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电白三大方言
释义

电白宋朝以前人烟稀少,只有部分少数民族居住;据《电白县志》等官方文件记载,宋朝至明朝是汉族人入迁电白的高峰期。由于入迁时间、迁出地点的不同,导致现在电白境内的方言异常复杂。从大的方面来看,电白三大方言为海语系、客语系及越语系(即粤语系)。但电白人认为电白三大方言为黎话、海话、涯话。

方言渊源

迁入电白县的汉族人有资料可考的时间是宋徽宗年间到明末。比较多的是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来的,这是海语系方言使用者的祖先;亦有从福建汀州(如上杭县)等地迁来的,这是客语系方言使用者的祖先。

由于电白县长期以来,民族交替、杂居、同化,外来人口异源多流,电白县的汉方言显得异常复杂。

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唐宋以前,壮瑶杂处,语多难辨。前明军卫留居电城,今城中人语曰“旧时正”,海旁声音近雷琼,曰“海话”,山中声音近潮嘉,曰“山话”。共三大系。

又民国:电白语言,比诸他县,较为复杂,确而论之,亦可分为三系,一曰海语系,二曰客语系,三曰南越语系。亦三大系,但与清朝又有所变动( "越"和"粤"是通假字指百越。以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使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扬地。“粤”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明清近古以来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的吴语地区,后者多用于岭南地方。明清时代,“粤”仍泛指岭南,“两广”别称“两粤”(即广东、广西、还有海南),两粤的广东为“粤东”,两粤的广西为“粤西”。直至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有广义(岭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今粤语是属汉藏语系的汉语族,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粤语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今电白是茂名市内惟一一个闽方言占强势的县,闽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县65%,连同下述的海话人口约80万,分布于沙琅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平原地带,电白闽语通称黎话,又称雷话;另有一种海话亦属闽语系统,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使用人口30余万。客家话是电白第二大方言,又称“偃话”或“山话”,分布于北部山区以及霞洞、大衙、马踏等镇,使用人口30余万(占全县人口23%)。电白粤语分布于羊角、七迳、沙院、小良(上述四镇现归茂港区管辖)、博贺、那霍等镇,使用人口10余万(占全县人口9,2%),另大衙镇的龙记、棉花地等村使用属四邑片的粤方言。旧时正话是一种较独特的官话性质的方言。西汉元鼎六年灭南越国,这些土著原住民的语言本来千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同时,古百越语、南越语言中一些元素,也就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步形成为粤语。现在分布在中国广东、广西两地的粤语则被认为保留了很多古越语、南越语的成分,其实广州方言或称广府话口音是约定俗成的、国际承认的粤语的标准音,大多粤语字典以广州音为准。

方言简述

电白人认为三大方言为黎话、海话、涯话。事实上,黎话和海话差别并不大,外人不易区分,同属闽南语分支,即海语系;涯话即为客语系;另外,白话等粤语在电白分布较为广泛,总的人口也不少,是为广府民系”。除三大方言外,电白还有不少使用人数很少的语言,如旧时正话、山瑶话等。

海语系:沿海之语言,属闽语之闽南语分支。闽语在电白分为“黎话”和“海话”。还包括在马踏的“福建话”、“饶平话”。闽语是现电白县的第一大方言,讲闽语者达八十多万。电白县的海话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的爵山、马踏、电城、大榜(岭门)、麻岗、龙山、旦场等镇,另外,陈村、林头、观珠、望夫等镇也有少量分布。黎话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的水东、陈村、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林头、霞洞等镇,另外,大衙、观珠、黄岭、旦场、麻岗、龙山有少量分布。海话以电城为代表,黎话以霞洞为代表。

客语系:客语,电白等地称“涯话”,有种看法是:因其“我”曰“涯”,故名。涯话有“大涯”和“小涯”之别。大涯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少的客家话,小涯指那些地处分散、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多的客家话。涯话分布在东北部山区的那霍、罗坑、望夫、黄岭、沙琅、观珠等镇,西部霞洞,中部大衙、马踏、林头也有较多分布,岭门、麻岗、旦场、曙光场有少量分布。全县讲涯话的有三十万左右。涯人因多住在山区,故涯话在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中被称为“山话”,是相对于“海话”说的。涯话以沙琅话为代表。

广府民系,又称粤海民系,旧称番禺旧裔,即粤语(广府人,即为广府民系,广东人中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口语中的“广府人”,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两广(两粤,即广东和广西)及香港、澳门地区,以粤语(广州话,或称广府话,俗称广东话)为母语,以珠玑巷同迁的汉人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岭南文化)、语言、风俗和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义的广府民系则包括全广东甚至世界所有地区,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族群,粤语是属汉藏语系的汉语族。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等社区中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国”(《汉书》写作“南粤国”),"越"和"粤"是通假字指,百越。以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使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扬地[3]。“粤”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明清近古以来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的吴语地区,后者多用于岭南地方。明清时代,“粤”仍泛指岭南,“两广”别称“两粤”(即广东、广西、还有海南),两粤的广东为“粤东”,两粤的广西为“粤西”[4]。直至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有广义(岭南)[5]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现电白人把粤语叫“白话”。粤语有羊角白和咸水白等不同名称,还包括分布在曙光场的四邑话,分布在马踏镇的淡水阳江话。粤语主要分布分布于羊角、七迳、沙院、小良(上述四镇现归茂港区管辖)、博贺、那霍等镇,使用人口10余万,另大衙镇的龙记、棉花地等村使用属四邑片的粤方言,旧时正话是一种较独特的官话性质的方言 。全县讲粤语(白话)的人有十六万。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没有提到粤语,概因粤语进入电白县比较晚,在当时可能还没有进入或影响不大。因白话分散,电白没有白话的代表。

另外,电白县城,原为明代之电卫,由中原调来归都指挥所统领之兵,称曰卫兵,其子孙繁殖于城内,其语言因其地而言“城语”,因其时(为明代)而言曰“旧时正话”,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语言与今之普通话相近,故称“旧时正”。清光绪《电白县志》把“旧时正”放在第一位置,而民国《电白县志稿》把“旧时正”放在“三大语系”之外“附述之”。说明“旧时正”已从优势方言变成弱势方言,已不属电白的大方言之列了。

(注:现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等六个镇以划出为茂港区,但仍与电白紧密联系,于是有了大电白的说法。故电白三大方言涉及茂港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