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 |
释义 |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duboisii)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引起的原发于皮肤、皮下组织及骨组织的肉芽肿性及化脓性损害,很少侵犯肺。 病因组织胞浆菌分为三个变种:荚膜变种、杜波变种和腊肠变种。已发现前两个变种的有性型为皮炎阿耶洛霉(异名荚膜伊蒙菌),真菌分类归入子囊菌门-爪甲团囊目-爪甲团囊科,为双相真菌。杜波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duboisii)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引起的原发于皮肤、皮下组织及骨组织的肉芽肿性及化脓性损害,很少侵犯肺。 症状1.局限型 可单个皮损皮下肉芽肿或单个骨损害无发热、贫血或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慢性病程可无症状或反复发作,可自愈。 2.播散型 即在皮肤、淋巴结、骨、肠及腹腔脏器播散发病,此型可急性进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颅骨病变可类似多发骨髓瘤,掌和趾骨病变可如结节病,腹股沟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可甚著,有如副球孢子菌病。患者可有发热、消瘦乏力及严重贫血等,皮肤及血中可找到本菌白细胞数常无改变。 诊断主要依据真菌学检查。 1.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取皮损、脓液、骨损害窦道或活检材料时,常可找到许多菌体KOH涂片可见12~15µm直径的厚壁酵母细胞,细胞内可见脂肪小滴,少数情况亦可见宽底出芽有如皮炎芽生菌,故应培养鉴别。 (2)真菌培养:取材培养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25℃,生长缓慢有时要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有如荚膜组织胞浆菌。镜检亦可见到小分生孢子及带棘刺的大分生孢子。当传种至血琼脂37℃培养时,很快即转成酵母相,常为小的酵母型,有时可见12~15µm直径的厚壁细胞。当转成这种大的杜波型酵母细胞则小的荚膜型细胞就不能再被发现。 (3)生化反应:本菌尿素试验阴性,在24~96h内即可液化明胶而荚膜型组浆菌则否。 治疗可用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或口服唑类药,如酮康唑及伊曲康唑。本病疗程很长,两性霉素B的总量至少要达2g,唑类药如酮康唑要用200mg,2次/d,持续1年,但应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应定期做临床及真菌随访。最好在治疗前和治疗中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