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释义 | 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于1960年,其前身是石油炼制系、石油化工系,是东北石油大学最早成立的四大主干系之一,也是学校石油、石化两大特色学科之一。国内外著名的炼油、化工专家王宗祥、林骥、刘太极等教授曾执教于此,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院树立了优良的学术传统。 中文名: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简称:东油化工院 创办时间:1960年 历史沿革1960年共和国第一所坐落在油田上的高等院校——东北石油学院开始筹建,石油炼制系作为四大石油主干系也随之成立,开办唯一一个石油炼制本科专业。 1989年石油炼制系发展成为石油化工系。 2001年石油化工系发展成为化学化工学院。 历任领导任职年限 书记 副书记 系主任/院长 副主任/副院长 1961-1963 陈才年 段宏谋 1964-1966 陈才年 1970-1972 石宪彬 张凤成 1972-1976 陈才年 张凤成张跃飞高宗令 1976-1979 陈才年 韩树义李玉珠王桂华 1979-1984 1984-1989 1989-1990 李祖传 刘长海 刘路加 李秀林刘长海 1990-1994 李祖传 刘长海董春胜 1994-1996 唐继信 时长江 于涛 时长江董群 1996-1999 董春胜 时长江 唐继信 时长江张海燕赵如松 1999-2002 董春胜 王立斌 董群 黎刚王宝辉 2002-2003 董春胜 王立斌 王宝辉 王鉴宋华 2003-2006 郭德富 王立斌 王宝辉 王立斌王鉴宋华 2007至今 吕淑云 艾长东 王宝辉 艾长东王鉴宋华 现任领导据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3月,现任领导有: 党委书记……吕淑云 院长……王宝辉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艾长东 副院长……王鉴 副院长……宋华 现任领导是指截至2012年3月的在任学院领导。 院系设置截至2012年3月,学院设有6个教学系:化工系、化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能源化学系;3个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化学工程实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5个研究所:石油化工研究所、新能源化学与环境科学研究所、油气田应用化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学位设置1981年,学院化学工艺学科获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淀,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已涵盖化学、化工、环境、材料等4个一级学科领域。有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东北石油大学应用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学位点:化学工艺和油气田化学工程(分属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应用化学5个二级硕士学位点,3个二级硕士学位点:环境工程、油气田化学工程、物理化学,1个工程硕士学位点(化学工程领域),6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1个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1个化学工艺省重点学科,1个石油化学与化工技术省重点学科群,1个石油化工技术省重点研发中心,1个化学实验中心为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重点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应用化学,2个省重点实验室: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科技厅)和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教育厅)。 师资力量据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有教职工9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20人、副教授40人、省特聘教授(龙江学者)2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各1人、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归国博士后3人,50人具有博士学位、38人具有硕士学位,校级教学名师3人。形成了一支以黑龙江省特聘教授(龙江学者)和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的实力雄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师资队伍。 教学成果成果简介据官方资料显示,全日制在校生26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建院50年来,为国家和石油石化工业培养了6000多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其中,有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石油、石化工业和石油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专家学者,有些已经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优秀成果50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教学工作,强化基础,注重实践教学,以培养多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化学化工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获得优秀。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编写教材29种。学院科研工作,已在石油化工、油田化学等科研领域形成了显著的优势与特色,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委“863”、“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重点高科技推广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承担了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余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000余篇,其中,年均发表在SCI引用刊物上的论文40余篇、在EI引用刊物上的论文50余篇、在ISTP引用刊物上的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 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 2004年省级精品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院 1 化工原理 张海燕 化学化工学院 2009年省级精品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院 2 化工分离工程 陈颖 化学化工学院 校级精品课程 2005年校级精品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院 1 有机化学 王宝辉 化学化工学院 2008年校级精品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院 2 物理化学 王鉴 化学化工学院 2009年校级精品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院 3 化工热力学 刘淑芝 化学化工学院 4 分析化学 关淑霞 化学化工学院 2010年校级精品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学院 5 精细有机合成 王 俊 化学化工学院 党建工作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创优”的办学理念,按照“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工作目标,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把领导班子建设和组织建设作为学院事业发展的关键,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想,团结一致,务实创新,通过开展党组织创新立项、先锋工程、创先争优以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三大作用”,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优异成绩曾多次受到各级党组织的表彰和奖励。 五年来,先后获“大庆市先进党委”、“大庆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院务公开先进单位”等18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曾连续4年获“校先进党委”荣誉称号;获大庆市建功立业标兵、校劳动模范、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40人次个人荣誉称号。 对外交流多年来,学院先后有20余人(次)到美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的一些知名大学进行深造、访问、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与这些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 未来建设化学化工学院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创优”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学校和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团结依靠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把化学化工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二级学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