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定组成定律 |
释义 | 罗蒙诺索夫(俄,1711—1765)和拉瓦锡分别用天平做定量实验后,就认为化合物有一定的组成。但这个论断经过多年的争论,直到1799年,经法国的一位药剂师普罗斯(J.L.Proust,1754—1826)又用许多实验证明以后,才最后作了结论。普罗斯分析了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矿石里的化合物和他在实验室里制备出来的相应的化合物,证明天下的同一种化合物都是一样的(如只有一种氧化钡、一种氯化钠、一种硝酸钾,等等)。 1860年比利时分析化学家斯达(J.S.Stas,1813—1891)为了确证普罗斯的假说,进行了极精密的试验,他用的天平的灵敏度可达0.03 mg,他分析测定用四种方法制备的氯化银,实验的误差小于0.004%,结果证明这种化合物不论用什么方法制备,其组成成分都相同。因此进一步证实了定组成定律。 定组成定律也叫定比定律,名称不同但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定组成定律是说化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定比定律则是说组成某一化合物的时候,各成分元素常依一定的质量比互相化合。 后来由于它逐渐成为不证自明的定律,因此在教学中都只是认真地贯彻这个精神,而不再花更多的教学时间去讲述这个定律了。 但在化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终于发现了定组成定律的例外。有些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互化物,不遵守化合价规则,它们的组成在相当大的限度内是可以变化的。例如,CuZn、Cu5Zn8、CuZn3等。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