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穣姓
释义

穣穣、穰,读音作,穣姓姓氏渊源有四:源于子姓,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源于妫姓,得姓于始祖之名;源于地名,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源于子姓 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出自商王朝时期穣祭。祭祀,是上古原始人类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古人通过祭祀,按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古代祭礼繁杂。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神灵的产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人们把众多的神灵分为天神、人鬼和地只。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最多的祭品。

祭祀神灵,主要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灵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食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

在典籍《礼记·礼运》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⑵玉帛: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

据史籍《左传》中记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在典籍《墨子·尚同》中记载:“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典籍《周礼》中记载有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玉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在汉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说,有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玉的礼仪制度在这时候空前发展!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因此在《左传》中,所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⑶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商代的人祭之风炽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不仅有大量卜辞记述,而且有考古遗迹证明。人祭的形式有火烧、水溺、活埋、刺喉沥血和砍头,甚至于把人剁成肉糜,蒸为肉羹。春秋初期的人祭现象虽不象商王朝那样触目惊心,残不忍睹,但也并不罕见。在史籍《左传·昭公十年》中记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在《左传·昭公十一年》中也记述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了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在《陈涉世家》中也记载:“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人做为祭品的另一现象是为男神提供美女。当青铜时代的厮杀开始后,妇女由于体力上的缺欠,失去了母系氏族时期的尊位,渐次沦为男性的奴隶,其生产、生殖能力也被贬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迎合男性统治者的需要被片面强调起来,面目姣好的女奴成为色欲的牺牲品。为了满足想象中的神灵贪恋女色的欲望,产生了以美女为祭品的习俗。不论杀死、活埋、淹死,都是以美色娱神的表现。名义上是让她们的灵魂去做神灵的妻妾,实际上是供神灵玩弄。古籍载,秦灵公时曾经用公主妻河,而战国时魏国邺地“河伯娶亲”的闹剧更是有力的证明。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童年人体作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⑷血: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猎人头作祭品的习俗,猎头的血迹就有神秘的意义,猎头血掺以灰烬和谷种播进地里,认为这样能促进谷物的生长。锡伯族祭祀地神时,就把杀猪后的猪血洒在地里。一些彝族人祭地时,以鸡毛醮血沾在象征土地神的树枝上。

穣祭,是去邪除恶之祭的一种,开始时主要是企求神灵赐予粮食丰收,后来成为凡是企盼诸物丰盛皆曰穰,包括人丁兴旺、牲畜兴旺、农作兴旺、渔猎兴旺、商贾兴旺等等,如穣田(丰穣祭)、穣丁(旺穣祭)、穣猎(狩穣祭)、穣贾(宝穣祭)等,统称“穣祭”,就是将阻碍诸物丰盛的邪恶都祛除。

穣祭在殷商时期是极端残忍的,属于血祭,往往需要先猎取专职进行穣祭的祭司所指定的部落人头为祭品,俗称猎头,然后由穣祭司剥去猎来的人头头皮,在骷髅顶骨面上用牲血卜卦。直到春秋时期以后,人们才逐渐改用牲头。

穣祭司多为世袭,这种职业一直延续到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前,居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及其周围山区的佤族人中仍有穣祭司。

在穣祭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穣祭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穣氏。

源于妫姓 得姓于始祖之名

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司马田穣苴之后,属于以先祖名之一字为氏。在田穣苴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穣氏、苴氏,世代相传至今。

田穣苴,生卒年待考,是陈厉公之子公子完(陈完、田完)的后代。春秋时期齐国人,是齐景公执政时期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人称他为司马穣苴,是中国早期继吕尚之后的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田穣苴所在的齐国,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后来又灭掉了莱国,土地扩至千里,到了齐桓公小白在位之时(公元前685~643年),国力强盛,曾经第一个成为中原霸主。齐桓公被饿死后,齐国内部矛盾加剧,国力稍减,失去了霸主地位。

周简王十九~二十四年(公元前553~前548年)齐庄公执政时期,田完的后代田桓子(田无宇)甚是得宠,位高权重。

周简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齐景公即位后,田桓子又深受齐景公的信任,其家族亲信遍布朝野,在齐国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势力。田穣苴虽然也属于田氏宗族,但并非田氏嫡出,与田桓子一支较为疏远,故而名为田氏后裔,却在田氏宗族中地位低下,实与一般平民无异。

齐景公执政时期(公元前547~前490年),是吕氏齐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齐景公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三年,他虽有王霸之心而无王霸之才,在位期间贪图淫乐,不恤民力。他为了满足享乐需求,对人民盘剥无度,农民的收成要上交三分之二的重税,以至民不聊生、众怨沸腾。

作为齐国邻邦的大国晋国、燕国见齐国政局日坏,皆认为有机可乘,遂先后入犯。周景王十四年(晋昭公元年,公元前531年),晋昭公派军侵入齐国的阿(今山东东阿)、甄(今山东甄城济阴)地区,燕悼公也乘机派军队同时乘隙攻入齐国河上之地(故黄河南岸地区),而齐国军队则屡屡败退,都城临淄顿时岌岌可危。

军事上的失利,使齐景公深为忧虑。为了扭转败局,急需选拔和任用智勇双全的将领。当时担任相国的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田穣苴。他建议起用田穣苴为领军大将时说:“穣苴虽是田氏的庶支子孙,但其人很有才能,长于谋划,且熟知兵法,文能服众,武能威敌,如以他为将,必能改变目前的形势。”

齐景公听了晏婴的介绍,立即召见田穣苴,请他谈了有关治军、用兵的方略和法则。田穣苴在军事上的杰出见解,赢得了齐景公的赞赏,遂拜他为大将,命他率军抵御晋国和燕国的军队。

田穣苴也知道,他虽出身于田氏望族,但属于庶出之子,毕竟不同于田氏家族中的达官显贵。而且,他从来没有带兵的经历,如今一跃成为三军统帅,肯定难以服众。作为将帅,如果部下不服,如何指挥作战?所以,对田穣苴来说,其当务之急不是带兵出征,而是立威以服众心。田穣苴自然有他的办法。他对齐景公说:“我的身份一贯卑贱,你把我从乡里中提拔起来,位在诸位大夫们之上,士卒还不拥护,百姓还不信任,人微权轻。我想请你选派一个亲近的大臣,又在全国享有威信的人做我的监军,这样才好!”

对齐景公来说,派个自己的亲信宠臣做监军,正中其下怀:一来可以作为国君的耳目,随时向他报告军队的情况;二来可以朝中权贵的身份助出身微贱的田穣苴一臂之力。所以齐景公不假思索便答应了。齐景公有个最宠爱的大夫叫庄贾,此人天天在齐景公身边,虽然官职不高,但地位特殊,满朝臣子都对他礼让三分,可谓“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于是,做监军这个使命便落到了庄贾的头上。

田穣苴辞别齐景公时,顺便与庄贾相约:“我们明天正午到军营辕门会面。”庄贾漫不经心地答应了。

次日清晨,田穣苴先到军中,集合部队,“立表下漏”以待监军庄贾。古时没有钟表,计时有两个方法,一是在室外的空地处立下标杆,根据日影来计时;一是用漏壶根据其漏水的量度来计时。田穣苴两种方法都用,就是为的看庄贾是否准时到达。他知道,像庄贾这样的花花公子,一向自由散慢惯了,哪里知道军中的法纪?再加上他正受齐景公宠信,又身为“监军”,必不会将田穣苴的话放在心上,岂会按时来会?他若能按时赶到军中,不妨就让他代表齐景公,帮助自己威慑军中将士;他若不能按时赶到,正好用他的人头来申明军纪。大敌当前,不行诛杀,便难以立威。

果然,庄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设宴为之送行,他喝了个不亦乐乎,早将田穣苴“日中会于军门”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午时一过,田穣苴立即下令,将标杆放倒,将漏壶撤掉,向将士们大声申明纪律,然后收军回营,坐等庄贾前来受死。

直到傍晚,庄贾才醉醺醺地来到军中。

田穣苴问:“你为什么迟到?”

庄贾醉意朦胧地说:“我的亲戚朋友们设宴为我送行,所以我就留下喝酒了。”

田穣苴大怒,道:“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说完,田穣苴召执掌军法的军正问道:“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意思是“按军法,对迟到者该如何处置?”

军正大声回答道:“当斩!”

田穣苴立即喝令将庄贾推出斩首示众。

庄贾万万想不到田穣苴会来真格的,顿时酒也吓醒了,冷汗也出来了,吓得浑身筛糠。庄贾的手下见庄贾性命悬于一线,知道能救庄贾的唯有齐景公,遂飞驰入朝,向齐景公报信。齐景公闻讯也大吃一惊,急忙遣使者持节杖到军中特赦庄贾之罪。然而,等使者赶到的时候,庄贾早已人头落地。

三军之士见田穣苴毅然砍下了齐景公的大宠臣庄贾的头颅,并将庄贾的脑袋挑在竹竿上示众,均吓得“两股战栗”。

齐景公的使者乘坐三驾马车到来后,传达齐景公的旨意,田穣苴威严地回答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使者还想啰嗦,田穣苴顿时厉声问军正:“军营中不能跑马。今使者在军营中奔驰,该当何罪?”

军正用更大的声音回答:“当斩!”

使者闻言,生怕自己成了庄贾第二,顿时吓得面无人色。

田穣苴却摆摆手道:“国君的使者不可杀之。”乃令将使者的马夫斩首,将马车左边的马杀死,并砍下马车的左驸(马车左侧的立木),算是代替对使者的处罚。使者保住了性命,狼狈而逃,回朝向齐景公复命去了。

三军将士见状,皆领教了这位田穣苴将军的厉害,不禁对田穣苴肃然生畏。

田穣苴整军之后,齐军面貌立刻改观,成了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令行禁止,悉听约束的能战之师。然后,他立即率师出发,奔赴前线。在军旅中,他对士卒们的休息、宿营、掘井、修灶、饮食、疾病、医药,都亲自过问和安抚,把供给将军的全部费用和粮食,都用以搞赏士卒,自己与士卒吃一样的伙食。对体弱士卒特别亲近。很快就取得了将士们的信任。

三天后部署调整军队时,连已经生了病的将士们都要求出征,大家都争着要奋勇参战。

晋军统帅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就撤兵走了。燕军得知这个消息后,也赶紧取消了攻齐计划,回渡黄河。

田穣苴率齐军乘势追击,歼灭部分敌军,全部收复了已失去的齐国城邑和土地。然后率兵回来。未到国都就解散军队,废除军令,誓盟之后进入城邑。齐景公和诸大夫都到城郊迎接,举行慰劳部队的仪式后回到住所。随后接见田穣苴,提升为掌管全国军事的大司马。田氏家族从此在齐国也日益受到尊敬。

田穣苴挟大胜之威,率精悍之军,而且军卒皆唯其号令是从、唯其马首是瞻,这肯定会令齐景公心生忧惧。田穣苴早就料到这一点,故而在临淄郊外便“释兵旅,解约束”,与三军将士盟誓要忠于齐景公,这才只带几个随从进入临淄城。

这下齐景公放心了,对田穣苴的表现颇为满意。为了表彰田穣苴为齐国立下的大功,齐景公特意率朝中大臣们迎出都门,拜田穣苴为大司马。如此一来,田穣苴不仅掌握了齐国军队,而且还是“大司马”,由此可见齐景公对田穣苴的倚重。

田穣苴任齐国大司马后,人们遂以司马穣苴称之。

齐景公虽然荒淫无度,却也有一样令人称道之处,即能任用贤才。他执政四十余年,文有晏婴为相,武有田穣苴为将,竟使本已日趋衰败的齐国颇有振作之势。内外政事有晏婴和田穣苴撑着,齐景公整日便琢磨着怎么吃喝玩乐。可惜他最宠信的庄贾被田穣苴杀了,一时竟找不到像庄贾那样陪他玩乐的“狎友”,玩起来未免觉得有些不能尽兴。一天,齐景公在宫中饮酒取乐,一直喝到晚上,意犹未尽,便带着随从来到相国晏婴的宅第,要与晏婴夜饮一番。齐景公的随从前去敲门,向晏婴通报:“国君来了。”晏婴忙迎接出门,问齐景公:“国君为何深更半夜来到臣家?”齐景公说:“酒醴之味,金石之声,美妙得很,寡人想与相国一起享受一番。”按说,国君亲自跑来找臣子喝酒,这是臣子莫大的荣耀,是求之不得的事。不料,晏婴却不领情,他板起面孔,对齐景公说:“陪国君饮酒享乐,您身边自有这样的人,此等事非臣之职份,臣不敢从命。”

在晏婴这儿吃了闭门羹,齐景公不免有些下不来台。没办法,国家大事他还要倚仗晏婴,也只好忍气吞声了。离开晏婴的府第,齐景公又想起了田穣苴。于是,君臣一行又来到田穣苴的家中。田穣苴听说齐景公深夜造访,忙穿上戎装,持戟迎接出门,急问:“诸侯得无有兵乎?大臣得无有叛乎?”齐景公笑嘻嘻地说:“没有。”田穣苴佯装不解,又问:“然则昏夜辱于臣家者,何也?”齐景公说:“寡人无他,念将军军务劳苦,寡人有酒醴之味、金石之乐,思与将军共之耳。“田穣苴接下来的回答却与晏婴如出一辙:“陪国君饮酒享乐,您身边有的是这样的人,此等事非臣之职份,臣不敢从命。”

齐景公万万想不到在臣下的家门前竟两次吃了闭门羹,不由意兴索然。左右问他是否回宫,他说:“还是到梁丘大夫家吧。”梁丘大夫名据,是个像庄贾之类的阿谀奉承之徒。听说齐景公来找他饮酒,顿时乐得手舞足蹈,慌忙左操琴、右持竽,口中唱着歌,跑出门来迎接齐景公。齐景公大喜,于梁丘据相携入室,把酒欢呼,喝了个通宵达旦。

次日,晏婴与田穣苴都上朝进谏,劝齐景公不应该深夜到臣子家饮酒。齐景公说:“寡人无二卿,何以治吾国?无梁丘据,何以乐吾身?寡人不敢妨二卿之职,二卿亦勿与寡人之事也。”话虽这么说,敢让一国之君吃闭门羹,齐景公心中毕竟不快。因此,一些善于揣摩君主心思的佞人便抓住时机,开始向齐景公进谗言了。

本来田氏已经权倾朝野,如今又有个田穣苴一跃而成为掌管齐国军政的大司马,这就不能不让一直敌视田氏家族的鲍氏、高氏、国氏三大家族如芒刺在背。齐国的田氏、鲍氏、高氏、国氏四大家族互有矛盾,以前只是在国君面前争风吃醋,后来是争权夺利,而且日趋激烈。这几大家族中,田氏的势力最为强大。田氏的代表人物田桓子是个有心人,在齐庄公时就开始发展家族势力。至齐景公时,田桓子趁齐景公对民众盘剥无度之机,用大斗出贷、小斗收进的办法来收买人心,赢得了齐国人民的交口称赞。鲍氏、高氏、国氏三大家族见田氏甚得人心,势力迅速臌胀,纷纷向齐景公进谗言,欲驱逐田穣苴以削弱田氏势力。齐景公似乎也预感到田氏势力太盛,便采纳了鲍氏、高氏、国氏的意见,将田穣苴辞退了。

田穣苴无辜被免职,非常委屈。他之所以成为齐国的大司马,并非凭借田氏家族的势力,而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和军功。如今,他却成了四大家族争权夺利的牺牲品。田穣苴离职后一心撰写兵书战策,然心情抑郁,不久即病了,可怜一代卓越的军事家,竟就此一病不起了。

田穣苴抱恨临终之后,田氏家族与鲍氏、高氏、国氏的矛盾益发不可调和。田穣苴被罢黜,晏婴的态度如何史无记载。可以推测,晏婴对此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爱惜田穣苴之才略,一方面又对田氏势力的尾大不掉而忧心如焚。他也曾向齐景公进谏,请齐景公限制田氏之权势。由此可见,田穣苴被罢黜,晏婴大概没有表示反对。晏婴出使晋国时,与晋卿叔向私下谈起各自国家的政事,晏婴慨叹道:“齐国之政,其卒归于田氏矣。”之后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晏婴的论断。

田氏家族的田乞、田豹等由此极端怨恨高子、国子等人。而且齐景公罢免田穣苴,更加激化了田氏家族与鲍氏、高氏、国氏的矛盾,迫使田氏一族加速了夺取齐国政权的步伐。后来,鲍氏、高氏、国氏以及晏氏先后均被田氏所灭。

到了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田齐太公田和将齐康公迁于东海之上。五年后的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和为诸侯,吕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到了田和的孙子齐威王执政时期,他命大夫们追论古时的《司马兵法》,并将先辈田穣苴的遗著和军事思想集中附在其内,称作《司马穣苴兵法》,后世称之为《军礼司马法》,简称《司马兵法》或《司马法》。

在史籍《四库全书·总目题要》中记载:“《司马法》旧题田穣苴撰。今考《史记·田穣苴列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穣苴于其中,因号曰《田穣苴兵法》。然则是书乃齐国诸臣所追辑,隋、唐诸《志》皆以为穣苴之所自撰者,非也。”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班固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其为一百五十篇,魏徵寿在史籍《隋书》、沈昫在《旧唐书》中,都记载为三卷。可惜的是,今本只留有五篇,即: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到北宋神宗时期,将《军礼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司马法》正如司马迁所说说:“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就是说它博大精深,即使夏、商、周三代的征伐战争,也没有完全达到它所阐明的道理,也没有完全做到它所制订的法则。

司马迁在《史籍·田穣苴列传》中写道:“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穣苴于其中,因号曰《田穣苴兵法》。”明确指出《司马兵法》自成书之日起,便叫《田穣苴兵法》。后世所谓《司马法》,只是对《田穣苴兵法》的省称。司马迁读过《田穣苴兵法》,他说:“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穣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穣苴之列传焉。”又云:“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穣苴能申明之,作《田穣苴列传第四》。”

《司马法》的核心思想是治军以“仁、义、礼、让”为本。书中论述了统率军队和指挥作战的经验,以及指挥员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军事制度和战争观点。它是中国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早期兵法理论的继承和总结,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在《司马法》中,集中体现了田穣苴的军事思想。应该说,在现存的兵学经典中,《司马法》是很有特色的。

第一,作者开篇先说“以仁为本”,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铲除邪恶,争取和平。所以,《仁本第一》中说:“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并认为发动战争应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并指出,作为仁义之师,占领敌国后,不可烧杀抢掠,要善待战俘。“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

第二,《司马法》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强调居安思危,要时刻备战,但不可穷兵黩武。

第三,《司马法》最早提出了“法治”的思想,认为“治国尚礼,治军尚法”,并详细论述治军立法的各种要则,强调治理军队要申军法、立约束、明赏罚。对于将帅,则提出了“仁、义、智、勇、信”五条标准。

第四,《司马法》还对军容军貌的作用、战略战术的运用、武器装备的建设等问题作了论述,言简而意赅。

两千多年来,《军礼司马法》一直为谈兵者所重视,如班固、马融、郑玄、曹操、杜预、杜佑、杜牧等人,都曾引用过《军礼司马法》中的文字。汉武帝“置尚武之官,以《司马法》选任秩比博士”,可见在西汉初期《军礼司马法》即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必考科目。到了宋朝,在《武经七书》中,《军礼司马法》位列第三,成为兵家的必读书。

后来,《司马法》辗转流传到了国外。日本天明七年(公元1787年)正式刊刻了《司马法治要》;而法国在刊行法文版《司马法》时,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法典”,其核心思想“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在十九世纪军事理论体系中,被著名的法国军事理论家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多次引用。

源于地名 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宰相魏冉的封地,魏冉,楚国人,随姐姐芈八子嫁给秦惠王时到秦国,芈八子是楚怀王的女儿,秦惠王给魏冉的原封地在穣邑(今河南南阳邓轴),故号穣侯。在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故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穣氏,与芈姓熊氏、魏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武王无子,由异母之弟公子稷继位,是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于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三十年后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由其孙子统一了中国。

魏冉是秦昭襄王的生母芈八子的异父之弟,即秦昭襄王的舅舅。在秦武王暴死时,秦昭襄王年纪还小,当时王位争夺激烈,是魏冉采用了铁血手段,残酷诛杀了所有政敌,才使他的外甥得以即位。之后,芈八子成为秦宣太后,主持国政,魏冉被封赐陶邑(今山东定陶)。

影响和支撑秦昭襄王政权的最重要三栋梁,就是舅宰魏冉、大将白起与丞相范雎。

从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开始,魏冉数度担任当秦国宰相,掌握大权。魏冉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天才,对秦国开疆拓土有很大的贡献。是他大力推荐白起当秦军大将,向南攻取鄢城、郢都。而自己采取向东与齐国和解的策略,使周边诸侯国君屈服归附。秦国所以迅速强大,魏冉功不可没,人们可以在《战国策》中看到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秦昭襄王执政前期,国家大政基本上由秦宣太后把持,由魏冉、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这四人掌握实权,秦宣太后通过这四人径自号令天下。

但是,魏冉为人独断专横,就连出使外国回来后,也从不向秦昭襄王汇报。他仰仗着扶持秦昭襄王的功劳权势,随意压制各附属诸侯国,甚至任意使用秦国的国书,随意调动秦军攻击一国或任何地方,一时没有哪支军队敢拒绝其调置。每当秦军战胜时,战利品都先送到他的封地陶邑去。有这样的宰相做榜样,华阳君、泾阳君也都横行专断、肆无忌惮,高陵君甚至来去自由,对秦昭襄王也不理睬。

应当说,魏冉的一生是真正效忠秦国、总是为秦国利益打算的,对秦国的强大有盖世之功。然而,再大忠心和贡献都不能允许“专权横行,骄傲贪暴”,而魏冉的这一致命伤误恰恰被秦国另一位重臣范雎抓住。

这时的范雎已取得秦昭王的信任,由原来的客卿地位转为逐渐掌握了实权。在周赧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年),范雎向秦王痛诉魏冉“专权横行,骄傲贪暴”罪过,并严肃剖析臣权过重的后果:“臣僚如果受到过分的依赖,享受特权,君王就变得非常卑下……现在,从最低级的官员到中央各部门首长,以及大王你的左右侍卫,几乎全是宰相魏冉的党羽,每每想到大王在政府中那么孤立,便禁不住替你汗流浃背。一旦你不幸死亡,主宰秦国的恐怕不是你的子孙。”

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开始采取了削弱魏冉权力的举措。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宣太后芈八子逝世,魏冉立即被全部解除朝堂职务,返回他的封地陶邑去养老。之后,秦昭襄王立即任命范雎当宰相,封为“应侯”,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为秦国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

源于地名 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穣邑,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穣邑,战国时楚邑,秦置穣县,为南阳郡治。”

穣邑、穣县,就是今河南省的邓县。战国时期为楚国城邑。

当时,楚国西与秦国毗邻,虽屡遭秦国侵犯,国势日衰,但至战国末年尚占有江淮广阔地区,是秦王赵政统一事业的极大障碍。因此在秦国攻取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后,即移师向南,还是对楚国作战。

秦王赵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军大将王贲一举夺取了楚国十余城。之后,赵政觉得挺容易,遂不听王翦应以六十万大军全力攻楚的建议,只遣大将李信、蒙武率军二十万攻楚国。

秦王赵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武兵分两路深入楚国境地,企图围歼楚军。楚军名将项燕隐蔽主力,寻隙反击。李信所部未能捕捉楚军主力决战,遂回军与蒙武会师。项燕则率楚军暗中尾随三昼夜,出其不意地攻击秦军,李信大败而回。秦王赵政这才明白楚军实力仍然十分强大,遂复起用老将王翦为将。

秦王赵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楚军六十万,经陈(今河南淮阳)之南屯军扫平舆(今河南平舆)。楚国倾全力迎击秦军。王翦令全军坚守营垒,持重待机。楚军求战不能,遂回师东撤。王翦乘楚军调整调动之际,突出全军攻击,大败楚军,杀了项燕。

之后,秦军乘胜一鼓作气连续攻占楚国城邑,到秦王赵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攻破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业至此基本完成。

楚国灭亡后,故楚穣邑被秦王置为穣县,纳入南阳郡,成为南阳郡治。在故楚穣邑之原楚民中,有以原邑名为姓氏者,称穣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