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丁桥
释义

丁桥:镇政府驻笕丁支路,面积15.1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4万。邮编310021。辖9个社区、2个行政村:丁兰、丁桥、同协、大塘、长睦、三义、后珠、赵家;沿山、皋城。

地理位置:杭州大型居住区(丁桥)位于杭州主城区东北部,距市中心10公里,建成后将是一个居住人口达20万人,功能完备的大型现代化居住区。交通情况:丁桥大型居住区将构成“一绕、二快、三横、四纵”的区域路网骨架,共建8条30-60米宽的主要道路,再加上规划的地铁3号线、快速公交(BRT)3号线,形成“条条大道通市区”的道路格局。

人文历史

千年古镇丁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横贯东西的古运河——上塘河,曾载着秦始皇巡视东南,康熙、乾隆爷数下江南。河北岸的皋亭山、黄鹤山,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风景旅游胜地和佛教文化宝地:元军统帅伯颜曾发兵二十万南侵,与文天祥抗论皋亭山下;方腊曾率数万义军在此迎战宋江招安军;洪秀全曾在此率部大败清兵。皋亭、黄鹤两山近处众丘环绕,山峦起伏,谷深幽静,古木参天;登高望远,古运河千舟横渡脚下,河前一马平川,近处黄龙浜似卧龙盘踞其间;远处钱塘江似白练极目东海,西侧杭州城廓尽收眼底。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山地以其旖旎的山水风光胜景,留下了帝王将相的遗踪和忠臣义士的故事,苏东坡、杜牧等文人墨客的题咏和数以百计的馆、轩、寺、庙、庵等等,其间尤以众多寺庵之首的龙居寺为最。十里桃花坞,数千进香船。皋亭山下曾经热闹似城,留下皋城之名。丁桥还是著名的孝乡——东汉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乡。沿古运河赤岸桥往南至丁桥集镇数公里,丁兰井、丁兰路以及由丁兰所建的丁桥、兰桥现均还存,丁桥镇也因此得名。

环境:目前总投资达8900万元的丁桥港整治工程已正式启动。今后,入住丁桥大型居住区的市民,将像住在运河、东河边的人们一样,拥有一片迷人的滨水风景。整治河道,建造水景,种树植绿,建成后的丁桥居住区将是一个水含韵、绿满眼的美丽水乡。

生活配套:作为未来的核心居住区域,丁桥大型居住区将配套建设各类学校及大型医院,以方便子女就学及居民就医;规划建设净菜超市三座、公交首末站、公交中心站各一座;此外,沿中心道路南北侧将建设活动中心、娱乐、商业等服务设施;绿地、公园等公共设施也将同步建设。

商业配套:丁桥大型居住区商业配套设施齐全,规划300亩商业设施、3个社区配套中心,商业投资前景广阔。

前景展望:由于该区域内水网众多,包括勤丰港、大农港、丁桥港和东风港等,因此规划方案首先充分利用了该区域水资源,构筑区域生态脉络,打造江南水乡新城。通过用地结构调整,完善路网系统,改善环境状况,合理引导规划区域向城市型地区转化,丁桥大型居住区逐渐将建设成为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杭州人将会爱上这个“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阳光中,水、绿、城共生共融”的生态宜居新区。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滚滚的潮水犹如历史的洪流,激荡着古老的东方文明,裹挟着江浙地区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书写着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荣耀。在这奔流不息、气势磅礴的钱塘江下游北岸,皋亭山、黄鹤山南麓,上塘河的两岸,有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丁桥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文明之光,散发着独具魅力的古埠神韵。丁桥镇是我国“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乡。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南宋《梦梁录·历代古墓》记载:“丁兰母冢,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以东”。丁桥、兰桥则是为纪念丁兰所建,“桥以人名,镇以桥名”,丁桥镇因此得名。千年古桥,历经风雨沧桑,筑桥的青石已经斑斑驳驳。然而,正是因为这千百年来,丁桥人一双双充满着钦敬和爱的手深情的抚摸,让片片青石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气息,“刻木事亲”的千古佳话亦伴着丁桥地名沿用至今。

丁桥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与宁绍、萧绍平原仅一江之隔。在其南端,有距今8000多年的跨湖桥文化和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东北有马家浜文化,西面也有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建国后,省文考所在其西侧的“水田畈遗址”考古中,挖掘出数量众多的木制船桨、竹席、扬糠簸箕,一批石器、陶器和大量的稻谷、桃核、葫芦种子等。市文考所也在黄鹤山北麓发现了两座大型战国后期的土坑墓,出土了一只精致的水晶杯和一批原始瓷器、漆器、玉器等精美随葬品。近年来,在丁桥镇的沿山、皋城等村,良渚时期的玉坯也时有发现,充分说明五千多年来,丁桥地一带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丁桥镇北部的皋亭山,系天目山婉蜒东来之余脉,东西长约十八里,南北纵深约五里,原通称“皋亭山”,后细分为半山、黄鹤山、佛日山、铜扣山等。东临临平山,东北是超山,是杭城郭北之屏障。

“青山黄鹤楼,白水黑龙潭”。据史料记载,黄鹤山旧有黄鹤楼,始建于先秦时期,曾与皋亭山之“鹤亭”遥遥相望,原用于军事,后为道教场所。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鏐在此屯兵设寨,史载“十里钱王寨”。公元935年,吴越王钱瓘在黄鹤山(今皋亭山主峰)东南兴建“龙居寺”,此后,皋亭山佛教寺院盛极一时。崇光寺、佛日寺、永福庵等有史可考的就有60余座。北宋末年,因小康王赵构与蚕花娘娘的不了情,还留下了“半山娘娘庙”。

南宋末年,“皋亭山顶上,百万汉军屯”。皋亭山因民族英雄文天祥“皋亭抗论”而名扬天下,被誉为文相“丹青照汗青”之地。

上塘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故称“吴故水道”,秦始皇巡视东南,“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故又称“秦河”。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上塘河成为大运河之一段。吴越王钱鏐在丁桥建赤岸港盐粮官库,丁桥港也成为杭城的盐粮生命线,丁桥即成为杭城北部之水上交通枢纽。宋都南迁,在赤岸港复建“班荆馆”,是为朝廷接待外国使节、宴请各地大臣、祭祀赵宋先帝和小皇帝登基之地。由此,更带来了上塘河赤岸段百业兴盛、热闹似城的繁华景象,始有“赤城”之说,“皋城”之名亦沿用至今。

古代之丁桥,聚山水物产、交通枢纽、皇家驿站和宗教圣地于一域。巍巍皋亭山,悠悠上塘河。这里不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更是上至隋唐,下至清民,长达1500多年的杭州著名旅游胜地。

“此亦桃花彼亦桃,成蹊各各绽春苞”。说到皋亭山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是那由山脚至上塘河两岸的“十里桃海”。皋亭山之桃,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宋太宗临幸皋亭山有“皋亭山下旧桃源,刘阮忘归我也然”之《看桃诗》。然而,皋亭山的梅、李、橘、竹等各类水果同样久负盛名,有“君若买宅皋亭住,须种梅花三千树”、“皋亭山下桃花红,李花三千争暖风”以及“橘摘檐前枝,渔网门前沼”众多诗作。

丁兰之孝,文相之忠,班荆馆皇家之气派,当然又是另外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元末明初,以王蒙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则更喜欢在此买地置业。王蒙建“琴鹤轩”,作画会友,在黄鹤山南麓隐居三十余年,故后葬于此。清时,“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因慕王蒙之作,去世后也归葬于黄鹤山之南麓。

皋亭山多宗教场所,而以“龙居寺”最为有名。始为吴越王所建,中有宋太宗所居,后有乾隆爷数下江南潮观,并惜其风水而将其“奶娘墓”迁至寺南金门槛。

古时,皋亭山、黄鹤山谷深幽静,古木参天,遍地果园,一年四季溪水淙淙,有“久说金门欲碍船,中流稳渡水溅溅”之景。“半堤桃柳半堤烟,急景清明谷雨前”,“相约皋亭山下去,沿河好看进香船”,还有“皋亭积雪”、“玉柱临风”、等冬季景观,所以皋亭山一年四季皆有景。于是乎“城中士女爱出游,纷纷逐队如去流”。直至民国初期,从杭城到皋亭山的“一日游”水上航运还十分的繁忙。

皋亭山脉作为杭城郭北之屏障,数千年来,许多名胜古迹如黄鹤楼、鹤亭等等,皆因战争而屡建屡毁,但也屡毁屡建。可是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清朝廷围剿太平军营,使得其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片焦土。抗战时期“八一四”空战,丁桥经历了一次现代战争的洗礼,特别是1938年正月的“乔司大屠杀”之后,驻笕桥机场的日军,对皋亭山以南,东至乔司,西至半山的数个乡镇进行了整整三天的大规模“三光”政策,致使整个被侵区域“房几无一间幸存”,“牲畜几无一只逃脱”,大批的桃园、桑园等“青纱帐”全部毁于一旦,漫山遍野的千年古木也仅剩几株。千年景区皋亭山,也就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建国后,丁桥人民走上了长期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从五十年代的集体化道路到六、七十年代的计划经济,经营着粮、麻为主的农业生产。在人们的印象中,丁桥也只是一个杭城市区最偏远的农业小镇。

党的十一届山中全会以后,丁桥从发展“个体户”、“专业户”开始,副业和乡镇工业逐步发展。尤其是九十年代初“杭州私营经济园区”的创建,丁桥才又成为省内外创业者所看好的创业热土。本世纪初的十年,丁桥的工业企业大踏步地走向“规模化、集团型”发展之路,全镇经济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年创税从2001年的1千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75亿元。与此同时,从2004年起,上塘河以南“八村一居”全面进入了城北新城核心区的现代化新城建设时期。

皋亭山生态旅游区的复建也从2002年开始启动。2010年初,在市、区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热闹了千百年,而短暂沉寂了几十年的皋亭山、黄鹤山风景旅游区建设全面展开。

“盛世造城亦造景”, 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丁桥在经历了荣耀与衰落之后,将以全新的姿态崛起。一个现代化的丁桥绝不仅仅是一片迷人的滨水风景,一个水含韵、绿满眼的美丽水乡,它将是一个“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阳光中”的功能完善的大型生态宜居新区。丁桥的未来,一定能够比过去更加吸引世人的眼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