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海船舶修造厂 |
释义 | 东海船舶修造厂原名浚浦局张华浜工场,始建于民国4年(1915年)。是年,上海浚浦局以15000两白银购置吴淞张华浜海关港站以北的滩地15亩,当年开工建厂,先建成钢质浮码头1座,次年开工建造干船坞、仓库及职工住房等;民国6年建成车钳、冷作等工间和工棚,开始修船业务;翌年建成干船坞,全面投产;当时有车、钳、铜、铸、模、锻、锅炉等工种的工人30余人,主要承担浚浦局挖泥船队的检修任务。 生产规模随着浚浦局挖泥船队的扩大,工场的生产规模也有发展,民国20~24年先后将码头和船坞进行接长和扩建,工棚工间也作了翻建和改造。民国22年起,雇用2个美国人任工场的正副总监,加强了生产业务的管理。当时在册的固定工约40余人,临时工约为长工的2倍。 被日军侵占抗日战争时期,张华浜工场被日军侵占,改名为“朝日船渠”,因原有工人离散,只得另招工人近百名,为日军修理运输船只。在日军占领期间,浚浦局基金耗尽,器材被洗劫一空,工场破烂不堪。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工场,由于当时船舶修理任务繁重,工场得以扩展,计有长工近80人,临时工100余人。民国36年职工总人数一度到达427人。 改名东海船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天,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接管委员会贸易处接管张华浜工场,改名张华浜船厂,1966年改名东海船厂,1978年更名东海船舶修造厂。1950~1982年间,该厂隶属关系几经变化,曾先后隶属交通部上海区港务局工程处、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疏浚公司、上海市河道工程管理局、交通部北方区海运管理局、上海市机电一局,1982年7月起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上海船舶工业公司管理。 企业概况上海解放前,张华浜工场属上海浚浦局管辖,当时的浚浦局有挖泥船驳和拖轮50余艘,工场负责挖泥船队的检修和航次修理任务。民国4年(1915年)初建时有职工30余人,至民国36年职工发展了到420余人,占地面积34243平方米,主要设施有码头、干船坞、铁轨船排等,机器设备比较陈旧,皮带机床居多,修船作业主要靠人力操作。 发展迅速上海解放后,张华浜船厂发展迅速。1951年,船舶工业局所属的江阴船厂解散,人员和设备并入张华浜厂,1957年,上海市内河船厂解散,再次并入人员设备,使张华浜厂的规模又有发展;1958年,经上级批准,又并入厂区周围的一些土地,新建成船体、锻工等车间,职工人数和厂区面积都大大增加。1953~1983年,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3470.77万元,其中生产性2896.74万元,非生产性574.03万元;基建新增固定资产3200万元。1986~1990年,累计完成基建投资额782.4万元,其中生产性709.4万元,基建新增固定资产638万元。 在技术改造项目中,2号船排改建工程于1969年7月开工,完工于1973年6月,完成基建投资额483.95万元。2号船排改建后,新增100米×14.5米的2000吨级垂直升船机1座,以及110米×9米附属前码头1座,移船区20525平方米,内有3000吨级、500吨级造船台各1座,2号船排改建成功,工厂结束了以修船为主的格局,转向以造船为主,具备了建造500吨以下各类船舶的能力。 厂房设备在厂房设备方面,工厂拥有大型垂直升降设备,技术上先进,是船舶纵、横斜坡下水到垂直下水的设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变下水船排占用大量土地的状况。1971~1972年制造成2台25吨门式起重机起重设备,结束分段翻身靠土设备的历史,为修造船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1975年,建成液压件车间,新增房屋面积1386平方米,增强了工程船产品的自我配套能力,拓宽了非船舶产品的生产。1971~1980年,工厂的技术改造购置设备投资1257.18万元,占基建总投资2037.64万元的61.7%。在购置设备中,有25吨、30吨日本进口的轮胎吊、X3080摇臂钻、英国SE8A型龙门刨床、3米曲轴磨床、意大利125镗床、Y320滚齿轮、C6ll60车床、C61125车床、Fbc—90龙门铣床、900匹旋转拖轮、60吨起重船等造船生产的关键设备。至1995年末,全厂职工2500余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700余人,占地面积23.4万平方米,拥有举力2000吨级的垂直升船机和多轨道平移式船台、3000吨级船坞1座、25吨高架吊车4台、15吨高吊2台以及液压数控弯管机、机械加工中心、电子计算机、光电、数控切割机等各类机械设备1800台,修造船码头长570米,具有建造5000吨级左右船舶的能力。 工厂自50年代起开始建造工程船舶,先后制造了链斗式、抓斗式、绞吸式挖泥船,直至建造800立方米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和4500立方米吸泥船等40余艘;建造各类起重船、打桩船、压桩船、水文测量船等50余艘。1980年引进日本石川岛造船化工株式会社技术,生产3200马力DP全回转拖轮,已建成1200、2600、3200、3400、4400马力等系列产品60余艘。1985年开始建造出口船,先后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建造1700吨多用途集装箱货船2艘,为丹麦建2700吨多用途集装箱货船8艘,还为日本、新加坡等船东建造各类船舶;也为国内外修理大型油船和货船及石油钻井平台等船舶;还先后与香港景华船务有限公司和上海外轮代理公司合作组建上海东华集装箱综合服务公司;和崇明县等组建的上海东联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了中国第一艘15万吨级浮船坞“南通”号,为南通港修理大型船舶创造了条件。 工厂以质量求信誉,对产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先后获得市级以上各种奖励达43项,其3200马力DP全回转拖轮1985年荣获国家银质奖,液压马达被评为造船工业优质产品。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创历史记录,所建造的工程船舶数量为国内同行业之首。 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表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中共张华浜船厂党组织 王绪善 党支部书记 1950.8~1952.9 徐亚洲 党支部书记 1952.9~1953.12 党总支书记 1953.12~1957.6 李福修 党委书记 1957.6~1961.2 徐亚洲 党委书记 1962.8~1965.6 于希焕 党委书记 19656~1966.9 黎学参 代理党委书记 1966.9~1971.1 中共东海船厂委员会 张全福 党委书记 1971.2~1973.12 朱锡金 党委书记 1974.11~1983.3 中共东海船舶修造厂委员会 张坤海 党委书记 1985.2~1993.3 章建国 党委书记 1993.3~1995.7 吴一民 党委书记 1995.7~ 张华浜工场 祁著勋 场长 1949.5~1950.11 张华浜船厂 徐石麟 厂长 1950.11~1952.9 徐亚洲 厂长 1953.10~1960.10 奚永庚 厂长 1960.10~1968.10 东海船厂 黎学参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68.11~1970.11 张全福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0.11~1973.2 朱锡金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4.11~1978.6 东海船舶修造厂 张忠文 厂长 1978.6~1982.6 张坤海 厂长 1982.6~1985.2 陈为铨 厂长 1985.2~1989.3 章建国 厂长 1989.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