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非山地
释义

东非山地

East African mountains

亦称东非山脉。

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刚果(金)、卢旺达和布隆迪的东非山脉与东非裂谷系有著极密切的关系,其断裂面断续地延至尚比西河谷与红海之间并经过许多高地的侧面。在这些主要的山脉中,除鲁文佐里山脉外,其馀都是火山成型的。最高的山峰极为壮观地从四周高原中升起达到4,900公尺(16,000呎)高度以上,尽管它们接近赤道,但都是终年积雪。

肯亚山、阿伯德尔(Aberdare)山脉和马乌陡崖(Mau Escarpment)都在肯亚境内的内罗毕北面;埃尔贡(Elgon)山位於乌干达-肯亚边界线的两旁;乞力马扎罗山沿著坦桑尼亚北部与肯亚交界处延伸;梅鲁山则在坦桑尼亚北部。鲁文佐里山脉位于乌干达-刚果(金)边界的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之间;再往南就是维龙加山脉蜿蜒在乌干达、卢旺达和刚果(金)的共同边界上。

自然特征

(1)自然地理。阿伯德尔山脉的最高峰是莱萨蒂马山(Mount Lesatima〔Satima〕),高达4,000公尺(13,120呎),马乌陡崖则笔直地从东大裂谷东部升起。朝西,瓦辛吉苏高原(Uasin Gishu)之外,埃尔贡山渐渐从2,000公尺(6,200呎)的水平线上露出;其西面的壮观峭壁俯视著乌干达东部的海拔约1,200公尺(3,600呎)的较低平原。埃尔贡的破火山口边缘直径约为8公里(5哩),并包含有几个山峰,其中瓦加加伊(Wagagai)峰最高,海拔4,313公尺(14,140呎)。

涅里-纳纽基(Nyeri-Nanyuki)走廊将阿伯德尔山脉与肯亚山分开。非洲第二高山肯亚山在2,438公尺(8,000呎)处其山围约153公里(95哩),它显眼地从这里直矗在有限的顶峰地带。莱纳纳(Lenana,海拔4,985公尺〔16,355呎〕)的高度仅次於崎岖的双峰巴蒂安(Batian,高5,199公尺〔17,057呎〕)和涅里翁(Nelion,高5,188公尺〔17,022呎〕)。

竖立在低高原之中,吉力马札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了,在基博(Kibo)火山锥的乌胡鲁(Uhuru)峰高达5,895公尺(19,340呎)。梅鲁山在吉力马札罗山西南约64公里(40哩)处,海拔4,565公尺(14,978呎)。

鲁文佐里山脉与西大裂谷平行,山脉在此笔直下落。但是在乌干达西部高地的降落要和缓得多。顶峰地带包括有6个不同的山丘地块,它们被界线分明的山口通道和深河谷所分开。贝克(Baker)山和盖西(Gessi)山全部都在乌干达境内,而史坦利(Stanley)、斯皮克(Speke)、艾敏(Emin)、卢伊吉地萨伏伊阿(Luigi di Savoia)诸山形成部分的乌干达-刚果(金)边界。10个高度在4,880公尺(16,000呎)以上的高峰,除了一座以外,其馀都在史坦利山上,包括最高峰玛格丽塔山,海拔5,119公尺(16,795呎)。

维龙加山脉及其熔岩流向外延伸跨越西大裂谷。西面的尼亚穆拉吉拉(Nyamulagira)火山、尼拉贡戈(Nyiragongo)火山和米肯诺(Mikeno)火山都在刚果(金)境内;维龙加火山群中最高者为卡里辛比(Karisimbi)山,海拔4,507公尺(14,787呎),维索克(Visoke)则位於刚果(金)-卢安达边界的中部;较东的萨比尼奥(Sabinio或Sabinyo)、姆加英加(Mgahinga〔Gahinga〕)和穆哈武拉(Muhavura)亦称穆丰比洛(Mufumbiro)山脉,位於卢安达-乌干达边界上。不是所有的火山锥都在火山口升起,但有几个确有火口湖。

肯亚山的冰川最大者有路易斯(Lewis)和廷德尔(Tyndall)。吉力马札罗山的基博(Kibo)火山口覆盖许多大块的冰,外围冰缘还直垂到4,880公尺(16,000呎)处。鲁文佐里体系是重要的地震震央。吉力马札罗山是个复杂结构的火山,含碱的熔岩坐落在断层线的交叉处。希拉(Shira)是这群火山中第一个停止活动的,以後相继不再活动的有马温西(Mawensi)和基博。

久已熄灭的肯亚山的火山已被严重剥蚀,最高峰由晶体状霞石——正长岩(一种含碱长石、霞石和其他矿物质的粒状岩石)构成,它堵塞了原先的火山口。在此岩心四周慢慢滴落著熔岩、集块岩和凝灰岩。

埃尔贡火山是乌干达境内东火山群的一部分,由重苏打熔岩和并生的碎屑状凝灰岩以及集块岩组成。西火山群以维龙加山为代表,其中尼亚穆拉吉拉和尼拉贡火山在20世纪内曾经活动过。重大喷发发生在1938和1948年以及70年代,有几次熔岩流曾到达基伍湖岸边。

(2)水系。维龙加山脉将尼罗河流域和刚果河流域分开,并且是形成洲形态分界线的唯一东非山脉。整个鲁文佐里山脉体系的水注入尼罗河的支流塞姆利基河(Semliki River)。

(3)土壤。土壤系列从山峰地区的原矿物型,通过非洲阿尔卑斯地带的黑色泥炭土和林带的含高有机物的深棕色沃土直至低坡的含铁土壤。火山物质则提供从最近喷发的未经改变的岩石直至经良好发育的地表沃土,这种土壤已经裸露较长时间。

(4)气候。在这一以干燥气候为主的区域,降雨量多的群山就显得引人注目。受印度洋和大西洋气流会合的影响,鲁文佐里从整体上看来由最湿润、最多云的山峦组成,其年降雨量约2,000公釐(80吋)。在肯亚山的最高峰,气温很少有超过冰点以上者,在4,400公尺(14,500呎)以上,降水主要是以雪的形式降落。

(5)植物。东非山区的植被常以一系列高程植被带出现。这种系列在肯亚山发育得很充分,它从周围的稀树草原冒出来,始於低坡新月形的耕地上。山地森林从较低海拔约2,000公尺(6,000呎)处向上延伸至3,300公尺(10,000呎)处,其中有大树如樟树和各种无花果树、柏树、香槐树和东非橄榄树。从2,400公尺(8,000呎)起,森林长有山地竹,在其上限处温带稀树草原和低矮灌木连接长满巨大帚石楠的地带。4,000公尺(13,123呎)处非洲阿尔卑斯地带取代了帚石楠地带,这个地带里的千里光树和巨大的半边莲从丛生草地和永久花类植物(菊科植物,花乾枯後色状均不变)的地面植被中生长出来。苔藓和地衣在高达5,000公尺(15,000呎)高度处仍能生存,在此高度以上则都是裸露的岩石和冰块。

吉力马札罗山的山地森林比肯亚山的山地森林干燥些。竹子虽然在邻山梅鲁很多,在这里却不见踪影,这里也没有温带稀树草原地带。帚石楠地带非常明显,而阿尔卑斯半沙漠地带却没有什麼花卉植物。埃尔贡山伸入到非洲阿尔卑斯地带,阿伯德尔山脉的诸峰顶也是如此。鲁文佐里山的西北部低坡上接赤道森林,植被比山脉东部的较湿润,较茂盛。在竹林和有树的稀树草原之上,维龙加火山群伸入帚石楠地带,其中3座最高的火山伸入至非洲阿尔卑斯地带。巨形植物现象很普遍,矮化形则发生在海拔最高之处。

(6)动物。象、犀、水牛、羚、蹄兔、非洲灌丛野猪和猴子,包括黑白疣猴,是山地森林中的主要栖息的动物。在吉力马札罗山未发现紫羚羊(森林羚羊)和巨大的森林猪,也许是因为这里缺乏竹林及其与北部山脉隔绝的关系。山上大猩猩和金丝猴住在维龙加山脉,黑猩猩则住在鲁文佐里。鱒鱼曾被引进至较为方便进入的各山的溪流中。

较高森林的哺乳动物包括豹和羚,诸如小羚羊和大角斑羚,一直深入到高沼地和非洲阿尔卑斯地带,蹄兔和利齿鼠是这里最常见的动物。鸟类有髯鷲(最大的肉食性鸟之一,类似雕和秃鷲)、山(鸣禽)和红羽石绿太阳鸟(一种羽毛漂亮的小歌鸟)。

居民

人口局限在低处山坡,居住区上限在2,100公尺(7,000呎)左右。香蕉和黍类是普遍的维持生活作物,咖啡是重要经济作物。吉力马札罗山南坡和东坡的查加人久已使用一种有效的灌溉系统,是以山的山脊和峡谷的地势为依据。查加人的人口密度高,与阿伯德尔山脉边上和肯亚山南边和东边附近住的基库尤人(Kikuyu)及有关群体的密度相称。吉苏人(Gisu)集中居住在埃尔贡山森林地带下的西坡。鲁文佐里北山嘴两侧的人口密度也都很高;孔乔(Konjo)山地居民主要住在该山脉的东侧。俾格米特瓦人(Pygmy Twa)占据维龙加山的森林,该山较低处有人数多得多的胡图人耕种。

经济

(1)农、林、矿业。铜原先在乌干达的基伦贝(Kilembe)开采,即在鲁文佐里的东侧。其他矿物资源包括鲁文佐里的东南部的锌,乌干达境内维龙加山脉的钨,阿伯德尔山脉的矽藻土。

封山育林主要是在森林保护区内进行,归类於当前能生产木材的森林。最重要的锯材来自肯亚和坦尚尼亚比较容易进入的山区,这里的雪松、罗汉松和樟木是主要的木材,但所产的数量不多。在树林较低处为耕种所清理的土地形成富裕的农业地带,相当多样化的作物都可在此生长,它们有咖啡、茶叶、小麦、除虫菊(一种用来生产杀虫剂的菊花)、香蕉、黍类、块根作物以及蔬菜。肯亚山北坡、埃尔贡和吉力马札罗山则为牛的饲养地。

(2)旅游业。群山是重要的旅游胜地。吉力马札罗山国家公园占地从山的2,000公尺(6,000呎)一直至峰顶,其他公园包括肯亚山的3,100公尺(10,200呎)以上之地、阿伯德尔的高沼地地带、埃尔贡山的肯亚部分的一段等。在维龙加山乌干达部分,基盖济-戈里拉禁猎区(Kigezi Gorilla Game Reserve)位於穆哈武拉山和姆加英加山的北侧。在维龙加山的卢安达和刚果(金)部分,大猩猩分别在火山国家公园和维龙加国家公园受到保护。

(3)交通运输。鲁文佐里成为东西向交通运输的障碍,连接卢安达和刚果(金)的道路通过该山脉的南面。马乌陡崖和阿伯德尔山脉使主干道转向它们的北侧和南侧,但却各有一条次要干道越其而过。阿伯德尔和肯亚山之间的涅里山口是用来通向北面的通道。在肯亚山和埃尔贡山四周有环形路,所有山脚均可通达。

研究与探索

1848年德国传教士雷布曼(Johannes Rebmann)观察了山顶积满雪的吉力马札罗山,翌年,克拉普夫(Johann L. Krapf)得到一张肯亚山的雪景照片。1888年,威尔斯探险家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通过云彩密布的隙缝窥见鲁文佐里山,认为它就是托勒密月亮山。

1889年之前已有若干探险队对吉力马札罗山进行了考察,在这些考察中德国地理学家迈尔(Hans Meyer)征服了基博峰。在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於1899年抵达最高峰巴蒂安山之前有人在肯亚山作了一些攀登。鲁文佐里正等待著阿布鲁齐探险队於1906年对它们的各主峰作征服攀登,然後在1907∼1908年梅克伦堡公爵对维龙加山脉作一综合的勘查。1883年人们视察了埃尔贡山南侧,1890年则越过破火山口;1911年瓦加加伊峰被征服。1932年一支比利时科学代表团探测了鲁文佐里西坡,并爬上了几座山峰。

自1931年以来,空中摄影在创造优良的主要山脉及其冰川地图方面给予极大的帮助。在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的促进下,冰川探险队登上了鲁文佐里山、肯亚山和吉力马札罗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4: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