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滇军
释义

滇军,民国时期云南实力派所辖军队的习称。其前身主要为云南新军暂编陆军第19镇(辖第37、第38协)。辛亥革命前夕,蔡锷接任第37协协统,许多同盟会员担任该协中下层军官后,使这支部队成为反对清廷,发动昆明“重九”起义的骨干力量。抗战期间,滇军在“云南王”龙云的带领下,获得“国之劲旅”的美名。1949年卢汉以保安部队为基础,重组第93军,增建第74军。同年底,卢汉在昆明通电起义,云南和平解放,部队编入人民解放军。

简介

滇军:精锐劲旅冠中华

滇军的前身是清末的云南新军。20世纪初,清政府在云南设立新军两镇,以守卫边疆、强化统治,未料想却反被新军推翻。随后,在蔡锷将军的引领下,滇军率先反对袁世凯称帝,打响了护国战争的第一枪,一时名噪全国,成就了滇军最早的光荣。

北洋军阀时代,老牌滇军头目唐继尧大肆扩军混战,一度控制滇、黔、川等省,势力盛极一时。没想却在1927年,部将龙云、卢汉等发动政变,开启了新滇系时代。

长征时,滇军在红军眼中也就是一只“羊”,战斗力并不突出。而他们遭遇的正是毛泽东指挥的经典战役:四渡赤水,也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

实际上,“云南王”龙云当时并无心与红军硬拼,而是偷偷发展军力。他们不仅购置了大量法式武器,而且依据欧洲步兵火力配置理论进行训练,战力陡升。

抗战爆发后,龙云立即将最精锐的部队调往前线。滇军凶悍的火力足以与日军匹敌,而机关枪阵更是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整个抗战期间,约10万滇军子弟为国捐躯,却未出现投降的将领和伪军,滇军也由此获得“国之劲旅”的美名。

解放战争期间,滇军虽然参与了东北内战,却有海城、长春起义之举。最后,卢汉更是携滇军全体起义,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战斗力

一,以优秀的军事领导人员充实部队

当时的滇军骨干指挥人员,80%来自云南讲武堂,讲武堂于滇军的意义,不亚于黄埔军校于国民党军队的意义。

二,武器装备的提升

唐继尧上任云南都督以后,整军治武,以办训练团的名义,从北洋军阀手里骗取了不少武器装备(护国战争之前)。另外,他还四处派人,从德国,日本,法国(法国的武器主要由当时的法殖民地越南运入云南)购进不少武器,这些武器充实到滇军里,大大提升了滇军的战斗力。

三,扩充军队

唐继尧上任云南都督时,滇军只有两个师的陆军,短短的时间里,扩充到三个军,人数在十万人上下。这些新编的士兵中,有无抓壮丁的现象,在《北洋军阀》里无记载,会泽人主编的《唐继尧》里也未提及这一问题。但是在我的家乡会泽,倒是有很多老人提及当年旧事,由于唐在会泽无人望其项背的威望,当年会泽的许多青年子弟,纷纷投奔到唐部及其堂弟唐继虞的保安部队里。红军著名的罗柄辉将军,也是出自于滇军,他参加滇军的经过,似乎可以验证当年唐继尧扩充滇军时,并无强行抓壮丁的现象。罗柄辉从昭通来到昆明后,四处托人说情想参加滇军,一直未能如愿,后来主动跑到军营里当伙夫和马夫,如此几番周折后,才递补进滇军的阵营里。

四,加强民政管理

唐继尧上任以后,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做了不少事情,例如在会泽组建铜业有限公司,在全省对矿业实行统一管理,鼓励商业活动等等。这些措施,有力的保证了全省的财政收入,成为后来护国战争的重要经济支撑。

历史背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商讨抗日御侮大计。会上,云南省主席龙云请调本省部队开赴前线参加抗战。滇军,素以骁勇善战著称,尤为蒋介石倾心,当即给予中央军序列六十、五十八军两个军番号。龙云返滇后将其原有直属部队4万余人暂编为3个师。国民政府随即颁布命令:任卢汉为六十军军长,安恩溥为一八二师师长,高荫槐为一八三师长,张冲为一八四师师长。六十军于1937年重阳节在昆明誓师出发,徒步行军1000多公里,经贵阳到长沙。最初,统帅部把六十军由浙赣路运往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先头部队到浙江兰溪,南京已经失守,又车运九江改乘轮船到武汉,后开赴孝感、花园、武胜关地区整训待命。

1938年3月,日军精锐的板坦第五师团和矶谷等第十师团沿平汉路南犯,企图攻战鲁南战略要地台儿庄,打通津浦线,控制华北地区,被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大军将其击溃,矶谷师团伤亡惨重,这就是抗战上著名的台儿庄大捷。然而,日军为打通津浦线,攻占战略要地徐州,又于4月间,调集最精锐的板垣师团、土肥原师团,共约20万军队,从正北一线直扑台儿庄。

于是,蒋介石也调集40万大军云集徐州,布防正北一线,试图与日本决战,战线西起微山湖,东至郯城,绵延300多里。

然而,用兵神速的日军却乘国民党军尚未调齐,便向南推进到台儿庄东北四户镇、兰城店一线,守军汤恩伯、孙连仲部节节败退,阵地吃紧,慌忙之中,蒋介石急调正在武汉整训的滇军六十军昼夜兼程赶往徐州。

纪律原则

滇军就在这个危急时候开到徐州战场,归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指挥。孙连仲命滇军务必于4月24日以前,集结在大运河北岸的邢家楼、陶沟桥、蒲汪、东庄地区,作为第二线部队待命。

当列车把六十军沿临枣支线陆续运抵大运河南岸的时候,1938年4月22日凌晨,一八二师已经过河,一八三师也大半渡过,而作为后卫的一八四师也正向这里运动,数万滇军将士只以为是向前线集结,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就在这个神秘而幽静的清晨中正隐伏着无限杀机,原来,早在21日,当防守左翼的汤恩伯获悉六十军在他的第二线集结,便连夜撤去前线人马,于学忠部见汤军撤防,害怕被日军分割包围,赶快向西收缩右翼,从而 在滇军正面形成一个大缺口,拂晓进攻的二三万日军潮水般地涌向缺口,而此时滇军挥然不觉,重机枪还驮在马背上,滇军连在大平原挖战壕用的铁锹都没有带……

因左、右翼友军均已后撤,日军乘虚以步兵约两个联队5000余人,炮30多门,坦克20余辆,联合扩大突破口南犯,刚好与我一八三师在陈瓦房、邢家楼、五圣堂一线不期而遇,继而是一八二师也与敌在集结地蒲旺、辛庄、戴庄接上了火。由于毫无准备,突然降临的战斗,致使毫无准备的滇军淬然与敌遭遇,许多战士连鬼子的模样都没看清楚,便做梦般永远躺在了鲁南平原上。

整个战役一八三师先头部队潘朔端团首先与南下之敌遭遇。此时,敌军先头部队已占领陈瓦房,并向我射击,尹国华营长立即率队奋勇进攻,消灭了陈瓦房的小股敌人,抢占了陈瓦房。日军后续部队蜂拥而至,一面以炮兵火力阻挡我增援部队,一面派坦克10余辆随步兵将陈瓦房团团围住,尹国华率全营官兵与从四面攻人陈瓦房的日军激战,双方反复肉搏,战士们冒死勇攀坦克,怀抱集束手榴弹滚到坦克下与敌人同归于尽,就连素以 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日军也为之胆寒,他们在日记中写道:"在满洲见识了猴子军!" "今日遭到了蛮子军的顽强抵抗!"陈瓦房一战,尹国华全营500余名官兵仅剩士兵陈明亮一人生还。日军始终未能攻入陈瓦房,由此为全军备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鲁南台儿庄会战,滇军用血肉之躯抗击了敌人凶猛的进攻,前面的打光了,后面的又勇敢地冲上去。滇军中没有人因胆小而退却,也没有人因怕死而逃跑,只有战死。阵亡的第一八三师旅长陈钟书,在军中素有勇将之名,此次出征,就常对战友们说:"数十年来,日本人欺我太甚,这次外出抗日,已对家中作过安排,誓以必死决心报答国家。"严家训团连长黄人钦,在风凰桥战斗中阵亡,在其身上发现一封致新婚妻子的遗书,其中写道: "楼冠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误。"台儿庄战役中,一八二师董文英团长战死,龙云阶团长战死,杨炳膨团长负伤后,提升陈洁如继任团长,陈团长又英勇战死;一八三师严家训团长战死,莫肇衡团长身负重伤后,在送往后方途中,坚决不过大运河,并以血衣蘸血在道旁石上书写:"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后,含怒怀恨死去!

滇军名将

王甲本(1901-1944),字立基,1901年生于云南省富源县。青年时立志从军报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四期,他学习刻苦认真,头脑冷静,在军事方面颇有才华。

北伐时期,他随范石生将军参加革命,任第五十八师团长。以后又被上级送到军校将官班和陆军大学第十四期深造,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王甲本当时任第七十九军第九十八师副师长,率部从武汉奔赴战场,他亲临前线,用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全体官兵,鼓励士兵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由于他治军有方,英勇善战,部队完成了预定的战斗任务。王甲本因战功递次晋升为第九十八师师长,第七十九军副军长,1941年,晋升为陆军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甲本将军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到1944年的长衡会战,一共经历了22场会战中的9场。而长衡会战却也成了他的最后一战。王甲本率第七十九军从衡阳外围西渡地区迅速向南奔袭150公里,终于抵达湘南东安、冷水滩和红炉寺一线,试图阻击日军。9月7日晨,王甲本到达山口铺时,向敏思的98师292团并没有如期出现,王甲本几个人却被日军发现。王甲本与日军力拼刺刀,展开肉搏,他是抗战中唯一一位和敌人用刺刀搏斗而牺牲的军长。

龙云(1884年—1962年),字志舟,彝族。1948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四届中央常委。龙云先后主政云南17年。期间,他努力革新,支持民主运动,坚持抗日,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

龙云早年参加过反清斗争,1911年加入滇军,1914年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四期骑兵科毕业后,入云南都督唐继尧部,为唐所赏识,被唐继尧从下级军官逐步提拔为侍卫队长,1921年秋响应孙中山讨桂,进兵广西讨伐陆荣廷,被任为梯团长。1922年升为第五军军长兼滇中镇守使,1926年改任昆明镇守使。1927年龙云与胡若愚等策动“二·六政变”迫使唐继尧下台,投向广州国民政府,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之后在与胡若愚争夺云南统治权的斗争中获胜,1928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云南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等职。1929年秋统一云南。1933年出兵助蒋镇压福建人民政府(见“福建事变”)。1935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并任国民政府“剿匪”第二路军总司令,在黔、滇、川边境阻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兼陆军副总司令。至1945年,共主政云南18年之久,被称为“云南王”。

1950年1月3日从香港赴北京,加入共产党的新政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56年曾出访苏联、罗马尼亚、捷克、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1957年龙云被划为“右派”,成为少数民族著名六大右派之首。1962年在6月27日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1980年6月平反昭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