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丁永道 |
释义 | 丁永道,出生于1927年1月,江苏人,毕业于杭州中央美术学院,80年代担任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中国年画研究会理事 ,朋友王朝闻。 中文名:丁永道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镇江 出生日期:1927年 职业:画家、艺术家 毕业院校: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简介丁永道任职丁永道(1927.1—),江苏镇江人。1942年先后在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学习“西画”。1951年毕业于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并留院工作。1953年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参加《美术》杂志筹备工作,为杂志编辑。1972年调人民美术出版社参加筹备《连环画报》复刊及编辑工作。1978年任《美术》杂志副主编、编审。中国林业美协顾问。80年代为历届全国连环画、年画评奖委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中国年画研究会理事 。? 公墓告别11月23日一早,77岁的丁永道老人和他在《美术》月刊的老同事吴步乃一道乘地铁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与当年在一起工作并结下深厚情谊的王朝闻同志作最后的告别。丁永道说,朝闻同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他认识的领导中非常民主、开明的一位,“他特别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喜欢争论,没有一点领导和大学者的派头。当年我们就同他争论得面红耳赤。”吴步乃说当年自己被打成“右派”之后,朝闻同志没有对他另眼看待,反而带他到茶馆喝茶,说了很多温情的话安慰他。 朋友王朝闻王朝闻王朝闻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他在雕塑、美学、文艺理论、艺术教育等方面都卓有建树。1942年5月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座谈会的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当年他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毛泽东浮雕像,被誉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了著名的浮雕像,参与组织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的创作,还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了圆雕《刘胡兰》等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程允贤说:朝闻老师的雕塑作品注重从生活中发掘和升华能够表现群众理想的题材和主题,不仅在形式与造型等艺术处理上达到很高的水准,也饱含了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它们可以称为新中国现实主义雕塑的经典之作。原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也深情回忆了王朝闻同志对连环画等艺术的支持:“他十分注重美育工作,交流时他常提及不要忘记群众的审美兴趣和要求,为此,他还撰写了不少有关连环画、年画的文章。”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王朝闻先生撰写的一些关于美术评论的文章受到毛主席的赞誉,之后,他由艺术创作逐渐转向文艺理论和美学的研究。他主编的《美学概论》至今已再版29次。他的二十二卷本《王朝闻集》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董雷说:“王朝闻的艺术理论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理论的坚定信念和孜孜追求,也有对自己直接和间接的审美体验,他把自己的美学理论和日常美学感悟结合起来,善于在别人看来很平常的现象中发现美,甚至一块小石头、一片斑驳的墙痕都会留心。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因而,读他的书特别有趣。”比如,他的小孙女4岁的时候,听说她出差的爸爸要回家了,就跑过来对他说:“爷爷,你的儿子快回来了。”王朝闻听了这话,觉得很新鲜,从中悟出儿童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的道理。他晚年痴迷石头,写了《石道因缘》一书,书中说:“石居人外,人在石中。相击相和,创造对方。”这样的认知,已经把石头看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般玩石的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朝闻原名王昭文,更名是取《论语》中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语义,意思是要珍惜光阴,不懈努力学习和工作,直至人生的最后一刻。他后来反其意而用之,七十岁后请老友曹辛之为其刻了“夕不甘死”闲章以自勉。据他的老伴儿解驭珍讲,王朝闻病前,仍每天伏案修改他的《审美谈》、《雕塑雕塑》等书稿,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间,他还惦念着正在编纂中的《中国艺术科学大系》一书的情况。今年9月6日,本报副刊刊发了他撰写的《忆毛星》一文,这也是他生前所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九十六载阅尽世间真假善恶童心未泯,二十二卷论析审美辩证仍通达竟自成一家。”王朝闻同志学生的一副诗联,概括了他那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