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范德如 |
释义 | 范德如(1865-1932),字玉坡,东平县人。著名乡土教育家。 范德如家殷富,有田二千余亩。为人聪敏好义,尤倾慕范仲淹之为人。每吟“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辄击掌长叹:“好男儿固当如是。”为国为民 范先生矢志兴学,功绩卓著。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急日益加剧,在此形势下,要求改变现状,实 行维新的人越来越多。他在省城济南看到一份《兴中会宣言》,读到“蚕食鲸吞已见 效于踵接,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不胜感慨万千。他痛恨清廷腐败,赞同变法革 新,相信教育救国。他身为前清禀生,但对科举制度却深恶痛绝。1904年,东平筹建 新学堂,不少人视为异端横加指责,甚至对兴学的人视为士林败类。他力排众议,奋 起抗争, 奔走呼号,积极倡导,首先捐银元500元,并力促州署支持。这年秋天,东 平第一所高等小学堂(东平州书院高等小学堂)正式成立,他甘尽义务,出任堂长。在 他的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来校报名。尹泗、徐鸿策等进步青年率先报名。四 大店名塾师田耀坤(清末庠生) 也亲率弟子十余人前来报考,不数日,报名逾200人, 录取62人。 1908年11月,光绪帝载恬、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相继去世,清政府诏令全国上下 百日内不准剃头,不准穿吉服,违者严惩。他早就厌恶发辫,现又百日不准剃头,至 为反感。这时间,尹泗、徐鸿策分别由北京和日本返乡。在尹泗、徐鸿策等进步青年 积极鼓励下,他佯生秃疮,声称:“医生诊断,须剃发服药,方能治愈。”他剃光头, 大摇大摆,上学校,进州署,逛大街,串亲友,堂堂皇皇,毫不畏避。有些人骂他为 “叛逆”,说他是“疯子”,讥他为“二(兄弟排行老二)秃子”,他不屑理睬,照旧 在街上走来走去。有些孩子在街上跟着喊“二秃子,二秃子……”,他笑笑,拦住他 们,说:“秃子好嘛! 秃子好,秃子好,不生虱子不油袄。”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师 生也纷纷借口患病, 剃头发辫。 一时剃发成风,光头满校。州署责问德如,他说: “这有什么法子,有病就得治嘛! 谅皇上也不会怪罪。”州署官员慑于群情压力,亦 无可奈何,只好不了了之。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书院高等小学堂成为全县新学的典范,培育了不少人才。东 平最早的同盟会员尹泗、徐鸿策等人就是这所学校的早期学生。 范德如坚信教育救国,矢志兴学,但深感当权者实心办学的人甚少。为使教育有 较大发展,1908年,他独资创办全县第一所私立小学--范氏私立初等小学堂(民国初, 改称西菜园范氏私立小学校) ,他自任堂长,自聘教师,学生免费入学。开始只收男 生,后男女兼收,首创当时东平男女学生混合编班制度,打破几千年“男女授受不亲” 的陋俗, 向封建礼教发起猛烈冲击。1915年5月,济西道道尹来校视察,称该校“学 生活泼,教员振奋。”在他的热心倡导下,邑内一些开明人士起而效法,私立小学渐 次兴办,先后计30余处。较著名的有下套村张瑞昌创办的汇泉乡私立桃李小学,苇子 河赵厚印创办的赵氏私立小学。 1926年,他因经济窘困,无力支付学校巨额经费,经上下协商,将学校所有设施 (校舍、校具、图书等)全部捐公,改为公立小学,教师继续留任。范氏私立小学,自 1908年建校,到1926年捐公,先后18年,培养学生千数百人,耗资累计银洋近2万元。 1914年,在一些进步人士的倡导下,东平筹建女子小学,推举他任校长。一些顽 固守旧分子群起反对,骂他伤风败俗,居心叵测。他置笑骂于不顾,团结县内进步人 士田耀坤、梁瑞兰(女)、范中秋等人,大声疾呼,四出奔走,让自家的女孩带头入学, 几经周折,于这年4月建成全县第一所女子小学-皇华馆女子高等小学校。首招两个班, 学生44人,并附设蒙养班,开全县幼儿教育之先河。田耀坤、梁瑞壮、范中秋、陆传 韶等均在校任教。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受到全县各界人士的赞扬,甚至连当时的当 权阶层也备加赞赏。 省视学杜凯之1915年5月来校视察后,省公署行文嘉奖该校办学 教学成绩显著,称“学校可望发达”,济西道道尹也因这所学校办得好,称“该县女 教之蓬兴,可计日而待。饬该县加意整顿,渐次推广。”这所学校培育了不少女中英 才,革命老干部万丹如、李蕴石、林楠、扬光辰、刘健、崔暮冬、孟凡石、孟凯等皆 毕业于这所学校。 他一生鄙薄从政,誓不涉身官府。1909年,清政府为缓和日益高涨的反清斗争, 骗取社会舆论,伪装预备立宪,诏令各省设立地方咨议机关,在地方人士的拥戴下, 他出任省咨议局议员,州议事会主任,希图监督地方行政,有助吏治改革。任职后, 发现这只是一个骗局,无助政治革新,愧悔万端。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清王朝宣 告覆灭,省、州(县)政议机关解体,他如释重负。嗣后,每谈及这段经历,总是无限 感慨,说:“我生平最大憾事,无过于此。” 他毕生兴学,鞠躬尽瘁。1930年,东平集资创办县立初级中学,需款浩繁,他家 道已大不如前,但奔走于亲朋故旧之间,仍首捐银洋千元为倡导。《东平县志·民国 志》载“吾邑创办中学,需款浩繁,德如首捐巨款,作为提倡,中学获成,力实多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