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莞县
释义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下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440个村委会,156个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2005年东莞市总人口为750.6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总数为165.65万人,比2004年增加3.68万人,增长2.3%;外来暂住人口584.98万人。全市人口密度3045人/平方公里。

历史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特产

岭南佳果 东莞属珠江、东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东莞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势自东往西倾斜,大部分为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线115.98公里(含内航道);既宜于发展粮食生产,又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东莞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高产区盛产水稻、及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橙、柑、桔等岭南佳果,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东莞选择白玉兰为东莞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东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不断文明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生产总值218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工业总产值达4422.17亿元,同比增长22.4%,财政收入总额达331.91亿元(含海关税收),同比增长28.1%,出口总值409.29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各项存款余额2933.40亿元,比年初净增466.82亿元。

东莞市花-白玉兰

东莞经济以外向型为主,特别是工业,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

实际利用外资:东莞利用外资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步发展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投资者来自香港、台湾、日本、南韩、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芬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在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全球100强企业有13家,500强企业有45家,境外上市公司有800多家。其中包括美国的杜邦、瑞士的雀巢、荷兰的菲利浦、德国的赫司特、法国的汤姆逊、韩国的三星、日本的日立、新日铁、索尼、住友金属、英国的太古集团、芬兰的诺基亚以及香港的伟易达等。到2005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不含对外借款)约210多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2005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743.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出口总额409.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进口总额334.42亿美元,增长14.0%。

经济

磁讯产品

东莞交通、通信发达,电源充足,淡水资源丰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发展工农业生产条件甚为有利。

港口:东莞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历来就是我国南方的重要门户,溯珠江而上,可分别通达粤东、粤北、粤西乃至广西等地。主要港口──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每天都有客货轮直达香港。目前虎门港有泊位104个,港口货物集散非常方便。

铁路:东莞是广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广梅汕铁路与大京九铁路的交汇点,呈人字形于常平镇分别向南、北和东部伸延,贯通我市埔田、丘陵、山区等东部各镇区。东莞铁路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北京、上海至九龙直通旅客列车的出入境检查检验手续在这里办理,往来港九、北京以及上海、华东等地区极为便利。

机场:东莞虽然没有自建机场,但周边有多个机场可供利用。沿广深珠高速公路,北有广州白云机场,南有深圳机场;一百公里左右有珠海机场、佛山机场以及香港新机场。市内设有多个民航代办处和40多个业务点,办理各航线客货运输业务甚为便捷。

公路: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870.8公里,公路密度达116.5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港口新建5000吨级以上泊位1个,1千吨级泊位3个,新增吞吐能力152万吨;2005年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3.3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18.53亿人公里,货运量5127万吨,货物周转量32.94亿吨公里,港口吞吐量2280万吨,全年完成交通规费征收16.45亿元。

京九、广梅汕、广九准高速铁路的汇点-东莞火车站 通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莞通信事业也蓬勃兴起。一个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纤化、数字化的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建成。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各种无线寻呼被普遍应用,全市城乡各地与国内、国际通话都极为方便。目前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每百人210户,因特网用户52.90万户。2005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32.82亿元,平均每天邮电业务量3600多万元。

电力:东莞一向十分重视电源电网建设,国家在这里建设的沙角电厂,是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之一,发电装机容量388万千瓦。另外,本市自行建设的电厂18间,发电装机容量261.77万千瓦。电网建设方面,全市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05座,主变容量3178.2万千伏安,各镇区均有二到三座110或220千伏变电站,2005年供电量415.66亿千瓦时。

供排水:主要的供水工程有东深供水工程、东江引水工程以及分布全市各镇区的自来水厂。

东深供水工程是国家建设的大型供水工程,主要供水香港、深圳及本市沿途各镇。今年第四期扩建工程完成后,年供水量可达24.23亿立方米,其中供香港11亿立方米。

东江引水工程是本市自行兴建的大型引水工程,全长83公里。其主要功能一方面排除内涝积水;另一方面引东江淡水灌溉沿线耕地及沿海咸潮地区,解决沿途14个镇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自来水厂原来主要以各镇区为单位兴建,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8.6%。为了进一步提高供水质量,我市先后展开了市中西部供水工程、东部供水工程、水乡片供水工程的建设,建成后供水能力将超200万m3/日。目前,已建成的现代化大型水厂3座,大型供水网250公里,供水规模居广州、深圳之后排第三位。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400万m3,全市大部分地区已饮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东莞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是蓬勃发展,整个思想文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教育事业

教育:全市拥有各类学校57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电视大学1所,普通中学134所,中专、中师、技校及职业中学21所,小学414所,另有幼儿园511所,各类学校(含幼儿园)专任教师3.7万人,基本建立起从幼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终身教育的比较完整协调的教育体系。在1995年,全市已普及了高中教育。2005年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8.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4.1%,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有2875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6∶4;成人教育持续发展,全年培训量达50.40万人次。成人高考报名人数为22442人,实考21004人,录取19014人,比上年增加1364人,考生录取率为90.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总人数为57515人次,报考人数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名列第三。

科技

2005年引进各类人才11.67万人,新增高级人才2875人,新增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3400人,本科学历3.6万人。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83.9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0064人,中级职称105725人,初级职称142442人。另外,聘用院士7名。

体育文化

东莞文化生活丰富,市有电视台、广播电台,各镇有电视站、文化站。全市有村镇文化中心80个、图书馆(室)473个,文化广场447个、博物馆16个,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

卫生体育

全市现有医院53家,卫生技术人员13053人。同时,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人的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体育健儿破世界纪录86次,破亚洲纪录40次,破全国纪录165次,获国际比赛金牌235枚,全国比赛金牌519枚。

取得成绩

由于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东莞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良风美俗进一步弘扬,近年来,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还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禁毒先进单位、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也已通过验收。东莞历史上就是先发展地区

弘扬东莞优秀传统文化

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刘志伟

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刘志伟始终关注东莞的历史发展和区域变化两者的关系。刘志伟说,背靠广州的东莞,历史上经济发达,始终引领周边地区。比如,在发展盐业方面,在五代十国时,这里就开始设立私盐都尉。

古代郡置的划分,主要是由点和线组成的,“点”就是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线”就是主要交通干道。由于人烟稀少,统治者和官吏只关心这些“点”和“线”,很少关心其他地区。五代十国时,东莞郡治向东可以直达福建的漳州,包括梅州、河源、惠州、潮州、汕头等都曾经属于东莞。东莞的地理位置,不仅成为商人们由广州南下出海的必经之路,也成为他们从珠江口外将货物运进广州,直至销往内地的必经之地。于是,东莞的经济逐渐发达起来。

伴随着这种发达,东莞管辖的土地越来越小,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深圳和香港也从东莞县分离出来,单独设立新安县。刘志伟说,某地区经济越发达,开发程度越高,那么它的管辖范围就会越集中越狭小,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

开放和包容促进了东莞发展

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赵令扬

盛世修史。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赵令扬的演讲,就是从目前国家要重修《清史》展开的。

赵令扬说,国家要在新修的《清史》中加入香港史和澳门史,在研究香港史时他发现,东莞这个名字是无法回避的。

赵令扬认为,交流和合作是一个地区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香港和东莞及周边地区,从汉代开始就承担了南北方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诸国文化交流的任务。

赵令扬说,进入新世纪,珠三角要保持中国改革开放的优势,就必须加强合作,首先是香港、澳门、广州3个城市之间要团结起来,通过资本、文化、人口的融合,促进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明代东莞

有4名“正部级干部”

来自东莞本土的专家杨宝霖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明代东莞的教育》,论文提到明代东莞的“正部级干部”有4人。

到了明代,东莞的科甲远胜于唐、宋、元,也为清所不及。杨宝霖指出,东莞历代进士共有158名,而明代就有81名;历代举人有1128名,而明代有550名。同时,明代东莞的高官也最多,封伯爵1人,为何真;太子太保1人,为袁崇焕;尚书4人,为王缜、袁崇焕、徐兆魁、李觉斯。尚书官阶为正二品,相当于现代的部长。而侍郎有5人,分别为黎光、陈琏、苏观生、张家玉、陈象明。侍郎官阶为从二品,相当于现代的副部长。此外,还有总兵官1人,为陈策。总兵官相当现代的大军区司令员。明代东莞人才之盛,原因在于重教育。明代东莞,1082人就拥有1所学校,学校比现在多得多。

明代东莞

考取进士81名

明代历史上影响最大而且至今仍家喻户晓的东莞科举官员,无疑是万历年间的进士袁崇焕。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郭培贵在提交的《明代东莞地区的科举群体及其历史贡献》论文中,为我们解答了东莞历史上科举考试的情况。论文提到,明代广东不是科举大省,但东莞却属科举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广东科举中居重要地位。

明代,东莞共考出举人550名、进士81名,分别占那时广东举人和进士总数的7.6%和8.4%,在各州、县排名中皆为第四;考出庶吉士6名,占广东庶吉士总数的9.8%,仅次于顺德和番禺,与南海并列第三;六次摘取解元桂冠,在各州县名列第五;进士与举人之比为14.4%,高于全省平均数1.5个百分点;还出现了18个三代之内至少产生了两个以上举人的科举家族,占广东科举家族总数的9.4%;另外,东莞举人在明代初期、中期和后期广东举人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反映了科举实力的不断加强。

东莞10多人

下西洋有功被升赏

“郑和下西洋,七次都经过了东莞海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研究员陈忠烈提交了论文《郑和下西洋的广东籍随员》,指出至少有10多名东莞人因下西洋获朝廷升赏。

东莞海域是广东海防的中路,郑和从南京出发下西洋,必须经过东莞海域。陈忠烈表示,东莞籍人钟左、李真、陈永华、黄子成等人都曾随郑和下西洋,有的人甚至多次前往西洋。上述几人都因下西洋有功,受到朝廷升赏。“其实,东莞有很多人下过西洋,数量有多少难以统计,上述几个人都有功名因而被记录了下来,其他没功名的人就无法考证了。”陈忠烈说,郑和下西洋途中,会在粤等地补充人员及物资等,所以有大量的东莞人随郑和下西洋不奇怪。

郑和下西洋还遣人到东莞采珍珠。根据嘉靖黄佐《广东通志》,永乐年间,明朝3次采珍珠,最初2次在东莞县。

东莞也是

古代山水城市之一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吴宏岐、张伟龙对明清时期东莞城市形态及其内部结构的演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东莞县城在明清时期经历了数次较大发展。这一时期东莞县城的发展,为近代以至现当代东莞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城市风格看,明清东莞县城的建设和发展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无论是从城址选择,还是县署及其城内道路的设计,无一不受到“风水理论”、“阴阳五行”的影响。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两位专家认为,东莞县城布局虽遵循周礼,也有其封闭性的一面。但是它的城市规划对于当今城市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古代的山水城市随处可见,东莞也是中国古代的山水城市之一。这些山水城市在现今看来是极生态的:或依山起势,或临水而居,绝少有削山筑城、填河为街的改造。 东莞县城临山傍河,充分利用东江南支流的水利条件,县城与自然和谐共存,对于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有着参考与借鉴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