墓及石雕翁仲、灵曾群像犹存。民国4年曾维修并刊碑。1958年《湖南省志·文物志》也说:“(范蠡墓)现属华容护城乡,尚完好。”“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先垦为田,后建为街。华容县城关镇将该墓址所改建的街道命名范蠡巷。

关于范蠡墓在华容的记载还有明万历《华容县志》:“出城门而西,有田家湖,方十余里,有官渡通安乡,今废。有范西戎墓。旧志:城西田家湖上,有范蠡墓。《水经·郦注》:‘夏水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述,似亲历其地。故违众说,从而立之。晋《太原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华容之西南。”《洞庭湖志》对此也有记载:(范蠡墓)旧传在华容县西南湖滨。及考《水经注》:夏水(指华容河,曾由麻里泗经花子坟、县河口入湖)入华容经范西戎之墓南。而郭仲产亦云:“县东十里,碑题‘故西戎范君之墓’碑文剥落,范西戎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后世多不察,不独有其墓,并有蠡湖、钓洲以附会之,且多称范蠡为华容人。致祀诸乡贤,谓非王隐诸人记载失实之贻误也欤。”该志又载:蠡湖:一名赤沙湖(在华容县、南县一带,为古洞庭湖一部分)。昔范蠡曾乘舟于此。钓洲:昔范蠡尝钓于此洲,刻石记焉。有一陂,中有范蠡石床、石砚、钴钅莽 。范蠡宅,在湖中,多桑苎;花果有海杏,大如拳。按:范蠡,《史记》称其泛舟五湖。五湖,太湖也。或曰洞庭旧名太湖。尝有游洞庭之事。

范蠡会不会来华容呢?《辞海》称:“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大夫。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据史书介绍,范蠡功成身隐,怕越王杀他,“乃乘扁舟于江湖,变名易姓”(《史记》),远走他乡,三次搬家。以后他的第二个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抓了,他多次通过关系找楚王斡旋。华容属楚国腹地,是楚王的狩猎区,此时楚国已在华容县城建了国王的行宫章华台,范蠡有可能来此找楚王的近臣说情。且华容为鱼米桑苎之乡,水陆两便,范蠡来此做生意并死后葬于此是很有可能的。要不,史志有必要说谎吗?

3、山东肥城范蠡墓:

历史背景

范蠡助越灭吴后,从海上来到齐国东海边,改名鸱夷子皮。又辗转来到齐国西南边界的肥城市湖屯镇陶山,取名“陶朱公”。当时,陶山位于齐、鲁、魏、赵等国的结合部,这里湖面开阔,船只通过汶水、济水、东平湖等直达中原各地,湖边土地肥沃,气侯适宜,范蠡便在此隐居下来,置办田产、发展畜牧林果,进行商品交易。范蠡还在山前大村庄、湖屯码头设立杂货店铺、作坊、旅店、钱庄等,使这里成了各国商人集居的交易中心

范蠡在这里乐善好施,在他死后,当地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山下的陶姓、范姓、朱姓自称都是范蠡的后裔,并留下不少与范蠡有关的古迹与传说。两千四百多年来,更朝换代,风吹日晒,这些古迹不知遭到多少次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历代当地人却屡毁屡修,使之延续存世,流传至今。如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等古迹。下面主要介绍范蠡墓。

范蠡死后,葬在肥城市湖屯镇陶山西麓的山坡上。墓地占地约1000平方米,墓前开阔,三面环山,实为风水宝地。1997年肥城市召开范蠡研讨会前,在原来基础上,做了一次整修,墓前竖立三块石碑,中间为墓碑:“陶朱公范蠡之墓”。右是秦李斯篆文碑。目前墓前还保留一座唐代贞观年间碑座,一座清代康熙年间碑座。

历史证据

秦代(公元前221年-207年)丞相李斯陪秦始皇东封泰山,路过陶山,看到越相范蠡葬在此处,面对范蠡墓,用他统一六国后的小篆文字,写下了“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被地方刻成石竭,立在墓前。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著名道士赤松子(有的志书误识为青松子),来到墓前,口诵八言曰:“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接着当地人把这些活又刻在篆文碑上,流传后世。

两人的话即为“秦篆汉赞”碑刻。传至唐贞观元年时(公元627年),碑刻已风化的模糊不清,又被幽栖寺一老僧人重刻上石。后来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又变得模糊不清。至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修范蠡墓时,又再次重刻上石。但建国后被毁,现存碑座。

乾隆年间进士、陕西布政使巡抚、文学史家唐仲冕所著的《岱览》一书最后一卷中,完全记载了肥城和陶山范蠡的一些古迹,收录了清康熙年间肥城知县史廷桂的《重修陶朱公墓赞碑》一文,内容如下:

“陶山之阳,幽栖之侧,一冢屹然,千秋独立。传为越臣,於焉遗迹。缅想当年,为越良弼。败于会稽,困于石室,虽在颠沛,臣节不失。念在图复,寝不安席。终能沼吴,霸业显赫。功成者退,日中则昃。长颈鸟喙,早焉心恻。知足忠完,脱君险厄。扁舟五湖,飘然遐逝。致富敌国,变名自匿,更号陶朱,鸱夷子皮。忠以事主,智以自庇。千载而下,谁可与匹。霸业虽朽,忠名不赦。墓比黄金,此土是惜。纲常既维,宇宙扶掖,沧桑几易,乃至於今。秦篆既杳,汉赞谁识。颓然荆榛,一片孤石。藓食文字,久可摸索。第见樵夫牧竖,踯躅而叹于其侧曰:此非越大夫之墓欤!何碑字之模糊?觉今之非昔!时维已未,春日熙熙,招侣携朋,于此一适,凭今吊古,晨游竟夕。谒公之祠,寻公之迹。睹此烟没,心焉恻恻。千秋芳躅,可听泯灭!兴废利弊,何惜千百。爰命匠石,创为再勒。非谓公之霸业于此益著,庶几赤松子三笑三点额,指冢口诵八言,不致于遂熄。……肥城县生员王琯撰文,平阴县监生张嗣宗书丹,平阴县岁贡张岳龄重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岁次乙未四月吉旦。”

书中还提到:“盖墓前碑所称贞观补刻者,此时又重刻也”(指秦篆汉赞等)。“陶公碑竭,高三尺五寸,广(宽)一尺,阳刻佛像,下刻观世音经,佛象上横刻李斯篆文,右侧刻刘宋时盗墓事。阴刻赤松子笑赞句。”

在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两版《县志》中,都有“范蠡墓碑”的记载,只是过于简单,对碑石高宽,文字内容,不如《岱览》记述清楚。

4、山东定陶县范蠡墓

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城往东北走5华里,就到了一个叫崔庄的小村落。穿过一片田地,往村北再走200米,有一土冢,即为范蠡墓,目前为县级保护文物。

历史记载

定陶古称陶,又名陶丘,据《史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 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陶。《汉书·地理志》:“禹贡陶丘在县西南,有陶邱亭。”。据《说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滨,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范蠡在齐的经济活动,使他在当地成了名,齐国便聘他从政。他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多年的政治活动使他对政治上的荣耀已失掉兴趣,没有接受,便离开了。

原因分析

为了避免再返政坛,范蠡离开齐地,到了陶,来此后改名为朱公。

为什么当时范蠡选择了陶这个地方居住呢?

《尚书·禹贡》记载:“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汉书·地理志》之《济阴郡定陶县》注:“禹贡陶丘在西南陶丘亭。”《说文》段注云:“尧居于陶丘,后为唐侯,故曰陶唐氏。”陶丘在何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之《集解》引“徐虔云:今之济阴定陶”。《史记·货殖列传》之《索隐》引“服虔云:今定陶也”。可知陶确是今山东定陶。朱公“以为此天下之中,交通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陶朱公”之名便据此而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