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瓯 |
释义 | 概 述东瓯,又叫东越或瓯越。秦汉时期东海王国的首都,即今浙江省永嘉县瓯[ōu] 北镇。(近年有台州学者提出故址在温岭之说)。战国晚期,有一支越人大部落活动于浙江东部瓯江流域一带,历史上称为东瓯。当时岭南地区桂江和浔[xún]江流域一带也有一支越人大部落,为了与东瓯的越人相区别,人们便称之为西瓯或西越。 晋人郭璞[pú] 注《山海经》说:“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可知,之所以称为西瓯,是与闽浙一带的东瓯相对举而言的。正因西瓯之意是为了区别于东瓯,为了区别以瓯相称的越人,指明其居地所在,在称谓之前加上“东”“西”一类方位词(参考黄现璠[fán] 著《壮族通史》) 《载敬堂集》载:“ 东瓯风物休庆,人情笃浓。山水景色极佳,山有雁荡,水有瓯江、鳌江、飞云、楠溪,素有‘山水窟’美称。”陈志岁《答客问》诗:“ 江南胜境数瓯中,莫笑痴游两鬓蓬。溯水辄穷通底涧,登山每上最高峰。” (摘自《江南靖士诗稿》) 历史沿革越国被楚国灭了之后,越国后裔往南迁徙,遍及今浙南、福建、广东、广西、越南等地,历史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百粤”。今广东简称“粤”其实就是“越”。 居住在今浙南的一支越族,第六代王叫姒[sì] 安朱,秦灭六国后废东瓯国,国名虽被除,但辖地仍为安朱所统。其子姒摇,在秦末因拥护汉朝灭项羽,被汉朝封为东海王,其国称东海王国。因国都在东瓯所以又称之为东瓯王国。 西汉七国之乱时,东瓯国与七国是盟友。吴王刘濞[bì]被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在丹徒击败投奔东瓯国后,汉廷密使游说东瓯王,于是东瓯王弟“夷鸟将军”趁劳军之际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事后东瓯王被改封为“彭泽王”,夷鸟将军封为“平都王”。 后刘濞之子逃到与东瓯王国的邻国闽[mǐn] 越王国(首都东冶,今福建福州),唆使闽越王攻打东瓯国。东瓯王向汉朝求救,汉军兵至,闽越撤兵,汉军兵退,闽越复扰。汉武帝建元三年东瓯王姒贞复战死,其子姒望不堪数番折腾,遂向汉朝请求纳地全国迁徙中国。汉武帝准许后,东瓯王率领族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舒城地区),并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从此被并入中央王朝(之前是独立王国)。 姒摇之子姒期视,汉文帝时爵位是顾余侯,后以顾为姓。如今顾姓有北顾和南顾之分,南顾以第六代东瓯王姒安朱为始祖,姒摇为第二代,姒期视为第三代。今居住于江苏、浙江等地的顾氏皆是东瓯王之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