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都兰古墓
释义

都兰古墓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端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历史上曾是吐谷浑(TuYuHun)古王国的政都兰古墓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址。在这片方圆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发现上千座至少有1500年历史的古墓。

概况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都兰古墓群的发掘、研究,解读了许多历史悬疑,认为这些墓葬是研究中国西北民族史、中西交通史及柴达木盆地环境演变史的宝藏。 吐谷浑人是辽东鲜卑族的一支, 公元四世纪迁移到青海南部草原。公元329年,吐谷浑人以青海为中心创建了自己的王国,并将都兰作为都城。公元663年,吐谷浑政权为吐蕃所灭,成为吐蕃王国的一个邦国。

青海省从1982年开始就对都兰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出的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350多件珍贵的丝绸物品证明了这个地区曾经的繁荣。

在都兰吐谷浑古墓的发掘中,血渭一号大墓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最惊人的发现,它也是所有古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墓葬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谷浑墓葬。

这座坐北向南,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的大墓,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 称。大墓背后的两条山脉分别从东、西绵延过来,如同两条巨龙,大墓则像两条山脉之间的一颗宝珠,构成“二龙戏珠”之势。墓堆下有用泥石混合夯成的围墙,上面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粗细一般的柏木,整座墓葬共有9层,当地农牧民群众也因此称它为“九层妖楼”。

学术价值

考古人员仅发掘了墓葬一、二层,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和马、牛、羊等动物遗骸700余具。吐谷浑王国存在了短短300多年,但其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起甘肃洮河、四川西北,南抵白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极西至阿富汗,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它与中原唐王朝并足鼎立。然而,有关这个民族的记载在史书上所见不多,实物证据目前也略显不足。因此,都兰墓葬群对于研究吐谷浑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历史见证

“东方金字塔” 吐谷浑历史的见证

吐谷浑人是辽东鲜卑族的一支, 公元四世纪迁移到青海南部草原。公元329年,吐谷浑人以青海为中心创建了自己的王国,并将都兰作为都城。公元663年,吐谷浑政权为吐蕃所灭,成为吐蕃王国的一个邦国。

青海省从1982年开始就对都兰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出的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350多件珍贵的丝绸物品证明了这个地区曾经的繁荣。

在都兰吐谷浑古墓的发掘中,血渭一号大墓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最惊人的发现,它也是所有古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墓葬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谷浑墓葬。

这座坐北向南,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的大墓,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大墓背后的两条山脉分别从东、西绵延过来,如同两条巨龙,大墓则像两条山脉之间的一颗宝珠,构成“二龙戏珠”之势。墓堆下有用泥石混合夯成的围墙,上面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粗细一般的柏木,整座墓葬共有9层,当地农牧民群众也因此称它为“九层妖楼”。

目前,考古人员仅发掘了墓葬一、二层,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和马、牛、羊等动物遗骸700余具。

青海路 丝绸之路的要道

提起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学术界过去普遍认为河西走廊是其主要路线,“唐蕃古道”——青海路只是由于河西走廊因战争原因不通时才存在的一条辅助线路。都兰大量丝绸制品和其他文物的出土证明,从青海西宁经都兰,穿越柴达木盆地,至甘肃的敦煌,是公元6世纪到9世纪前半叶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段重要干线。青海丝绸之路在1500年前的繁荣程度不亚于人们熟知的新疆-河西走廊-长安丝绸之路,是唐代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

作为“1996年度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专家认为,在青海都兰吐谷浑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以丝织品最重要,是唐代丝织品一次难得的集中发现。

都兰吐谷浑墓出土的丝绸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在国内考古发现中均居榜首。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经在这里发现丝绸350多件,130余种。在这些丝绸残片中,有112种为中原汉地制造,18种为中亚、西亚所制造。其中一块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块确认的8世纪波斯文字锦。

柴达木 曾遍布柏木的绿洲

作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给人的印象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荒凉,但是考古发掘却发现,在一千多年前,这里也曾遍布柏木,是一个温暖湿润的地方。

都兰在蒙古语里是“温暖”的意思。从1982年起至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累计发掘墓葬近百座,但除了数量众多的丝织品,考古学家最为惊叹的还是吐谷浑人用于修建墓葬的大量柏木。古墓众多的热水沟,是一个没有多少绿色可言的荒凉山沟,周围看不到一棵树。然而在一座座古墓中,大大小小的柏木却随处可见。

吐谷浑人修建坟墓时,讲究用一层柏木夹一层四五十厘米高的石头,然后层层叠起,如同盖楼一般。柏树生长是极其缓慢的,一棵碗口粗的柏树要长200年,一人合抱的柏树至少生长上千年。但吐谷浑人墓葬中的柏木,最粗的直径达50厘米,最细的也有碗口大小。一般的小型墓葬要用去二三十根柏木,稍大一点的则要上百根。

这些柏木应该都是就地取材,如今的柴达木盆地,仍有不少叫柏树林、柏树山的地方,在德令哈、都兰都能听到这样的名字。同时,作为吐谷浑王国的都城,这里在当时应当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

考古人员还发现,墓葬年代越往后,使用的柏木也就越细,说明粗壮的树木在不断减少,树木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都是吐谷浑人建设都城,修建墓地大量砍伐的结果。

从发掘的墓葬来看,一千多年前,柴达木盆地,尤其是都兰一带的气候和植被都比现在好得多。因此,可以说都兰古墓也见证了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的演变。

都兰古墓 尚待进一步发掘

考古学家虽然对都兰古墓葬群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但是对于上千座历史久远的宝藏来说,目前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因此,考古学家建议应抓紧时间对这一地区墓葬的分布进行一次详细普查,为今后的发掘工作做准备。

这些年墓葬群遭到了盗墓分子的频繁“光顾”。一段时间内,盗墓分子甚至动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推开封土,疯狂盗取珍贵文物。经过青海省多次专项行动打击后,盗墓分子虽有所收敛,但受经济利益驱动,盗墓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由于人力和资金有限,这里上千座古墓正惨遭盗墓分子洗劫,面临着灭顶之灾。据有关部门的粗略统计,都兰县境内已有近一半的古墓遭到盗掘。

从1982年至今,古墓的考古始终是抢救性发掘,等于是收拾盗墓后的残局,尽管如此,考古人员还是在这里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证明了这里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很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缺少经费,考古人员还从来没有完整地发掘过一座墓葬,这对于考古研究来说是一大缺憾。

同时,有关专家也建议,要使古墓得到最好的保护,就应借鉴国内许多成功的做法,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一号古墓

简介

都兰热水泻渭山1号吐蕃墓(以下简称“1号墓”)座落在泻渭山脚,墓前濒察汗乌苏河,地理位置东径36°10′67″,北纬98°17′19″,海拔高程3436.62米。墓址依缓冲的泻渭山左山坡流线性山嘴而建,依山面河,坐北朝南,偏西南5°左右,墓占地面积为10240平方米,垂直高度27.8米(其中包括墓顶一座4.5米高的原封土残丘),墓底封土南壁长155米,北壁长100米,东壁宽82米,西壁宽80米,墓顶封土(平台)总面积3580平方米;东沿宽45米,西沿宽40米,南沿长75米,北沿长80米。墓底大顶小,顶、底基本形制为近似梯形,封土堆高大,以土、砂、小石块混合夯打而成。

墓顶平台中央偏东处

有近似于等腰梯形石砌墙一座,墙中央建有“十”字形石砌墓圹的墓室一座,依次由外向内分述,则石砌围墙墙体高2米,其中,石砌墙的形制,由墙基向墙顶可分为底墙、中层、顶墙三个组成部分,底墙砌高1米,中层木椽摆置高10公分,顶墙砌高90公分。等腰梯形石砌墙面积1730平方米,可分东西南北四面墙体,东墙长41米,西墙长39米,南墙长55米,北墙长36米,位居石砌墙中央的石砌墓圹的形制为“十”字形建筑物,“十”字东西走向“—”长17.6米。南北走向“│”长20.3米,“十”字的交叉中央方形石砌主室圹约有15平方米,外带回廊。东西南北四个“耳室”宽约2.8米,耳室边尚有“副室”。墓室石砌圹墙壁形制为上、中、下三层石砌壁,其中间两层木椽排列,等腰梯形石砌墙与中央石砌“十”字形墓圹之间周边为填充的土砂封土堆,表面平坦。

祭坛

1号墓南面前下方的平地有一处大型祭坛,占地面积约2960平方米,其中有线形祭祀沟5条,沿东西走向,呈现南北排列,坑沿排列石块。每条祭祀沟长47米,宽2米,沟与沟间距平均为4.5米。5条祭祀沟的东西尽头建有南北排列的石砌圆形祭祀坑。祭祀沟西尽头的圆形祭祀坑共13座,排列次序为由南朝北。一座母祭祀坑奇居南头,六对子祭祀坑两两并排,起始于母祭祀坑,由南向北;祭祀沟东尽头的圆形祭祀坑共14座,排列次序为由北朝南,一座母祭祀坑奇居北头,六对零一个子祭祀坑两两并排,起始于母祭祀坑,由北向南,石砌圆形祭祀坑平均直径为1.6米左右,坑与坑间距为3米左右,排列长度,东西两边均为35米。

墓顶部

1号墓顶部由于国民党时期盗掘而大量的封堆土砂倾倒墓顶西南及西侧,导致墓西壁在原有的封土基础上向外增宽,封土堆外隆,西南墓角破坏成一个较大弧形凹面,由此,测量数据显示墓南沿长75米,北沿长80米,“反梯形”形制。同时,由于盲目试掘寻找墓门,墓背与山体相接处挖掘出一条东西走向的深沟,破坏了墓北原有的依山布局,造成墓的形制“后高前低”的人为局面,现今的墓北呈垂直段崖崖壁状,垂直高度约有30—40米左右,墓顶的北面石砌墙悬空于绝壁边缘。

1号墓的顶、底、前后左右的基本形制是梯形。1号墓平顶梯形石砌墙东面,紧挨东墙与东平台之间,垒筑有另一圈呈南北走向,与东墙并行,但不等长等宽的长方形石砌墙,墙体中无木椽排列,与东墙并行长度占东墙长度的1/2强。此墙与平台封土堆平行等高,与梯形石砌墙形成2—3米的落差,我们暂且称它为“厢墙”。“厢墙”内又有一条贴地隔墙,将“厢墙”横隔成两格(南北格),北格中又隔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墙。总体格局呈“口”字紧挨“曰”字状,它与主体的等腰梯形石砌墙在整个布局中浑为一体,落差中显示紧凑。

西南角

1号墓西南角,在墓底部封土边缘,有数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点缀性的圆形小石圈,由于封土堆中的石头下落堆积,与圆形石圈混和,除少数石圈外,其余辨认比较困难,有迹象表面,它们是沿墓底边沿排列的,或许,在完整时期,墓的边沿都存在这种石圈,现存石圈直径约为0.5米左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5: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