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峪孝歌
释义

东峪孝歌,流行于陕西省华县西南山区,高塘镇东峪孝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孝歌,又称哭歌、丧歌,白事歌。孝歌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孝歌原为“畲族民间丧歌,流行于浙江景宁等地。相传,盘瓠王在凤凰山行猎,不幸被山羊从高山撞下,其身体挂在险岩的树枝上,受到百鸟啄食,畲族男女就吹角起乐,编了千百首哭歌边哭边唱,为盘王赶鸟,后相沿成习。凡逢丧事,要唱一整夜,直到天亮发丧止”

介绍

1、“东峪孝歌”体现了古老的山区人民行孝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山区人民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东峪山区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它是原始农耕祭祀亡人礼仪活动的雏型,孕育“孝歌”这一礼俗活动被保留下来。通过以唱“孝歌”祭祀亡人,成为山区民间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除山区人民唱“孝歌”祭亡人活动外,唱“孝歌”活动的文化内涵中传递着山区人民非常重要的孝敬哀悼之意。山区人民通过唱“孝歌”这一礼仪活动的形式,构建较为深厚的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这种美德规范的嬗变不仅暗涌着山区人民对不孝敬老人恶习礼教的修正,而且也表示了对人性的极大关注,深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亲和力的标志。“东峪孝歌”是山区人民悼念活动的不可忽视的礼仪形式。它体现了山区人民祭祀活动的特点。山区人民几乎逢亡人必唱“孝歌”,由此形成村、社为单位祭祀亡人的礼仪文化。 2、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唱“孝歌”实际上是山区民间文化的大荟萃。充分展示了山区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3、山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唱“孝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稳定的民间文化活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所包含的唱奏艺术,不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过唱“孝歌”活动本身,使演技得到了不断地开发和提高。由于在民间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因此,成为山区民间“孝歌”艺人演技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平台。日常生活中,山区人民传统的唱“孝歌”礼仪形式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项目简介

东峪孝歌

“孝歌”又叫“孝歌戏”。“孝歌”起源于我国汉朝时期,一直流传在我省秦巴山区的偏辟山村。在华县高塘镇东峪行政村流传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

“孝歌”是民间悼念活动的一种礼仪,这种礼仪活动——唱“孝歌”,又叫“孝歌戏”或曰:“挽歌”。

唱“孝歌”,体现了孝男孝女对去世的亲人哀悼、孝敬、思念、继志之情。

“孝歌”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民间艺人根据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历史故事、英模人物的事迹编成唱词。起到:“守灵”、“悼念”、“孝敬”、“误乐”、“育人”的目的。“孝歌”之所以盛传至今,深受山区人民的喜爱。唱“孝歌”具有“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现今富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生命力。

区域及地理环境

东峪“孝歌”主要活动在陕西省秦岭山区北麓华县高塘镇东峪行政村。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地跨东经109°36′至110°248″,北纬34°12′27″至34°36′27″。东邻华阴市,南靠商洛,西连西安市,北接铜川市。东峪地处华县西南高塘塬区与秦岭山系结合部位。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分布有东涧峪河、秦岭山区内。东涧峪河源于东峪,流经赤水河注入渭河。属于“八百里秦川”东部的一部分。四季分明,盛产五谷杂粮。以大葱、核桃、板粟、中草药等农林特产。交通方便,水泥路面四通八达。北有渭河、陇海铁路和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东西横贯,通往外地。南有西(安)南(京)铁路穿越秦岭。东有桥峪水库,西有涧峪水库,灌溉良田千顷和解决渭南市区人畜、工业用水。每到夏秋之交,水面平如明镜,库水清彻,鱼儿戏游。

1928年,震撼西北乃至全国,我党领导的“渭华起义”就是在这块热土上爆发。在高塘革命老区有渭华起义纪念馆和纪念塔。邓小平同志亲笔为纪念塔题词“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也有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为纪念塔撰写了碑文。高塘镇是高塘塬区四个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高塘地区是陕西东府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西邻东阳乡有商代春秋战国古墓群遗址。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蔬菜,饲养家畜、家禽、种植,采集等活动,创造了高塘两个文明。

“孝歌”主要活动在秦岭北麓的华县境内的高塘镇、东阳乡、大明镇、金惠乡、杏林镇、莲花寺镇、柳枝镇、金堆镇地区以及相邻的商洛、兰田等地区。

历史渊源

均说孝歌源于”庄子试妻”。说庄子系半人半仙,善于变化。庄子疑妻不贞,假死试探,其妻田氏真心护灵。又试妻,化一王孙前去祭奠,田氏心变,要嫁王孙,二人苟合。再试妻,王孙突病,要以人脑为药,田氏以斧劈棺,取庄子脑浆与王孙治病。庄子复活,痛责田氏,田羞愧自缢。庄子筑土为坟,鼓盆而歌,以叙夫妻往事,乃七昼夜。忽田氏托梦与庄子,言因庄子哭歌戚切,感动了阴府阎罗,特赦田氏之罪,令其还阳。庄子醒,果真田氏生还,此奇远近传闻。官府差人现场视察,田氏现身说法。来人如实回禀。此后,官人仿其歌,以悼亡者。不过不在圹野坟场鼓盆,而设灵堂唱歌敲锣击鼓。此创沿袭至今。故孝歌之源。

孝歌,民间又叫丧歌。据歌手们说,孝家借唱歌来伴灵度夜以尽孝忠,故称“孝歌”更为妥贴:其一,“孝歌”的称谓更有广泛性、群众性;其二,“孝”字不像“丧”字那样有讳忌之嫌,且含有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的美德含义。

基本内容

孝歌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多样。在民间,到处可见散存着的孝歌手抄文本。这些文本大都是反映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歌章,词句通俗上口,又有韵律可循,便于传唱。

每逢村上死了人,人们组织“孝歌”艺人或“孝歌班子”,携带阴锣鼓,大钹,小钹,大锣四种打击乐器。在死者安葬前每天晚上通宵唱奏“孝歌”。丧事开始,请灵(十字路口等)时起唱“孝歌”的第一部分“开歌路”。接着歌师们(唱孝歌的艺人称“歌师”)让孝男孝女按辈分排行列前,歌师们列后,从死者的灵柩小头顺时针不断地绕行歌奏“孝歌戏”。内容有《二十四孝》、《五更孝子》、《五更头》、《五更贤文》、《丁香哭桃》、《女贤良》、《不贤良》、《五更对子》、《十张纸钱》、《倒转莲》、《铁算盘》、《游十殿》、《杨家将》、《十子歌》、《十姊妹》、《八仙行孝》、《小姑贤》、《酒色财气》、《姊妹学》、《孝歌开场》、《天地开张》、《摆香堂》、《十差十请》、《进歌场》、《上路》、《灵前劝君歌》等。黎明前(起尸安葬前)歌师们唱奏第三部分《还阳歌》,送亡人归西天入九泉

据华县民间歌手口传,东峪孝歌相传由湖北流传而来,有近四百年历史。东峪“孝歌”是东峪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以守灵、悼念、孝敬、育人、娱乐和承志为内容,以歌奏、哀悼活动为载体,含有丰富民俗文化内容的民间礼仪活动。“孝歌”也叫“孝歌戏”或曰“挽歌”、“丧歌”。其原始意义是一种殡葬礼仪的悼念活动。是山区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礼俗活动。

基本特征

1、“东峪孝歌”是山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悼念礼仪活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2、“东峪孝歌”是山区人民独有的守灵、悼念、孝敬、育人、娱乐、继志的礼仪活动。

3、“东峪孝歌”是山区人民情感自由交流的场所。同时在活动中保留一些古老丧俗,教育后人,尊老、敬老、爱老、家庭和睦的传统社会美德。

4、固定的时间和行程路线。每逢村上死了老人,以村组为单位,自发组织“孝歌”队(班子)前去为死者唱“孝歌”。从村外十字路口请天地神灵起唱奏《开歌路》,一直回至灵前,紧接着围灵柩转唱“孝歌戏”。路线从灵柩小头顺时针不断围转。“孝歌戏”唱到四更时止。五更时开始唱奏《还阳歌》到天亮(安葬前)。

相关器具

乐器:在演唱“孝歌”活动过程中,唱奏交叉、在悼念仪式中有重要作用。

特色乐器

:唱“孝歌”时,专用乐器有小鼓、大、小钹,大锣。小鼓即圆形扁体鼓,是一种双面皮打击乐器。木箱上、下面蒙牛皮或羊皮,用双木棰敲打。

大、小钹

:响铜为料制成圆形。中凸、边平。大钹直径约30cm,小钹直径为24cm左右,中凸部分中端小孔中穿红绸系带(以便手握系带击钹)。

大锣

:响铜为料所制。圆形平面,直径为30—40cm,周边向背弯突2cm左右,用单木棰敲打锣中央。

主要价值

1、“东峪孝歌”体现了古老的山区人民行孝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山区人民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东峪山区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它是原始农耕祭祀亡人礼仪活动的雏型,孕育“孝歌”这一礼俗活动被保留下来。通过以唱“孝歌”祭祀亡人,成为山区民间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除山区人民唱“孝歌”祭亡人活动外,唱“孝歌”活动的文化内涵中传递着山区人民非常重要的孝敬哀悼之意。山区人民通过唱“孝歌”这一礼仪活动的形式,构建较为深厚的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这种美德规范的嬗变不仅暗涌着山区人民对不孝敬老人恶习礼教的修正,而且也表示了对人性的极大关注,深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亲和力的标志。“东峪孝歌”是山区人民悼念活动的不可忽视的礼仪形式。它体现了山区人民祭祀活动的特点。山区人民几乎逢亡人必唱“孝歌”,由此形成村、社为单位祭祀亡人的礼仪文化。

2、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唱“孝歌”实际上是山区民间文化的大荟萃。充分展示了山区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3、山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唱“孝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稳定的民间文化活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所包含的唱奏艺术,不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过唱“孝歌”活动本身,使演技得到了不断地开发和提高。由于在民间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因此,成为山区民间“孝歌”艺人演技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平台。日常生活中,山区人民传统的唱“孝歌”礼仪形式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4、唱“孝歌”独特地演奏,体现了山区人民的艺术审美观,高超的艺演水平和创作才能。唱“孝歌”折射出深厚的山区人民文化内涵。

5、“孝歌”的独特价值。“孝歌”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贵的精神财富,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搜集、整理,充分认定和及时抢救更显得很有必要。作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的智慧结晶。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传唱。“孝歌”深深地寓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孝与虐、善与恶、爱与憎、是与非、忠与奸、恩与仇、荣与辱等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和科学价值。特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展先进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濒危状况

面对当今社会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孝歌”这一古老的山区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电子传媒产业的影响,挤占了传统文化的市场,以及发展到今天失去创新的原动力,老艺人年事高迈,年轻人又不去学它,处于濒危状态。使得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山区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山区民间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正发生急剧变化,山区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日益衰弱,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加之人口不断增加等因素,使得“孝歌”礼仪活动赖依生存的空间环境有了较大改变,这种变化加剧了唱“孝歌”礼仪活动的衰退和濒危。

保护计划

一、主要保护内容

1、对“孝歌”艺班、传承人进行调查,建立传承制度;

2、形成“孝歌”内容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等;

3、录制传承人音像资料;

4、征集散在乐器和配备工作;

5、成立“华县孝歌”艺术社,建全各乡镇“孝歌”组织;

6、扶持重点“孝歌”艺班的设备及排练场地,建立经常性活动制度;

7、建立“孝歌”数据档案;

8、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9、完成“孝歌”全套及教材编写。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2、深入县境内“孝歌”流行地区,进行摸底;

3、深入实际拜访传承人,全面搜集、整理构成文字资料;

三、十年保护目标

保护好原生态的“孝歌”在华县传承下来,并将“孝歌”作为一项传承美德的有效载体,经常进行演唱活动,弘扬民族精神。

四、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6年:

1、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2、深入县境内“孝歌”流行地区,进行摸底;

3、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瞄准目标,重点突破“孝歌”代表点;

4、深入实际拜访传承人,全面搜集、整理构成文字资料;

5、建立传承人档案和艺班组织;

6、形成录音、录像资料;

7、扶持配备艺班乐器,成立建全全县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孝歌”艺班。

2007年:

1、完成对“孝歌”艺班、艺人进行调查,建立传承制度;

2、扩立“孝歌”艺班,建全组织,建立制度;

3、完成征集散在的乐器等;

4、召开华县“孝歌”研讨会;

5、支持修缮“孝歌”艺班活动场地。

2008年:

1、成立华县“孝歌”艺术社——完成组建工作;

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3、在全县进行一次“孝歌”演奏会。

2009年:

1、建立八个乡镇“孝歌”艺班;

2、推广、扩大发展“孝歌”艺术队伍,确定继承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2009年:

1、建立八个乡镇“孝歌”艺班;

2、推广、扩大发展“孝歌”艺术队伍,确定继承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2010年:

1、成立的华县“孝歌”艺术社能经常奔丧演奏;

2、支持、协助其余四个乡镇的“孝歌”爱好者和形成队伍,建立组织,扩大覆盖面;

3、完成全县“孝歌”数据等档案地建立。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县、乡两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订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实施的保护与发展计划和各项具体措施。

2、组织专业人员和机构,按照“抢救第一”的方针,进一步搜集、挖掘、整理“东峪孝歌”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搭建各种平台,宣传和推进“东峪孝歌”的普及和发展。

3、制订政策和建立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参与保护、利用和发展优秀民间传统艺术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学校和各种赛事活动,鼓励老艺人采取以师带徒的办法培养传承人,壮大传承人队伍。

4、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发展产业,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使保护、利用和发展各方面互动共同促进,相得益彰。

六、建立机制

1、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收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2、大造舆论,充分利用报刊、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东峪孝歌”的宣传,鼓励和支持传承人,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对“孝歌”的研究活动,普及“东峪孝歌”知识,增强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通过组织建立,开展经常性的“孝歌”演唱活动,增强广大群众对“孝歌”的重视和提高。

七、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第一阶段(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85万元。

1、调查、传承费15万元;

2、制作曲谱及录制音像费20万元;

3、作品征集费5万元;

4、扶持重点器乐设备,固定场地费20万元;

5、编辑《华县孝歌大全》15万元;

6、组建演唱班子,专场演出补助费10万元。

第二阶段(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75万元。

1、《东峪孝歌保护办法》调研、论证费10万元;

2、曲目、论文等编辑出版费5万元;

3、《华县孝歌》出版费10万元;

4、编辑印制机关教材2万元;

5、开展以师传徒培训18万元;

6、建立数据库及陈列室20万元;

7、召开会议及工作费用10万元。

第三阶段(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30万元。

1、东峪孝歌交流等工作补助15万元(5万元/年);

2、有关会议,研讨会等15万元(5万元/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