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范希衡
释义

百科名片

范希衡,名任,号希衡,著名翻译家、作家。1906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西乡,北宋名臣范仲淹后代,父亲是私塾先生兼儒医,妹妹是《风雨流亡路》作者范小梵。译著卢梭的《忏悔录》、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

人物生平

范希衡四五岁时即能吟诗作对,十来岁时习读四书五经,在乡里被誉为“神童”,名噪一时。据说,他的第一个对子作于三岁。一天,父亲抱他到私塾授课,教学生对对子,出了上联:“猫舔碗。”班上无人回应。三岁的小希衡却突然发声说:“鹤守梅。”把他父亲惊得大瞪眼睛。小希衡不是胡诌,因为学堂墙上挂着一幅画了白鹤与梅花的画。

乡间还流传着他少时的一个对对儿佳话。有秀才出上联考他,说:“孔门三千子弟。”小希衡对道:“范老十万甲兵。”孔门指孔圣人自不必说,范老则指北宋名臣范仲淹。因希衡是其后代,此对儿就多了一层自豪的意蕴,令人赞叹。桐城县曾集有《神童片片录》,记载他幼少时期的诗联,可惜后来毁于文革。

范希衡16岁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习法律。1925年因参加“五卅”运动被追捕,逃亡北京。同年秋,他考入北京大学法文系。1927年毕业后,他才21岁,当上中法大学孔德学院法文讲师。

1929年秋,他破例获庚子赔款资助赴比利时鲁文大学,专攻法国文学、比较文学、历史语法、比较语法,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硕士和博士论文,获得双博士学位。留学期间,逢“九一八”事变,他受中国留学生组织委托,在巴黎起草了中国留法学生抗日宣言。

1932年,他回国任北京中法大学教授兼中法文化出版委员会编审。七七事变后他转到上海,与胡愈之、郭沫若、盛成、王炳南等人组织上海市各界抗日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负责对法宣传。

1941年任苏皖政治学院教授兼教务长,旋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后他怀着知识救国的热忱短时从政,出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社会处长,主管黄泛区救灾、社会服务工作。

1948年于上海震旦大学重执教鞭,其间与徐仲年合编《法汉字典》。

1950年代初,大学院系调整,范希衡到南京大学教法国语言文学。

1958年,他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判刑10年身陷囹圄。

1970年,他戴着“历史反革命”帽子被遣返原籍强制劳动改造。1971年8月2日,病死在安徽省桐城县挂车河公社前进二队第一生产队一间破败的祠堂里。

1979年,他的“历史反革命”案得以平反昭雪。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范希衡作为“囚徒”、“劳改犯”,生活在耻辱和忧患中。但就是在这无情的岁月里,他却以超常的意志完成了《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波瓦洛文学理论文选》、卢梭的《忏悔录》、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等译著,写下了《论<九歌>的戏剧性》、《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影响》等论著,选辑和翻译了《法国近代名家诗选》。

人物评价

著名美学家、文艺家朱光潜这样评价他:“无锡的才子是钱钟书,桐城的才子是范希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8: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