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电影眼睛论 |
释义 | 简介1923年,苏联首创的电影理论、创作方法和审美体系,亦是苏联纪录电影的先锋流派。20世纪初现代艺术创作观念的变革,以及拼贴、实物组合和照片剪辑一类方法的涌现,是电影眼睛论的生成背景。十月革命和维尔托夫在《电影周刊》的编辑工作经历,为电影眼睛派准备了成熟的意识形态条件。维尔托夫在1923年6月《列夫》第三期发表了宣言性文章《电影眼睛——人——革命》,提出“电影眼睛”就是“眼睛加电影家”、“我观察”加“我思考”的创作观念,主张电影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对叙事性电影,反对人为搬演,排斥演员、化装、布景、照明和摄影棚中的艺术加工,认为可以通过蒙太奇技巧重新组织自然形态的实拍镜头,从而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表现“客观世界的实质”,倡言电影必须成为“观察的大师——眼睛看到的生活的组织者”,强调选择重要的观察瞬间的必要性,主张按照联想原则和相应节奏组织素材,通过蒙太奇手法强化情绪感染力,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通过影像和文字(政治口号字幕)的蒙太奇来解释事件的政治涵义。 发起人介绍吉加·维尔托夫1896年1月12日生于比亚利斯托克,1954年2月12日卒于莫斯科,原名为考夫曼。父亲为图书馆馆员,维尔托夫最初是未来派的作曲家(1916年写过《听觉实验室》的曲子),以后在1918-1919年间当编辑,开始拍摄苏维埃新闻片。1921年后,他组织"电影眼睛派",从1922年6月到11月主编了电影杂志片《电影真理报》(共发行十二期)。1922年发表"电影眼睛派"宣言。1925年摄制:《列宁逝世一年》。1926年:《前进,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8年:《第十一年》。1929年:《带摄影机的人》。1931年:《顿巴斯交响曲》。1934年:《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7年:《摇篮曲》。1938年:(与别里奥克合作)《谢尔盖·奥尔忠尼启则》。1941年:《在第一线》(纪录片)。 维尔托夫,一位在1929年就胆敢判处世界电影死刑的创世纪天才。他惊人的先锋电影理论是几十年之后著名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世界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的源头。天才的命运总是不幸的,38岁的维尔托夫就被剥夺了创作的自由。然而,天才从来都是时间的杀手。在《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热情》、《列宁的三支歌》中,他天才的电影才华今天仍令人眩晕和惊叹!维尔托夫老早就希望影片有声。他根据他的“电影眼睛”的理论摄制的抒情的纪录片,已变成了一种视觉化的音乐。在这种影片中,他经常加上一种交响乐式的解说词,或一种嘈杂声与音响的蒙太奇。这种画面和语言分开的作法,直到今天,在纪录片中还几乎是一般的规则。 影响力维尔托夫以“电影眼睛论”为旗帜,组成了“电影眼睛派”摄制团体,拍摄了新闻简报式的《电影真理报》(1922—1924)以及《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和《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等成功的影片,力求通过生活的真实素材歌颂新生的苏维埃社会。囿于技术的限制,电影眼睛派未能彻底贯彻自己的理论主张,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说:“他们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尤其因为当时的摄影机粗大笨重难以操纵。”但是,电影眼睛派的理论与实践毕竟影响了后来的现实主义创作和美学流派,如让维果、伊文思、格里尔逊、英国自由电影、新现实主义。60年代让·鲁什的法国的“真实电影”,以“电影眼睛派”为榜样,创作了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真实电影”一词就是“电影真理报”一词的法文直译。 理论背景20世纪初现代艺术创作观念的变革,以及拼贴、实物组合和照片剪辑一类方法的涌现,是电影眼睛论的生成背景。电影从产生以来不断发展和完善,1895年卢米艾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只是单纯的记录生活,但是一次卢米埃尔兄弟的雇员弗朗西斯·杜勃利埃带着摄像机拍摄各国的见闻和游历到了俄国,1896年5月26日成功拍摄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的全过程,获得好评。1898年由于去俄国拍摄没有拍摄法国著名的“德雷弗斯”案件,受到了指责。于是他“虚构”讲故事合成了“德雷弗斯”案件。从此之后人们意识到电影是可以虚构现实的,于是罗伯特·弗拉哈迪 用搬演的手法创作了著名的《北方纳努克》。后来蒙太奇的产生使得电影可以通过排列镜头的顺序表达不同的含义。虽然虚构拼接开创了电影的艺术手法,人们学会了用电影讲故事但同时也缺乏了真实性。 而吉加·维尔托夫恰好又生在前苏联推翻沙俄统治建立新社会的时代。苏联电影诞生于1919年8月27日,这一天列宁签署了一项法令,将旧俄的电影企业收归国有。 苏联电影的崛起苏联电影在开始时曾遭遇到严重的物质困难。有外国支持的白卫军曾得到暂时的胜利,他们每天都在宣称:“布尔什维克已面临末日”。战争破坏了国民经济,使苏维埃电影工作者缺乏电力和胶卷,甚至缺乏足够的粮食。电影导演人数大为减少,只剩下加尔金、查尔迪宁、比列斯基阿尼、柴可夫斯基等人,从事制片工作。在前线则有库里肖夫、吉加·维尔托夫和基赛拍摄新闻纪录片。但就在内战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苏联的导演也曾摄制了几部故事片。库里肖夫首先拍摄了《普雷特工程师的计划》一片;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编写和演出了影片《不是为金钱而生》和《小姐与无赖》。而热里雅布日斯基所导演、由演员莫斯克文主演的《包里库什卡》一片则是此时期第一部获得显著成功的作品。1922年和平恢复以后,国民经济开始重建。列宁发出了这样的号召:“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一号召立即成为行动的纲领。制片厂开始恢复生产。战前的技术家和艺术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了一部巨大的作品《阿艾里塔》 ,这部影片由普洛塔占诺夫导演,在“构成主义”式的奇特布景中拍成。但未来的苏联电影已在一些由政府支持的、青年人所组成的先锋派团体中逐渐形成,其中有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柯静采夫、特拉乌别尔格、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组织的“奇异演员养成所”和吉加·维尔托夫组织的、最早出现的“电影眼睛派”。 实践作品1918年六月—1921年4月办《电影周报》 、1919年编辑剪辑《革命的周年》 、1920《查理津之战》 、1921年 《内战史》 、 《电影真理报》系列从1922年5月21日始,其23期共3年、1926年《前进苏维埃》、1926年《在世界的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1931《热情顿巴斯交响》 (第一部有声片)、1934年《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引领欧洲现实主义囿于技术的限制,电影眼睛派未能彻底贯彻自己的理论主张,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说:“他们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尤其因为当时的摄影机粗大笨重难以操纵。”但是,电影眼睛派的理论与实践毕竟影响了后来的现实主义创作和美学流派,如让·维果、伊文思、格里尔逊、英国自由电影、新现实主义。60年代让·鲁什的法国的“真实电影”,以“电影眼睛派”为榜样,创作了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真实电影”一词就是“电影真理报”一词的法文直译。 视听艺术的规则吉加·维尔托夫在1916年作为未来派的音乐家时曾创立了一个“听觉实验室”,把留声机录下来的声响加以剪辑,创作出一种无乐谱的“具体音乐”。1918年,维尔托夫成为苏维埃最早新闻纪录片《电影新闻周报》的编辑和剪辑师。随后他通过新闻片的剪辑,制作了最早的历史长片《内战史》,还导演了几部纪录片,创办了一种不定期发行的杂志片,采用《真理报》的报名,起名为《电影真理报》。从1920年起,这位理论家就宣传“电影眼睛”的优越性。他把场面调度、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称之为资产阶级的发明物,统统加以排斥,而主张只用“实况拍摄”的方法,即拍摄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方法。1923年后,维尔托夫和他的兄弟--摄影师米哈依·考夫曼一起鼓吹用不为被摄者所觉察的方法拍摄“生活即景”。在“电影眼睛派”看来,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通过片内字幕)与蒙太奇之中。电影创作者的个性表现在纪录资料的选择、并列、新的时间空间的创造,以及作为理论家的维尔托夫想从中建立科学法则的一切创作方法。 维尔托夫在拍了那部为卓别林非常欣赏的《顿巴斯交响乐》(1931年)以后,又拍了一部杰出的作品--《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年)。为了摄制这部影片,他搜集了所有关于纪录这位已经逝世的伟大政治家的影片和唱片,在第二支歌曲里用杰出的蒙太奇手法把它们剪辑在一起。第三支歌曲描写社会主义的建设,充满优美的抒情情调。第一部分以中亚细亚一支民歌为内容,是最成功的一个插曲。它通过非常鲜明的形象和节奏感,描写原来殖民地的人民获得了解放,而且明显地表现了作者所规定的整部影片的主题,即“从过去到将来、从奴隶生活到自由生活的全部过程”。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维尔托夫能把他从1922年来倡导的“电影眼睛”和“无线电耳朵”结合起来,形成音画对位的蒙太奇。他虽拒绝表现个人英雄,在各种主题上却能把群众转化为个性化的英雄。但在《摇篮曲》一片(1937年摄制)以后,他的理论受到猛烈的攻击,以致到他故世之前只拍了几部作为任务的影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