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短尾信天翁
释义

短尾信天翁是最大的信天翁,翅膀展开可以有三米宽。成年鸟可达11公斤。它也是唯一白色身体的信天翁,只在头颈泛淡黄色。它拥有白背,翅膀外半部是黑色,蓝尖粉红色的嘴,淡蓝色的腿脚。年轻的鸟是棕黑色,成长期间逐渐发白。短尾信天翁主要吃海面的鱼卵,虾和乌贼,一般在清晨或日落的时间进食。

中文学名:短尾信天翁

拉丁学名:Diomedea albatrus

别称:海燕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鹱形目

科:信天翁科

属:Phoebastria

种:短尾信天翁

分布区域:台湾北部钓鱼岛及赤尾屿

物种命名人:Pallas

物种简介

分布范围

福建、台湾、山东

数量:罕见

形态特征

身长90~95厘米(约书桌宽度的2倍),身重7~8千克(约14~16罐可口可乐)

特殊技

在海洋上的天空中,借助风力翔的技巧非常高超。翅膀窄长,能适应海洋的多变气流,展开双翼,可以在空中停留数小时而不用扇动翅膀。

认识方法

嘴的前端有,并由许多角质片覆盖而成,两个鼻孔都呈管状,左右分开。翅膀狭长,全身羽毛均为白色,脚上有黑色的趾。

生活习性

活动在海洋上空,只有繁殖期才在岸边、岛屿等陆地上生活。

行:属夜间活动。善于凤翔、游泳,在陆地上也能行走。

休息:海面上,繁殖期在岸边、岛屿等陆地隐蔽处。

食:肉食性。以鱼类、软体动物等为食。他们不能在空中飞翔时捕获猎物,也不能浅入水下捕食,觅食活动都是在水面上进行。

性格

警觉性较高,孤独而安静,单独或成对活动。

繁殖

繁殖期为10~12月。在岸边、岛屿的岩石上营巢,巢非常简陋,主要是利用在地面上的湿地,用枯草、苔藓和泥土筑成。每窝产卵1枚,孵化期为75~82天。

成长

幼鸟需要亲鸟精心地养育,亲鸟以反刍出来的食物,来饲养幼鸟。幼鸟出生时身上都披著淡淡的绒毛,绒毛脱掉后成为长着一层蜷曲浓毛的幼鸟。待到幼鸟全身开始变为白色的时候,亲鸟就飞去,只留下幼鸟们依靠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过冬。约经过270多天以后,幼鸟可以独立学飞乘风起飞,到大海上空生活。性成熟约需9~12年。

寿命:40~60年

保护级别: 国家I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全长约92厘米。全身白色,头顶、枕沾橙黄色,翅、肩和尾灰褐色,内侧翼上覆羽白色。外形似海鸥。头大;嘴长而强,由许多角质片覆盖,上嘴先端屈曲向下;鼻成管状;颈短;体躯粗壮结实;尾短;翅狭而特大,长达55厘米以上。

成鸟:体大(长:89厘米,翼展:216厘米),背白色,飞行时脚远伸出黑色尾后。体羽的渐变过程从幼鸟的深褐色至亚成鸟的浅色腹部,并具翼上白斑及背部鳞状斑纹。成鸟为太平洋上唯一的体白色信天翁,其颈背略带黄色。

幼鸟及亚成鸟:色型阶段有可能与体型较小的黑脚信天翁相混淆,其区别在嘴浅粉色,脚偏蓝,嘴基无白色。 虹膜-褐色;嘴-粉红,嘴端偏蓝;脚-蓝灰。

叫声:于海上通常无声。

分布范围

短尾信天翁是北太平洋海鸟,特别稀少。分布于中国沿海各省,福建、台湾、山东。种群数量甚稀少。繁殖在台湾北部钓鱼岛及赤尾屿,过去也见于澎湖列岛。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山东,在东部沿海有记录。

曾繁殖于澎湖列岛。1887~1932年之间,人类为它们的白色羽毛过分猎捕,曾经降低到50只鸟。1960年代开始保护之后,恢复到500~1000左右,其中大约180成年。那时所有的短尾信天翁都只在日本一个偏僻的小火山岛。这个岛上是活火山,曾经在1902年爆发,杀死所有当地的居民,把很多在岛上的信天翁巢埋在岩浆下面。日本动物保护学家为信天翁在岛上种草,也开始计划如何帮助它们移居到其它地区。

1979年,在中国钓鱼岛发现一群短尾信天翁。1988年确定它们在那里繁殖。1991年,岛上有75只居民,其中有15对成年。

1940年代,一对年轻的短尾信天翁曾经在美国中岛出现,直到1960年还见到。曾经发现有一对在中岛下了一个蛋,但是没有孵出小鸟。到1980年代,美国加州也开始见到短尾信天翁。

生活习性

短尾信天翁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进行觅食活动,特别是在繁殖期间。

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是水面上漂浮的小鱼、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有时也吃船上仍下来的动物内脏等,特别是捕鲸船和渔船上仍下的废弃物。它们即不能在空中飞翔时捕获猎物,也不能潜入水下捕食,觅食活动都是在水面上进行。

它特别喜好在海阔天空中自由翱翔,驾御长风、借助风力翱翔的技巧非常高超。它的翅膀长而窄,能适应海洋的多变气流,展开双翼,可以在空中停留几个小时而不用扇动翅膀,听凭强风吹送。翱翔的动力来源,主要是上升气流所产生的动能,尤其是海洋上空的不稳定上升气流。一般利用顺风和下落飞行来加快速度,接近海面的时候再转方向,并且乘与波峰摩擦而减弱的迎风而上升,飞上天空,如此反复飞翔。有时,它们在滔天大浪之上,1小时横扫60海里,忽而冲上云天,忽而又俯冲下来,在空中绕的圆圈直径足有1海里长,甚至能在暴风雨中前进无阻。如果说,有什么鸟是以风为生的,那就是信天翁。除了繁殖期以外,它们几乎终日翱翔或栖息在大海上,就是休息时也多在海面上,随波逐流。

在海洋表面栖息,善于滑翔飞行,偶尔跟随船只。常在远洋空中翱翔,终日不倦,不怕暴风。叫声洪亮。脚短,在陆地上活动时显得十分笨拙。食物以软体动物为主,如鱼类、乌贼,磷虾等,一般在清晨或日落的时间进食。警觉性较高,孤独而安静,单独或成对活动。短尾信天翁没有亚种分化,通常居留在位于亚洲的西太平洋一带,在大洋中的岛屿上繁殖。非繁殖期则四处游荡,从北太平洋的堪察加半岛、白令海和阿拉斯加附近的海域,往南沿中国海岸到福建、台湾以及沿北美洲西部海岸到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等地。中国已经记录到短尾信天翁的地点主要有山东烟台、福建沿海和台湾台中等,在澎湖列岛和钓鱼台群岛等地还能见到它们繁殖。

短尾信天翁平时多为单只或成对活动,在冬季或在食物特别丰富的地方才偶而能见到比较小的群体。它们会游泳,但不潜水。在海面上需要靠两翅的急剧拍打才能起飞,在陆地上则根本无法起飞,常常要爬到悬崖边或者高坡上,再向下跳,才能飞起来。它们的性情比较警觉,孤独而安静,除了繁殖期外很少鸣叫,也不象其他种类的信天翁那样常常追逐海洋上行驶的船只。

生长繁殖

结群繁殖,短尾信天翁成大群在北太平洋海岛上繁殖。在地面上或岩窟内以泥土筑巢。每产仅1卵。卵近白色。孵卵期为2~3个月。雌雄共同孵卵和育雏。雏为晚成性。幼鸟全褐。

短尾信天翁可以活到40~60年。它们可以在海上飞5年之后才回到它出生的岛屿陆地。配对为终身,一般在6岁时开始。每年在10月底回到同一个地方见面,以沙、灌木枝和火山岩筑巢。一对只下一个蛋,父母轮流孵蛋,约65天孵出。5月底6月初,小鸟几乎长成的时候,父母抛弃鸟巢和小鸟。小鸟会很快自己练习成功飞翔。

种群现状

短尾信天翁是北太平洋海鸟,曾繁殖于澎湖列岛。1887~1932年之间,因为它们的白色羽毛遭到过分猎捕,曾经降低到50只鸟。1960年代开始保护之后,恢复到500~1000只左右,其中大约180只成年。那时所有的短尾信天翁都只在日本一个偏僻的小火山岛。这个岛上是活火山,曾经在1902年爆发,杀死所有当地的居民,把很多在岛上的信天翁巢埋在岩浆下面。后来日本动物保护学家为信天翁在岛上种草,也开始计划如何帮助它们移居到其它地区。

1979年,在中国钓鱼岛发现一群短尾信天翁。1988年确定它们在那里繁殖。1991年,岛上有75只,其中有15对成年。

1940年代,一对年轻的短尾信天翁曾经在美国中岛出现,直到1960年还见到。曾经发现有一对在中岛下了一个蛋,但是没有孵出小鸟。到1980年代,美国加州也开始见到短尾信天翁。

濒危原因

1、为获取其羽毛而过度猎捕。

2、人类用来捕捉鱼类的钓鱼线,加起来长达130多公里,上面有成千上万的鱼钩安放着诱饵,短尾信天翁在捕捉鱼类时,常误被鱼钩勾住而被淹死。

3、海洋污染,影响了其栖息地,食物减少。

保护级别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红皮书等级:e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参考资料

1.信天翁种类介绍 

2.中国珍稀野生动物 

3.中文名称:短尾信天翁 

4.在海风中生活的鸟类—短尾信天翁 

5.Albatross ----信天翁 

扩展阅读:

1

http://wiki.keyin.cn/index.php/%E7%9F%AD%E5%B0%BE%E4%BF%A1%E5%A4%A9%E7%BF%81

开放分类:
鸟类动物鹱形目鹱科信天翁属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8次
最近更新:2012-01-30
创建者:finalmin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ych405 

辛勤贡献者:

慕云2006 

西羊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0: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