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雕版印刷文献
释义

中国历代主要雕版印刷文献 唐代雕版印刷文献传世极少,今存年代较早的有武后时代(7世纪末8世纪初)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至德二年(757)四川成都卞家刻梵文《陀罗尼经咒》,咸通九年(868) 刻《金刚经》,乾符四年(877)和中和二年(882)四川成都樊赏家刻的两本历书等。五代后唐长兴间,由冯道等奏请在国子监雕印儒家经典《九经》,是官府刻书的开始。继而有后蜀毋昭裔刻《文选》、 《初学记》、 《白氏六贴》,南唐刻《史通》、《玉台新咏》以及和凝的自刻文集等。现存五代雕版印刷文献仅有敦煌出土的《唐韵》、《切韵》等几种残本。

发展历程

唐代

中国采用雕版印书约始于唐朝初年,唐朝后期逐渐普及,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阴阳和占卜等书。雕版印刷术是中国的发明,雕版印刷文献在现存中国古典文献中占居主要地位,直到清末雕版印刷才逐渐被西方传入的铅印、石印替代而退居次要地位。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逐渐传到东方和西欧各国。9世纪末朝鲜已有雕版印书,11 世纪初刻成著名的《高丽藏》。日本有确凿年代的最早雕版印刷文献是宽治二年(1088)刻《成唯识论》。13世纪在中亚、西亚地区出现了古维吾尔文、梵文雕版印书和波斯印纸币。14世纪,德国纽伦堡出现雕版印刷的宗教版画。

宋代

宋代雕版印书日趋发达,官府、私家与书坊竞起刊刻,刻书业几乎遍及全国,尤以浙江、四川、福建最为繁荣,雕版印刷逐渐取代手写而成为文献制作(生产)的主要形式。两宋官府刻书以国子监为主,曾刻印《十二经正义》、《十七史》,以及《资治通鉴》、《唐律疏义》、《说文解字》、《黄帝内经·素问》、《武经七书》、《算经十书》、《文选》、《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重要典籍。其他如崇文院、秘书监及各省官府、儒学、书院皆有刊刻,仅地方志就有数百种,今传20余种。北宋年间,官府还首次雕版印刷佛教全藏《开宝藏》和道教全藏《政和道藏》。宋代私家刻书亦已流行,现存著名的有南宋时廖莹中世彩堂刻韩愈、柳宗元文集和黄善夫家塾刻《史记》。坊刻多为经史百家、唐宋名家诗文,如南宋时建阳余仁仲万卷堂刻《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临安陈道人书籍铺刻《周贺诗集》等,还刻印了不少民间日常所需的实用书和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书。由于宋版传世不多,北宋刻本尤其稀少,是世人公认的珍贵文献。

辽代

辽代刻书不多,传世极少,据文献记载有《契丹藏》和《龙龛手镜》、《大苏小集》,今只存《契丹藏》十二卷和《蒙求》。西夏国曾刻印《西夏诗集》等。现存西夏文雕版印刷文献30余种,人庆二年(1145)印汉文日历、《三才杂字》残页。金代除国子监翻印北宋监本外,更多私刻、坊刻,山西平阳府平水一带是刻书业集中之地,今存平水刻本如《萧闲老人明秀集注》、《道德宝章》、《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刘知远诸宫调》等。最著名的金代雕版印刷文献是在山西解州(今运城)刻印的佛藏《赵城藏》,有孤本传世。

元代

元代官私所刻可考者仅 300余种,其中有邓州析城郑氏家塾刻《重校三礼图集注》、平水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赵衍刻李贺《歌诗编》等。元中央政府机关如兴文署、艺文监、国子监、太医院等皆曾刻书,至元二十七年(1290)兴文署刻《资治通鉴》一向被称为元官刻之最。但元官刻的重点在地方各路儒学和书院,如大德间九路儒学刻《九史》、杭州路儒学刻《大元一统志》、杭州西湖书院刻《文献通考》、铅山广信书院刻《稼轩长短句》等,皆素称精善。元私家刻书不多,今存若岳氏荆溪家塾刻《春秋经传集解》、平水曹氏进德斋刻《中州集》、吉安王常刻《王荆公诗笺注》等。书坊刻书以福建最多,今存者如余氏勤有堂刻《国朝名臣事略》、刘氏日新堂刻虞集《伯生续诗集》、宗文堂刻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又如杭州书坊刻杂剧戏文《关大王单刀赴会》、 《尉迟恭三夺槊》、《李太白贬夜郎》等。

明代

明代雕版印书在数量上和品种上都超过了宋元两代。官刻如南、北两京图子监刻《十三经》、《二十一史》,礼部刻《五经四书大全》,钦天监刻《大统历日》。内府刻书由司礼监经厂统管,内容多为经史读本、性理之书。正统、万历间刻成的《道藏》、《续道藏》是道教全藏的唯一传本。地方各省官司所刻不下数千种,仅方志即有1500余种,今存800余种。明藩府刻书,或翻刻宋元旧版古籍,或辑刻艺术、科技书籍,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如秦藩刻《史记》、唐藩刻《文选》、宁藩刻《太和正音谱》、郑藩刻《乐律全书》、徽藩刻《金丹正理大全》等,都是官刻中的佳作。嘉靖、万历时期,北京、南京、苏州、徽州、杭州、湖州等地刻书业盛极一时,传本繁富,校刻精善的名家私刻本比比皆是,如袁?嘉趣堂刻《世说新语》、王延喆刻《史记》、吴勉学刻《古今医统正脉》、汪廷讷刻《翠环堂精订五种曲》、叶盛刻《云仙杂记》、洪楩刻《清平山堂话本》等,吴兴闵氏、凌氏则以套色印本著称于世。私家刻书以明末常熟毛晋汲古阁最多,如《十三经注疏》、 《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为其大者。明书坊刻书前期多经史读本,后期更多戏曲、小说、医书、类书等通俗读物。较出名的有刘洪慎独斋刻《山堂考索》、唐对溪富春堂刻《绣刻演剧十本》、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评忠义水浒传》、种德堂刻《八十一难经》等。

清代

清代雕版印刷文献存世最多。清前期官刻多在宫廷内府,武英殿掌刻实录、圣训、御制、钦定、典则、方略及经史、志乘、字学、类纂诸书。如《圣祖御制诗文集》、《御纂性理精义》、《数理精蕴》、《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钦定兰州纪略》、《高宗圣训》等。康熙时内府外设扬州诗局,所刻《全唐诗 》、《历代诗余》、《渊鉴类函》等,刻印俱极精妙。清后期官刻多在地方。同治时各省陆续设官书局,刻书甚多,较著名的有金陵书局刻《前四史》、《文选》,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九通》,广雅书局刻《广雅丛书 》 等。清代名家私刻既多且精,向为后世推重。以写刻精致、纸墨考究著称的“精刻本”,有徐乾学刻《通志堂经解》、朱彝尊刻《暴书亭集》、王士祯刻《渔洋精华录》、张士俊刻《泽存堂五种》。以校勘精审、摹影追古著称的“精校本”,有阮元刻《皇清经解》、卢文绍刻《抱经堂丛书》、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黎庶昌刻《古逸丛书》、缪荃孙刻《云自在龛丛书》等。清书坊遍布各地,尤以南、北两京和苏、扬两州最繁盛,如苏州席氏扫叶山房刻书数百种;乾隆版《大藏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雕印典籍。太平天国曾刻印《太平诏书》、《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等文献。

雕版印刷的方法

雕版印刷文献是将文字反刻在木板上,涂上墨以后再印在纸上的。由于一版可反复印刷多次,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制作能力和生产速度。普通雕版印书印出的文字一般都是单一的颜色 (黑色或红色),称为单印。为了能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色彩,人们又发明了套版印刷的方法,即在几块规格完全一样的雕版版面的不同部位涂上不同颜色的油墨,分几次叠印在同一张纸上,称为套版或套印,有用红、黑两种颜色套印的“朱墨本”以及用 3种以上颜色套印的“三色本”、“四色本”、“五色本”等。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是1974年在山西应县发现的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像》,印刷时间为辽统和年间(983~1011),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书是1941年在湖北江陵发现的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解》(无闻和尚注释),其卷首的《灵芝园》和经注都是用朱黑两色套印的(现藏于中国台湾省)。到明末 (16世纪)套印法已经广泛流行,如吴兴闵氏和凌氏曾套印刊刻了 140多种图书,如闵刻三色本《孟子》、《战国策》,四色本《国语》、《文心雕龙》;凌刻套印本《琵琶记》、《古诗归》、《唐诗归》等。

在套版的基础上, 还出现了饾版和拱花的印刷方法。饾版是指用大小不同的雕版分色逐次套印拼成一整版,因若干小版形似饾饤,故称饾版。拱花是指用凹凸两版嵌合压印,使纸面拱起而产生立体感,多用于印制素白花纹或行云流水等图像。明崇祯间(1627~1644)徽州人胡正言用饾版法印成《十竹斋画谱》 (见彩图)、用饾版、 拱花两法印成《十竹斋笺谱》。

版式

唐代后期用雕版印刷图书仍通行“卷轴”形式,和写本一样,版面只有“栏”(阑),即上下框。分隔每行文字的叫“边准”或“界行”、“解行”。发展到“旋风叶”仍是如此。由旋风叶改进为“蝴蝶装”,每页单独雕版,才出现特有的雕版版式,以后虽又出现“包背装”、“线装”,但版式已无多大变化(见中国古籍形制)。雕版版式有许多术语(图1)。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地方,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再加一条细线的叫“双边”或叫“双栏”。一般图书的印刷页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 3种形式。版面用直线界成若干“行”。一页书有几行,每行有几字,叫“×行×字”。通常多以半页计算,叫“半页×行×字”或把“半页”省略,直接叫“×行×字”。有些书在正文中夹有双行小注,如小注每行字数与正文相同,就不需另加说明,否则应写成“×行大字×字小字×字”。这种“×行×字”通称为“行格”。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常用花纹或横线分隔成 3段。花纹按其形状称“鱼尾” (图2)。 只有上面一个鱼尾而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分别称“上鱼尾”、“下鱼尾”。鱼尾本身的花式也很多,有“黑鱼尾”、“白鱼尾”、“花鱼尾”之分,“黑鱼尾”最常见。鱼尾分叉之点正当版面中心,可据以对折书页不使歪斜。上鱼尾之上、下鱼尾或横线之下有时加一条黑线,也是为了便于对折书页之用。由于包背装、线装的对折处正当书册左边开合处即“书口”处,因而鱼尾上下加黑线的就称为“黑口”,线特别粗的叫“大黑口”,特别细的叫“小黑口”、“细黑口”或“线口”,不加线的叫“白口”。把黑口连上鱼尾看起来有点象大象的长鼻,因而也有人称之为“象鼻”。

蝴蝶装有时在版框左栏外边上端刻一小小的长方格,里面刻印篇名,以便翻检,叫“书耳”。坊刻本以及某些家刻本在序目后面或卷末空白处刻印一个“牌记”,也叫“书牌”或“木记”,说明此书是何时何地哪一家所刻,有时还加几句以表白此书内容如何好,刻印如何精。有些坊刻的小说戏曲还用横线把整个版面分成两截或三截,叫“两截版”或“三截版”,下截占地位较多,刻正文,上截、中截刻评语、插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4: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