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苦葛根 |
释义 | 苦葛根-版本一【拉丁名】Pueraria omeiensis Wang et Tang 【来源】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根。 【植物形态】蛾眉葛藤,又名:苦葛。 藤本。 根粗大。 茎长数米,被稀疏黄色长硬毛。 三出复叶互生,具长柄;顶端小叶阔椭圆形或近于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近于阔楔形,两面被伏贴的白色长硬毛;两侧小叶斜阔卵形;托叶盾状,椭圆形,小托叶狭披针形。 总状花序腋生,长7~20厘米,花多数;萼具4齿,萼齿披针形,均密被黄色短硬毛;花蝶形,紫红色。 荚果带形,密被黄色长硬毛。 花期7~8月。 8月初开始结果。 生于草坡或灌木丛中。 分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花(苦葛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归经】辛苦,平。入肺、胃二经 【功用主治-苦葛根的功效】清热,透疹,生津止渴。 【选方】①治麻疹不透:苦葛根、一枝黄花各五钱。 煎水服。 ②治吐血:苦葛根,见血飞、乌泡根、苦参根各五钱至一商。 煨水服。 ③治消渴症:苦葛根二两,胭脂花根一两。 煨水服。 ④治白口疮:鲜苦葛根(烧炭研末)、枯矾粉各五分。 混匀搽口腔患处。 苦葛根-版本二【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拼音】 Kǔ Gě Gēn 【英语】 Root of Omei Mountain Kudzuvine 【别名】峨眉葛藤、苦葛。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ueraria omeiensis Wang et Ta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泥土,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峨眉葛藤 藤本,长数大。茎枝被疏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托叶盾状椭圆形,长约1cm,两端钝圆,小托叶狭披针形;叶柄长17-33cm;顶生小叶近圆形或阔椭圆形,长6-14cm,宽4-12cm,先端短尾状渐尖,基部圆形功近阔楔形,上面被短柔毛。背机被绢质柔毛,两侧小叶斜阔卵形。总状花序腋生,长20-32cm,花多数;小苞片披针形,被毛;萼齿4,披针形,最下面1齿最长,均被黄色短硬毛;花冠蝶形,紫红色,长约1.5cm,旗瓣宽椭圆形,基部具爪和小耳,翼略短于旗瓣;雄蕊10,二体;子房被毛。荚果条形,密被黄色长硬毛,长6-7cm,宽约6mm。种子数粒。花期7-8,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900m的沟谷、草坡林下,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辛;苦;平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透疹;生津止渴。主感冒发热;麻疹不透;消渴;吐血;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搽。 【摘录】《中华本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