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范浚 |
释义 | 范浚(1102-1150),人称香溪先生。字茂名(一作茂明)兰溪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政,辞不赴。闭门讲学,笃志研求,学者称香溪先生。浚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另有同名人物,范浚,字子澄,原名延林,1902年出生,福建省寿宁县大安村人,是中共寿宁党组织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亦是寿宁农民武装斗争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人。 历史人物人物成就范浚出自宦门而不喜荣利,刻苦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通。祖父范锷,皇祐五年(1053)进士,历官主开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府少卿,封长()郡公。父范筠,元祐三年(1088)进士,历官浙江提举,累升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资政殿大学士,封长社郡开国男,进封荣国公,谥文涛。筠生十子,范浚排行第八,除二兄范深为举人外,其余八位兄弟均为进士,九人全部做官,故有“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之佳话。 范浚天资高迈,自幼嗜学,不喜荣利,笃志求道,独隐居不仕,于保惠寺讲学授徒,屋室简陋而怡然自乐。南宋绍兴间,以贤良方正数存于朝,因秦桧当权,坚辞不出。但似《进策》25篇,详论富国强兵御善之道,与经国要务,供朝廷采择施行。 范浚精于理学,讲究存心养性,主要理学思想,一是阐发仁性之学。宣传“天人一道”,“天理即人事,人事即天理”,“忠信”。“俭德”,“仁为天理”,“万殊一物”,“万理一致”,“人地人神,事物万殊,一皆产于皇极”,“当用大中之道”,“尽心知性知天”,“天下一性”。提出“万类莫不共由谓之道”,“善利之念,间不容发,一发之差,递余舜跖”,提倡“君子存诚,克念克敬”,提倡德性是尊的“上知之学”,认为“耻为入道之端”,认为“惟过而悔,由悔而议”,非卜筮,鄙()数。二是提倡修身,养气,笃学,致用。主张“养正为贵”,“先正其心”,“戒自欺,倡慎独”,“理之所存,师之所存;天地万物,无非吾师”,提倡“治气养心”,“卑人自牧”,提出六箴,竭尽规儆;“学者觉也,觉由乎心;心且不存,何觉之有”;“进学之义,不止不能不进”;认为“学者之患,莫大乎自足而止”;勉励“以弘毅自期,任重而力行,居困而心弯”。 范浚治学,有其独到的精深造诣。他说,“末学本无传承,所自喜者,徒以师心谋道,尚见古人自得之意,不切切为世俗趋慕耳。”他又说:“古人之学,不越乎穷理。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还说:“学者必先存心,心存则本正,本正而后可以言学。”“学者,觉也。觉由乎心。心且不存,何觉之有?”其他还有,以至静为存心之奥,以耻为入道之端。认为古之圣人未有不由悔而成,应当力谨“惟、狂”,“克念作圣唯圣,罔念作狂之机”。曾作《心箴》,全文如下:“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渺然有身。是身之微,太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往古来今,孰无此心。心为形役,乃兽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间抵隙,为厥心病。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与存者,呜呼几希。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今。” 忧国爱民是范浚毕生追求和实践的重要思想,其中的“用世”成为他的理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范浚的忧国爱民思想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瘼,忧叹国是;以史为鉴,宏济时艰;《进策》二十五篇三个方面。 人物轶事朱熹两次主其家拜访,绋不遇。绍兴二十年(1150)卒,年49岁。朱熹又亲临吊唁。香溪范氏宗祠有楹联云:“朱子三方地;朝廷七聘家。”即记其事迹。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18岁的朱熹因早就听说范浚“学甚正,而不知从何学”,于是在赴杭途中特意去香溪拜访,不遇。过了2年再次专程登门拜访,仍不遇,“因录屏书《心箴》而旋”。后来,朱熹把《心箴》编入他自撰的《孟子集注》。值得一提的是,范浚比朱熹年长28岁,此时朱熹是以求学者的身份来拜访的。明嘉靖间,皇帝听经筵讲官翟銮等进讲《心箴》,“敕建敬一亭,刊立《心箴》于天下学宫,特赐专祠春秋二祭”。可见范浚在南宋理学研究就在朱熹此访当年,范浚逝世。终年49岁。朱熹亲赴吊唁。于是有“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的美谈。32年后,朱熹在理学方面如日中天,名声大噪,他为范浚作《香溪范子小传》,称范浚为“子”,可见对其尊崇之意。其中说:“近世言浙学者多尚事功,浚独有志圣贤之心学,无少外慕。屡辞征辟不就。所著文辞,多本诸经而参诸子史,其考易、书、春秋,皆有传注,以发前儒之所未发。于时家居,授徒至数百人,吾乡亦有从其游者。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近始得学行之详于先友吕伯恭(吕祖谦),庸述小传以闻四方学者。” 人物影响南宋理学盛行,以薛季宣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合称“浙东学派”。它是南宋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以金华学派的影响最大、最久。而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发浙东学派之先声者,正是范浚。 范浚的理学思想对金华乃至浙江理学的影响久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元黄溍称:“自贤良先生以道学倡于东南,及东莱吕氏继之。遂得濂洛之统。而北山何氏又传朱子之学于其门人,以淑后进,于是婺学大振于世。而谈者推原所自,必归于先生。”明章懋称:“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之闻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始。继而后有东莱兄弟丽泽之讲授,又其后何、王、金、许遂相继以得考亭之说。道学之传,于是为盛。非先生之功而为谁功?” 人物著作范浚一生撰述甚富,多散佚。今惟存诗赋、议论杂著二十二卷,曰《香溪文集》,收入《四库全书》。 人物评价范浚去世32年后,时年52岁的朱熹对范浚理学的评论是:“其学甚正”。南宋开禧三年(1207),时年83岁的陆游作长篇《宋香溪先生范公传》,其时朱熹已逝世7年了。该《传》在全面记述范浚一生治学、讲学的成就之后,特别在理学研究的地位方面作了总结:“赞曰:鸣呼!先生真豪杰之士哉。孔孟既没之后,圣贤心学不传,寥寥千百余年矣。至宋仁宗朝,则有若濂溪周子(周敦颐)得不传之学倡导于前,河南二程子(程颢、程颐)、横渠张子(张载)相继于后,东南知有圣贤心学,实自先生始。” 历史遗迹范浚讲学、著书的书院位于距香溪集镇三华里的宝惠寺,现在这里已成村落,村名保卫村(记者怀疑保卫村可能由宝惠讹化而来,实际上现在当地人依然将此村叫做宝惠寺,只是官方名称定为保卫村),依稀可以寻见当年遗存的,只有村口这座圆洞门门额上的“保惠寺”三字(其实“保”应为“宝”字)。范浚墓也在保卫村上,墓碑上刻“宋贤良范香溪先生之墓”,四周修筑墙垣,门题“八婺儒宗”四字,现已列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闽东红带会创始人烈士简介范浚(1902-1933),原名范延林,字子澄,化名“糖甜”,福建省寿宁县鳌阳镇大安村人。是中共寿宁党组织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亦是寿宁农民武装斗争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人。1927年考取福州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5月在福州台江参加爱国示威游行中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受尽严刑,坚贞不屈。后由寿宁籍名流保释出狱。1930年冬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回寿宁开展革命活动。同年12月底在寿宁大安成立全县第一个秘密农会,1931年5月以寿宁鳌阳小学教导主任的身为掩护,建立秘密联络点,筹建农民武装。1932年4月遵照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指示,深入农村组建了农民武装“红带队”。1932年10月,中共寿宁特别支部成立,当选宣传委员。期间以“教法”为名积极发展红带会组织,为组建红军游击队奠定了基础。此后率领红带队开展“五抗”(抗捐抗债抗粮抗丁抗税)斗争,建立西区革命根据地。1933年6月中共寿宁县委成立,任县委书记。期间因在革命斗争的策略上意见不一,与福安中心县委之间发生较大矛盾。同年11月,福安中心县委以委派范浚赴江西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由,将寿宁县委领导人范浚、韦银英二人调到福安,在福安赛歧的淋渺送他们启程后秘密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福建省委重新审理这个事件后,追认范浚为革命烈士。 生平经历1924年范浚毕业于鳌阳小学,同年考入福州师范初中班。1927年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文史科,专修文史。在同学、中共党员朱增江等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他在率领福州高级中学同学开展反日游行、冲击日本驻闽领事馆时,因遭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当局的血腥镇压而被捕,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而被保释出狱。 1930年冬,范浚被党组织派回寿宁开展革命斗争,随即在大安、交溪等村召集贫苦农民开会,成立了寿宁县第一个秘密农会组织———贫农小组,还建立了秘密交通站。为解决活动经费,他背着父母卖掉部分田产,将卖田产的钱用于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5月,范浚被聘为鳌阳小学教导主任,并以此为掩护,和校长、中共党员叶秀蕃一起秘密发动鳌阳及周围的茗溪、仙峰、泮洋等村贫苦农民,组织了一批赤色农会。 1932年4月,范浚遵照中共福州市委指示回到大安,以防匪为名,向国民党寿宁县政府申请组织“红带会”。经获准后,挑选了20名年轻力壮的农会会员,以设坛“学法”为名,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闽东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红带会。同年10月,中共寿宁特别支部成立,范浚当选为宣传委员。1933年初,范浚率西区红带会队伍相继在大安、大熟、泮洋、半岭、犀溪等地打土豪、做财政,镇压了一批捐棍粮胥。4月,他又率领红带会队伍在大安桥头垄伏击国民党海军陆战队一个连,毙敌10余人,俘敌3人,缴获长短枪7支。桥头垄之战打响了寿宁革命武装力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年5月,叶秀蕃被中共福州市委派往福鼎开辟新区,范浚任寿宁西区党组织领导人。6月,中共寿宁县党部在寿宁县犀溪乡仙峰村成立,范浚任党部书记。 由于当时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主要领导人不信任寿宁县西区革命领导人,以至福安党组织和寿宁党组织领导人之间产生隔阂。1933年10月,福安中心县委以派范浚出席江西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名,将范浚和中共寿宁县党部办事员韦银英两人召至福安,然后派人送范、韦启程。在福安境内的林渺上船时,错误地将他俩秘密枪杀,范浚时年仅31岁。 历史遗迹范浚墓, 位于寿宁县大安乡官田场西北。墓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330平方米。墓丘石构,平面呈“风”字形,面宽3.2米,进深3.1米。葬于1993年,龟背形坟堆前的祭台上悬山顶碑亭。范浚(1902—1933),名延林,字子澄,寿宁县大安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福州被捕入狱,1930年冬出狱后,中共福州市委派回寿宁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中共寿宁特支成立,范浚为宣传委员。1932年范浚在大安建立闽东第一个农民武装——“红带会”,1933年10月牺牲于福安赛岐。1992年,叶飞为其题写“范浚烈士墓”。2003年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