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瀛诗选
释义

《东瀛诗选》是晚清学者俞樾在日本学者协助下编有,正编四十卷,补遗四卷,共选了500多位诗人的5200首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过《日本汉诗选评》,由程干帆先生、孙望先生评、吴绵等注解。此书选约200位诗人300余首汉诗,自8世纪至20世纪初,有律诗、绝句、古体乐府等。

书名:《东瀛诗选》

译者:俞樾

类别:诗集

基本信息

在近代中国,最早开始从文化接触的角度研究日本的是温州平阳人宋恕。他把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与近代日本的堀起这两个课题结合起来考察。出于对中国史上体制与思想一体化现象的反思,从对传统中国的批判与现代中国的再建两个方面构筑了新的思想典范。

1882年俞樾受岸田吟香之托编纂《东瀛诗选》时,还提到读过荻生徂徕的著作,表示对“东瀛文物、企仰素深”。

文学价值

现存最早的日本汉诗是大友皇子(648—672年)所作,其中有首《述怀》诗说:“道德承天训,盐梅寄真率。羞无监抚术,安能领四海。”其口吻与皇储的身份完全契合。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三年(751年),第一部日本汉诗集《怀风藻》面世。此书收存诗117首,数量虽然不多,但作者基本上是上层统治者的精英人物,他们模仿中国六朝的诗风,形式上以五言诗为主,在日本文坛很快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如刀利宣令的《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赋得稀字》诗云:“玉烛调秋序,金风扇月帷。新知未见日,送别何依依。山际愁云断,人前乐绪稀。相顾鸣鹿爵,相送使人归。”此诗颇具我国齐梁诗之余韵,高标初唐风格。和魏晋六朝之作相比,在诗风上也几无差别。

日本汉诗的风靡于世,和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密切相关。由元稹的《白氏长庆集》可知,那时的白诗在朝鲜是“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作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

日本汉诗的发展高峰在平安时期(794—1192年),大约相当于我国的中、晚唐至南宋时期。此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和《经国集》三部汉诗集。由于天皇积极参与编创,无疑提高了汉诗的社会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它在日本的广泛流播,同时,汉诗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变化。如我国唐诗中盛行的七言和七言歌行体等,在日本汉诗作者的笔下涌现。模仿乐府诗的汉诗也应运而生。譬如《怀风藻》序中有云:"调风化俗,莫尚于文,润德光身,孰先于学。"而之前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末期所作《帝范》,其中的《崇文编》已有:"弘风守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尚于学。"可见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又据日本学界统计,从奈良时期到明治时期,编印的日本汉诗总集、别集共有769种,2339册,20余万首诗,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要知道我们的《全唐诗》也不过五六万首。应当说汉诗在国外的传播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除了古代日本,古代朝鲜和古代越南在这方面的诗歌也很多。

日本学者小西甚一著有《芭蕉与唐宋诗》,谈到江户时代著名俳谐诗人松尾芭蕉沿承杜甫、李白、寒山、苏东坡、黄庭坚等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但他并非直接接受中国诗人的影响,而是通过禅林学人的解说。从天和期到贞享期芭蕉风格的形成,以禅的模式理解唐宋诗乃是重要的契机。这是17世纪日本诗坛的一般动向,芭蕉卓有成效地表现出了这一点。这一实例描述了中国文学外播的轨迹:?宋诗→五山学僧→松尾芭蕉?再如江户时期日本一位著名学者兼诗人赖襄,有一首《夜读清国诗人诗戏赋》,所评及清朝诗人,有陈子龙、钱谦益、吴梅村、施闰章、朱彝尊、王士 宋琬、冯班、蒋士铨、袁枚。异国诗人的评价对我们的古诗研究当然具有参考价值。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纵向角度梳理中国古典文学向外传播的历史,还是以横向角度清理国外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成果,都是大有可为的。

国家图书馆版本

东瀛诗选 [普通古籍] : 三十四卷 /

(清)俞樾编. -- 刻本. --

, 清光绪9年[1883] 12册

10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

东瀛诗选 [普通古籍]

: 四十卷,补遗四卷 / (

清)俞樾辑. -- 刻本. -- ,

清光绪9年[1883] 16册

10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