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范坡乡 |
释义 | 范坡乡,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东南部的一个乡。面积71.8平方千米,人口6.4万人(2006年)。下辖35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286个村民小组。范坡乡的农业经济有四大优势,即烟叶生产优势、红薯资源优势、生态农业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范坡乡的特产是粉条。 中文名称:范坡乡 行政区类别:乡镇 所属地区:中国中部地区 电话区号:0374 邮政区码:461676 面积:71.8平方千米 人口:6.4万(2006年) 方言:河南话 气候条件: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车牌代码:豫K 乡镇简介范坡乡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东南部,东与许昌县隔颖河相望,南与襄城县毗邻。面积71.8平方千米,人口6.4万人(2006年)。辖范坡、刘店、圈刘、张刘、孔陈、彭庄、山王、东箕阿、娄庄、娄东、张朋九、姚召寺、钧阳宫、翟村阎、翟徐阎、孔楼、岗娄、董庄、前柴、李楼、潭陈、火龙庙宋、黄岗、新前、蜜蜂王、邵庄、阎庄、下坡、岗吴、李庄、前魏、曹徐、后营、朱集、前郭35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286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1958年建东风公社,1966年更名范坡公社,1984年改乡。2011年4月27撤乡改镇。 地貌气候范坡乡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四季气候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 经济发展2006年,范坡乡社会总产值为7.3亿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为4.1亿元,农业总产值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012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12元,人均占有粮食560公斤,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8729人,全年带回工资性收入9300万元。 范坡乡的农业经济有四大优势,即烟叶生产优势、红薯资源优势、生态农业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范坡乡素有“金叶之乡”的美誉,烟叶生产位居“全国第二,河南第一”,常年烟叶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烟叶生产实现了“品种优良化、种植区域化、栽培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被河南省和许昌市定为优质烟叶生产基地。2006年,全乡收购烟叶176万公斤,优质烟比例为46.8%,公斤均价10.81元,烟农总收入1903万元,完成烟叶产品税418万元;“三粉加工业”形成了“一小、一大、一中”的生产态势,全年种植红薯4—5万亩,经过深加工后,农民年总收入4000—5000万元。 基础设施范坡乡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北距许禹公路7千米,西距郑平公路6千米。2006年,范坡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过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坚持营造“生态范坡、绿色范坡”的指导思想,实施了植树造林的“六大工程”建设,栽树115万株,五条“绿色通道”和经济林绿意盎然,高标准实现了平原林网达标,并得到了省市验收组的高度评价。 范坡乡还从规范公路交通安全入手,按照公路交通安全的要求,对辖区公路进行了安全标志划分和涂刷;专门组织街道、公路清洁工,每天对分包路段和辖区做到及时清扫,达到了清理一处,净化一片的良好的环境综合整治效果。 社会事业2009年,范坡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城乡环境整治活动结合起来,着力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新局面。 为切实搞好城乡环境创建工作,范坡乡把小城镇建设创建工作摆到重要工作日程,并把街道和公路整治纳入重点治理工作范围,以创建文明街道、文明辖区、文明商户为突破口,着力搞好环境整治工作。对此,该乡成立了由房建、司法、工商等部门为成员的综合整治工作组,并抽调人员组成了以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为核心力量的服务帮扶组,按照门店“三包”要求,在范坡乡各街道、门店,进行专项门前治理。该乡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深入各门店、摊点,进行政策宣传教育,同时,对乱停、乱放、乱占的违规个人进行重点整顿和治理,着力打破门外经营的传统陋习。 风俗特产范坡乡红薯种植面积大,农民有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红薯粉条,又称红薯粉丝、粉皮、活折,是禹州传统的名特产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禹州粉条色泽黄亮,身干条细,均匀片薄,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口深受人们喜爱。纯红薯粉条采用优质鲜红薯淀粉,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纯红薯粉条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属绿色天然食品,柔软可口,营养丰富,久煮不化,宜烹饪、耐保存,素有“人造鱼翅”之美称。食用前开水浸泡5—10分钟,可冷拌、焖炖、热炒、涮火锅。一菜多吃,色香味美,老少皆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