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番茄菌核病
释义

病害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保护地的番茄果实,叶片和茎也被害。果实被害多从果柄开始向果实蔓延。病部灰白色至淡黄色,斑面长出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病果软腐。茎部染病,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病斑大小、形状、长短不等,边缘水渍状,表面和病茎内均生有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叶片多从叶缘开始,初呈水浸状,暗绿色,无一定形病斑,潮湿时长出白霉,后期叶片灰褐色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已知有19科71种植物(见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主要以菌核在土中越冬,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及子囊孢子,藉气流传播,先侵染衰老叶片及果托等处,再进一步侵染果实及茎部。武汉郊区一般在4、5月间为发病期,过度密植,棚内湿度高,地面潮湿,均易引起茎腐和果腐。

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排湿。合理用肥,增施磷、钾肥。喷洒杀菌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500~2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10天喷药一次,共2-3次。

病原描述

病原为真菌,中文名: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ert) de Be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粪状,直径1-10毫米,可生子囊盘1-20个,一般5-10个。子囊盘杯形,展开后盘形,开张在0.2-0.5厘米之间,盘浅棕色,内部较深,盘梗长3.5-50毫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胞,无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由菌丝组成,外层系皮层,内层为细胞结合很紧的拟薄壁组织,中央为菌丝不紧密的疏丝组织。菌核无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强,温度18-22℃,有光照及足够水分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菌核萌发时先产生小突起,约经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盘,开盘经4-7天放射孢子,后凋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