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坝大马灯
释义

简介

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高淳东坝、固城两地流传。

1991年高淳东坝大马灯在金陵庙会上一举成名,成为行家和市民称赞的焦点;9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获得最高奖——“金玫瑰奖”;93年底参加广州第四届欢乐节受到好评,1994年又赴北京在中央电视台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获得了“江南一绝”的美誉。

大马灯在造型上比一般马灯的道具马型高大,是由两人组合表演一匹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马头,后面一人曲身紧抓前面人的腰带,披戴道具作马身,两人互相受到牵制,表演时难度较大。在练习阶段要求比较严格,扮马人首先要熟悉真马的性情、动态、静貌;其次是苦练马步功夫。马在行走时,演马首的起左步,演马身就要跟右步。两人四条腿左右交差,亦步亦趋,紧密配合,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把假马演得逼真神气。

东坝大马灯代代相传,训练有素。表演时7名少儿扮演三国戏剧中刘备、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马超及旗牌报手,乘坐7匹战马,在旌旗招展、战鼓雷鸣中策马扬鞭,疾驰而出,神威气势,咄咄逼人。只见那令旗指处,阵法不断变换。由跑单穿、双穿、布阵列队、信马由缰,到围阵对敌,七马昂首长啸,奋蹄奔腾,俨如疆场驰骋,将假马演成栩栩如生的真马。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后以“天下太平”四字列队收场。在场观众仿佛身临古战场,惊喜交加,叹为观止。

近年来,固城镇桥头村恢复了大马灯表演。他们的“马队”由九匹马组成,表演形式与东坝大马灯基本相同,其表演队伍更显雄壮。

发展史

起源

唐宋以后,东坝已成为太湖流域的重镇,至明清更为繁荣,有“七省通衢”之誉。当时,东坝成为扼守中江、下江枢纽,商贸繁荣、商贾云集,亦不乏文人雅士。每年农历三月、五月、七月都有隆重庙会活动。唯春节、元宵少民间文娱活动。一些儒商认为当地百姓看惯了船帆,而很少见到车马,于是受汉代“骆驼载乐”的启发而兴起竹制“大马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舞玩。由于“大马灯”必须有较多固定的人来参加,因而,以汤姓为主体的东坝村大马灯应运而生,并不断得传承和发展,成为世代相传、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

民间文化

东坝大马灯是一项模仿战马造型的民间舞蹈,东坝大马灯用竹制“马架”,外表用绒布制成“马皮”,并饰以马鞍、缰绳、铜铃等,形神兼备。大马灯一般由七匹“马”组成,表演时模仿真马动作奔跃,扮演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小演员飞身跃马出征,在鼓点的指挥下,配以民间器乐,马队交替布阵,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笔画走阵收场,整个场面非常壮观。

东坝大马灯的表演人员都是东坝村村民,老少三代同台表演,世代相传。

历史价值

东坝大马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它在内容上体现了高淳人民崇尚“忠义”的思想和高淳人民改天换地的龙马精神,生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天下太平”和谐社会的向往,从而将中国的传统道德理念蕴含其中。同时,东坝大马灯造型逼真,表演生动,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所获奖项

解放后,高淳县重视对东坝大马灯的挖掘、整理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和市、县文化部门加强了对东坝大马灯的保护。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对音乐、舞美等方面作了进一步规范。1993年 ,在沈阳第三届国际秧歌节比赛中,一举夺得最高奖——金玫瑰奖,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贾作光对东坝大马灯给予高度评价; 1994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兰杯”“春节联欢晚会颁奖晚会”现场直播演出;1995年,为出席在宁召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们进行表演,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民革中央主席张怀西和各省、市领导给予很高的评价。2000年,参加在宁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艺术节; 2004年参加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近几年,东坝大马灯应邀赴上海、广州、大连等地表演,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9: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