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释义 |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位于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原中央大学医学院的故址,毗邻风光秀丽的玄武湖和南京市中心商业区----湖南路,学院成立于1976年,原为南京铁道医学院预防医学系,1999年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公共卫生学院成为东南大学下属的二级院系之一。 中文名:东南公共卫生学院 校训:止于至善 类别:主干院系 所属地区:江苏南京 现任院长:刘 沛 学院地址:南京江宁区苏源大道79号 邮政编码:211189 学院简介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于1976年,其前身为铁道部所属的原南京铁道医学院预防医学系,1999年更名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是全国铁路系统卫生防疫工作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与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为东南大学下设的二级院系之一。并校以来,学院秉承百年名校—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发挥东南大学以工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走医工结合、精而强的特色发展之路。 历史沿革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位于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原中央大学医学院的故址。学院的前身为铁道部属高校----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卫生系。1960年11月,经铁道部批准,原南京铁道医学院成立科学研究所,内设隧道卫生、放射卫生、近现代卫生分析化学等研究室。1976年,为适应铁路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在铁道部的重视和支持下,医学院正式成立了卫生系,设立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主要承担为全国铁路系统培养卫生防疫工作专门人才和重点围绕铁路运输开展卫生工作科学研究的的任务。卫生系建立以来,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在全国铁路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成为铁路卫生工作的管理和业务骨干。1995年,在铁道部的支持下,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卫生系在预防医学专业基础上,增设了了医疗保险专业。随着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卫生系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与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东南大学合并,南京铁道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为东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之一。依托东南大学文理管工医多学科交融的丰厚资源,公共卫生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才培养学院拥有一支数量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中,现有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6人,其中担任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委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才2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不少教师在省市各级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教师中近80%具有博士学历,5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研修的经历。此外,学院还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中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在省市疾病控制中心聘请了十余位研究生基地导师。 学院实施精英化教育,近几年来,学院适当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现每年招收本科生100人,研究生50人(含博士)。学生在基础课阶段,提供以国家精品课程和省部级精品课程为主的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学生的通识教育基础平台。进入专业课以后,实行课堂理论教学与科研能力训练(SRTP)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此外还与国内外重点高校开展交换生,联合培养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目标 学科建设学院现设有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专业方向,四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是公共卫生学院的主干专业,设有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卫生毒理,放射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儿少妇幼卫生,卫生分析化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等教研室,现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也是教育部首批批准开展公共卫生硕士(MPH)培养试点单位之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专业方向),建立于1995年,是国内最早开设医疗保险专业方向的专业。设有社会保障学硕士点。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 学院设有4个学科系,即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及医疗保险学系。一个教学实验中心。有预防医学、铁路站车卫生、伤害流行病学、医疗保险、社务卫生服务及医学应用技术等6个研究所。 实验室建设学院建有“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铁道部艾滋病检测中心、卫生部保健功能食品检测中心。此外,与江苏省CDC共建了1个省“135”工程重点试验室。实验室面积6000余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江苏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单位挂靠学院。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包含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和放射卫生学等学科,建设有985工程“环境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该学系于1995年获得环境卫生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卫生毒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环境卫生学获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2000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和铁道部医学重点学科,2003年获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卫生毒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获江苏省重点学科。该系也是“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共建单位;是“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江苏省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环境卫生学”江苏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的共建单位。是江苏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挂靠单位。学系建设有一支年富力强、高学历层次,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其中80%具有博士学位,有多位教师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研修深造;教授占43%;副教授占29%。学系教师先后获得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江苏省创业优秀团队奖等荣誉称号。分别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理事;江苏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与理事;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和江苏省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与理事、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环境科学会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副主编等学术兼职。 “十一五”期间,在985工程的资助下,学系充分利用东南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和,通过与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医工学科交叉结合,以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为中心,承担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重点在太湖水污染治理、高发肿瘤病因学、纳米医学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进而在环境与健康,肿瘤环境基因组学、环境污染物的分子与遗传毒理学、医学生物新材料与安全性评价、水质净化技术的基础研究、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五年来学科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与培养高层次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先后承担了12项国家863、973、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业基金项目和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级一、二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余篇。出版教材与专著4部。学科与相关工程学科合作,共申请专利29项,获得专利9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名。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公共卫生的主干学科。早在1976年创建南京铁道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时,即成立了流行病学教研室和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要完成两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并开展相关的科研,一批在全路颇具影响力的教授先后在此任教,包括肖青彦、王福澎、金宝相、赵季文、陈启光、汪宁和沈其君教授等。1984年原流行病学教研室开始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为“硕士授予点”,是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个具有硕士授予资格的学科,1993年原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也被批准为“硕士授予点”。1997年按教育部新的学科目录规定,以上两个学科正式合并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本学科于1994年和1996年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重点课程”和“铁道部重点学科”。2001年作为共建单位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省“135工程”重点实验室,2002年成为东南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学科。所开设的《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等课程分别被评为东南大学本科及硕士生的优秀课程。本学科在所属的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科研实力较强,先后承担了一大批省部级、国家级和国际合作课题,多次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主编和参编出版十余部学术专著及教材,包括人卫版统编教材和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各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与境外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学术交往,为及时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和先进技术以及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包含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析化学、儿童青少年卫生学三个学科,均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早在1976年创建南京铁道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时,就成立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卫生分析化学教研室、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并承担了大量科研、科技服务等工作。1979年即挂靠招收卫生分析化学研究生、1986年挂靠招收儿童少年卫生学研究生,1997年将以上三个学科正式合并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后来新开设的健康教育学也纳入该系。2000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开始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2001年被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授予点,2003年分析化学硕士授予点也被批准。2002年成为东南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学科,所开设的《卫生分析化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被评为东南大学本科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2004年学科系获东南大学优秀课程群本学科在所属的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科研实力较强,先后承担了一大批省部级、国家级和国际合作课题,多次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参编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及教材,包括人卫版统编教材和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各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近年来发表SCI论文近10篇;与境外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学术交往,为及时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和先进技术以及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系医疗保险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在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卫生统计、卫生经济等教研室的基础上,依托医学院临床、人文社科等教学资源组建而成的学科系,同年9月招收第一批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学生。1999年6月经江苏省教委考核评估,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12月经上级批准,建立医疗保险学系。根据教育部调整的专业目录,医疗保险归属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成为全国首批招收“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八所院校之一,为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以医疗保险为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生的唯一院校。目前该专业授予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学士学位。2003年自批为国内第一个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硕士点,2003年招收国内第一批医疗保险方向硕士生。2005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目前该专业已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教师中博士4人,硕士5人,本科1人。此外,还在校内外聘请基地导师和兼职教授10 人,其中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前司长乌日图、现司长姚红,以及江苏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部门等一批具有理论和实际经验的领导和管理专家、学者担任了该专业的兼职教授。另外,本专业学科与台湾大学、台湾亚州健康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专业的建立是为了适应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着眼于培养既具备医学常规知识、又掌握健康保险学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集医学、经济、金融、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复合型专业。专业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健康保险高层次专门人才,学生不仅要具备经济学、医学、保险、管理、法律等综合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健康保险相关实务和技能。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急需的医疗保险专门人才。 科学研究学院注重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重大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重点在环境与健康、纳米毒理、太湖水环境治理、健康膳食干预、重大传染病防治以及卫生政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承担有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重大专项、科技部支撑计划以及省自然基金和国际合作课题等近100项。近五年来,获得纵向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发明专利已实现成果转化的10余项。 学院拥有教学科研用房6000余平方米,建有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和分析检测中心以及SPF动物实验室,并建有“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铁道部艾滋病检测中心、卫生部保健功能食品检测中心。此外,与江苏省CDC共建了江苏省“135”工程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现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江苏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单位挂靠学院。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邀请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访问交流,并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前往国外著名高校访问研修,与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院际交流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联合培养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 200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位列第9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