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第四次浪潮 |
释义 | 第四次浪潮是指继农业文明、工业化、信息化三次浪潮之后兴起的低碳化浪潮。由于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球范围内,一场低碳化运动方兴未艾。2020年左右,低碳经济将会形成大气候,这已成业界的共识。中国加速推进低碳经济,已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中国企业如何跻身这“第四次浪潮”而不错失良机,更是不容回避的课题。 “碳”世界“目前,对碳的危险嗜好正在控制着我们的世界。”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致辞中所说,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是高碳的,以煤炭和石油为能源,造成高碳消耗和高碳排放,其后果是全球变暖和气候灾难。气候的变迁证实,“碳”的高排放需要支付极高的社会成本,经济意涵显著。在此起彼伏的警戒和反思中,经济由“高碳”走向“低碳”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低碳化”成为引领新时代的时尚。 时尚是一种需求,机会就在其中。这些看似遥远的宏观景象,将与企业的微观市场行为越来越紧密关联。正如世界各国的碳减排目标里孕育了“碳交易”市场,作为低碳经济支撑的零碳和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业已成为基于制度安排的激励措施的“宠儿”。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预计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当其成为与经济增长并不冲突的目标时,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也就成为经济繁荣的机会。 不言而喻,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低碳技术由于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更加备受瞩目。回顾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从上世纪80年代的轻纺工业,到90年代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乃至21世纪后的汽车、石化、电子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常滞后于发达国家。而在这一轮商业文明的更替中,中国与他们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低碳竞争力早在2007年,我国政府就曾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经济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区域性挑战,低碳发展对于中国企业的机遇已经逐渐显现,低碳发展作为企业拓展全球性广阔发展空间意义深远。 不过,在中国,“低碳”并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人们习惯的相近词是“节能减排”。而后者有更多的成本联想。企业永远是在追求利润的,不可否认,成本投入是企业低碳发展无可回避的难点。低碳思维和观念能否在企业落地生根,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对成本的投入与产出。但是,大量的企业实践说明大部分低碳技术和措施可以产生额外经济效益,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一个例子是,自2001年来,莱钢通过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共获得83亿元经济收益,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10%。 按照世界气候组织对84家企业、36个城市、17家地方政府(这些样本的排放总量占全球的8%)的统计,采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后,这些样本的企业和地区平均减排超过14%。同时,经营业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没有一例是因为发展低碳经济而阻碍增长的。这也跟麦肯锡公司对成熟的低碳技术的研究结论一致:在已经发布的200多种低碳技术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技术是“负成本”的,采用这些技术的收益大于投入。 低碳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是促进能耗的减少,成本的降低。但是,低碳的价值又不仅仅局限于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其提高产能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要远大于减少能耗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从长远来说,低碳化必将成为主导未来世界的新思维。其核心就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最关键点还是低碳思维的导入。只有这样,其形成的政策法规与管理举措,才是符合低碳经济的制度和技术创新。 而且,低碳技术有全球应用价值,收益效应明显。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这意味着一项有效的低碳技术可以在世界各国推广应用,新技术在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将获得较高盈利。 “高碳”中国的转型机遇8月20日,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发布了题为《中国的清洁革命Ⅱ 低碳商机》的报告。据此报告,中国在短时间内已经在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主要电动车、风机、太阳能光伏和节能产品生产国大国之列。 不过,“高碳”依然在中国经济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另外,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其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正是低碳企业的巨大机会。据预测,低碳仅在新能源领域,10年内中国新增投资就将高达4.5万亿元人民币。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减排或限排义务。中国没有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但是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市场准入等条件,对中国形成了新的贸易技术壁垒或贸易限制。中国和中国企业只有早日跻身这场低碳化的竞赛,才能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免得成为“局外人”。 同时,低碳化也为其提供咨询服务的行当开辟了机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学处处长赵刚说:“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围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服务产业发展很快。这些围绕如何节能、怎样进行节能改造等做咨询服务的产业也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中国低碳化还是政府主导,政府推出的四万亿元(约合5850亿美元)刺激经济政策中,清洁发展得到了着重强调,同时,政府还出台了许多支持发展低碳技术的政策和法规。但是,看到这种行政化带来的短期效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可能出现的长期动力不足的情况。所以持续的低碳金融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和能源转型以及低碳化的全球性,都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遇。同时,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如能成功达成协议,必将为更多的合作机会打开大门。 低碳经济:全球第四次浪潮起爆点奥巴马来了,低碳经济股很热,奥巴马走了,节能减排还是热。原因很简单,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环保浪潮有可能成为继上个世纪末全球第三次浪潮后的第四次浪潮,而即将在12月份召开的哥本哈根会仪可能成为这次浪潮的起爆点,甚至有识之士已经把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与二战结束时的雅尔塔会议相提并论,认为这次哥本哈根会议将改变全球经济的格局和发展模式。 明确提出以节能减排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成为市场未来最热门的主流话题。有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你说的这个玩意就是炒了很多年的题材,原来叫新能源,现在改头换面了,叫低碳经济,总之就是政府出点钱扶持几个企业,做点样子给老外看,不过是一种噱头而已。你看,奥巴马一走,低碳经济概念股就开始了大幅的回调。 但是要说的是以节能减排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却不是概念,在并不需要国家大力补贴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正在悄然壮大。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恶果不必赘述,作为有责任感的国家,如果不能大笔地投入资金扶持新能源产业的话,那对大肆排出废气的企业进行限制是可行的。大量排出废气的企业主要是热力发电、高炉炼钢、汽车尾气等,那么能对这些废气排放大户进行治理的企业就大有市场空间了。 比如能给热电厂进行脱硫的生产企业就大有可为,这样企业的规模与现存的热电厂的规模相比,那就太小了,换言之,拥有成熟技术的脱硫企业的发展空间实在是太大了,这些企业的业绩增长在此前几年已经大幅增长,如果国家能督促发电企业加大脱硫力度,那这些减排生产企业的利润就可能爆炸性提升。查了一下上市公司,发现几家这类公司的市盈率还在30倍以下,远远低于前面所述的新能源企业,显然,这些公司的发展决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增长,这种增长并不是建立在高额补贴的基础上,是可持续的。 从事低碳经济的企业还有很多,比如治理汽车尾气的企业,就包含了作为汽车尾气净化的催化剂生产原料的稀土企业、生产汽车尾气交换设备的企业等,这样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并不多,但是其未来发展前景却很大。中国已经成为年产销1200万辆的庞大汽车消费国,目前每年还在以15%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未来还要大量的出口国外,降低排放必然要求所有的汽车将对尾气进行严格的处理,这样一来现在从事这种废气处理的企业发展空间有多大,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其实,除了减排,节能也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当我们拼命去生产能源又被污染搞得头晕脑胀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考虑到节能。首先是我们日常的照明,如果我们50%采用节能灯的话,那由此节约的电力,可能允许我们将很多污染严重的中小型热电厂关闭;如果我们采用节油器,那汽车的耗油以及由此产生的污染也会大量减少;还有我们的建筑,如果大量使用节能的保温材料,回避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由此节约的大量空调耗电也是非常可观的。与上述有关的企业,其增长也决不是概念。 更推广开来,低碳经济只是一个领域的代名词,与节能相似的还有节水,与减排类似的还有水循环利用。有一种说法,水比黄金还贵重,节水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国家规定,今后严重缺水的北方,热电厂不允许使用水冷必须用风冷,那从事此类风冷设备的企业的利润增长是爆炸式的;同样,现在我们企业和家庭的生产生活用水能够通过处理被再利用,那节约的水将十分可观。目前,我们对水的再利用还处于一个十分低级的程度和很小的范围,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这方面有突破,那成长的空间也是可以预期的。 除了节能,还有一个储存电能的问题,电力发展一个最大的瓶颈就是波峰的电力无法消化,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解决将电力储存起来用在用电高峰的话,那就是一个世界性发明。有朋友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电力多的时候把水抽到高山上,电力少的时候再将水放下来发电,这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方法,但是至少说明,电力储存是有解的,如果哪个企业能解出这个“歌德巴赫”猜想,那这个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可限量的。 再回到新能源的发展空间问题,从根本上说,减排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比不上新能源来得彻底,因为新能源本身就是无污染排放的;节能也是一种节流,如果能开发核能等庞大的能源,那才是开源。因此节能减排是相对于新能源更容易完成的中短期目标,而新能源则是长期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开发中,除了太阳能、风能以外,核能有点被大家忽视了。中国是少量拥有核生产技术的国家,如何利用核能是不可缺少的课题。在核能利用中,核能科技是重中之重,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将是第四次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李克强副总理最新表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将成为明年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抓手,这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新预告,也是我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只是一个开始,12月的哥本哈根全球会议可能成为环保革命——全球第四次浪潮的起爆点,由此引发的产业革命和海量投资,才是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件。 低碳化:第四次浪潮全球低碳化掀起的第四次浪潮正在加速来临。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世界文明先后经历了三次浪潮,每次浪潮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文明,实现人类农耕文明的兴起,带动农业的辉煌发展;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带来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引领信息化改革,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出发,努力构建低碳化发展新体系,着重在七个方面实现“低碳化”。 (1)能源低碳化 能源低碳化就是要发展对环境、气候影响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低碳能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清洁能源,如核电、天然气等;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核能作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燃烧后无废渣、废水产生,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特别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完全没有碳排放。利用生物质能源中的秸秆燃料发电,农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应。 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要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低碳化。 (2)交通低碳化 当今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比30年前翻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占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30%。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交通低碳化是必然趋势。中国在实行交通低碳化中,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电气轨道交通现已成为发展交通的新亮点。 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交通低碳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乙醇燃料汽车、生物柴油汽车、天然气汽车、二甲醚汽车等类型。努力发展电气轨道交通是交通低碳化的又一重要途径。电气轨道交通是以电气为动力,以轨道为走行线路的客运交通工具,已成为理想的低碳运输方式。城市电气轨道交通分为城市电气铁道、地下铁道、单轨、导向轨、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 (3)建筑低碳化 目前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CO2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40%。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建设大国,十分重视推广太阳能建筑和节能建筑,积极推进建筑低碳化进程。 太阳能建筑主要是利用太阳能代替常规能源,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阳光屋顶等途径,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太阳能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利用太阳能实现“零能耗”,建筑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应均来自太阳能,常规能源消耗为零。绿色设计理念对太阳能建筑来说尤为重要,建筑应该从设计开始就将太阳能系统考虑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太阳能外露部件与建筑立面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太阳能与建筑材料一体化。 建筑节能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使用、智能控制等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建筑节能要在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等。 (4)农业低碳化 中国一直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实施农业低碳化中主要强调植树造林、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方面。 植树造林是农业低碳化最简易、最有效的途径。据科学测定,一亩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放出氧气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要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也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通过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有机农业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通过使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墒条件,提高土壤生产力;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特别是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有机农业已成为新型农业的发展方向。 (5)工业低碳化 工业低碳化是建立低碳化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业低碳化主要是发展节能工业,重视绿色制造,鼓励循环经济。 节能工业包括工业结构节能、工业技术节能和工业管理节能三个方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工业结构朝着节能降碳的方向发展。着力加强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主攻技术节能,研发节能材料,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工业低碳化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一要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在各个生产企业和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多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做到污染“零排放”。二要进行“废料”的再利用。充分利用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废料,把它作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或另一部门的原料,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三要使产品与服务非物质化。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是指用同样的物质或更少的物质获得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服务低碳化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化道路,着力发展绿色服务、低碳物流和智能信息化。 绿色服务,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无污、无害、无毒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绿色服务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身心健康,从服务流程的服务设计、服务耗材、服务产品、服务营销、服务消费等各个环节着手节约资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减污,以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大户。低碳物流要实现物流业与低碳经济的互动支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施行标准化等实现节能减排,先进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现代物流的支撑。 智能信息化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的服务低碳化途径。通过服务智能信息化,可以降低服务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依赖,将部分有形服务产品,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转变为软件等形式,进一步减少服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消费低碳化 低碳化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消费方式,实行消费的低碳化。消费低碳化要从绿色消费、绿色包装、回收再利用三个方面进行消费引导。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要通过绿色消费引导,使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接受消费低碳化,支持循环消费,倡导节约消费,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包装是能够循环再生再利用或者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适度的包装。绿色包装要求包装材料和包装产品在整个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不产生危害,主要包括:适度包装,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所用材料最少;易于回收和再循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消费环节必须注重回收利用。在消费过程中应当选用可回收、可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包括可降解塑料、再生纸以及采用循环使用零部件的机器等。对消费使用过可回收利用的产品,如汽车、家用电器等,要修旧利废,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 图书信息书 名: 第四次浪潮:当代中国文化思考与批判 作 者:丁正耕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ISBN: 9787510803482 开本: 16开 定价: 52.00元 内容简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对艺术思想进行批判而视界独特观点新颖想法非常大胆的书,并首次对“文化”的概念在中国进行了学理上客观的定义。 该书对中国艺术界多年来公认的“创作先行,理论滞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批判,对影响与阻隔国家高层与文化界创作情况信息勾通了解进行了成因解剖与根源追问;对未来中国文化趋势与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与建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对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发展关系及国家“软实力”建构和文化、文明、宗教与战争诸问题阐述了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对我国艺术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艺术创作的学术本体原则进行了重释,对形成目前我国艺术界鱼龙混杂局面的形势展开了个人的视角批判;对我国高等院校中艺术类专业教育中的误导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阐明了作者个体的批判与参与性立场;对未来中国文化市场与发展、中国国民整体精神衰退根因形成,进行了预测与追问。 书中妙语惊异,艺术箴言频频呈出。 可读性、实证性、当代性、学理性、前瞻性、批判性是这部个人著述的灵魂。因为书中的观点,是作者在30年艺术创作实践、20年艺术事件经历、10年来每年全国行走一次去画家画室选稿,并在近50场全国高校“作为人文关怀的中国当代艺术”讲座实践中形成的。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在行走中产生的书。 作者简介丁正耕 1963年生于四川合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艺术》总编、诗人、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艺术活动家,曾用笔名桑原、陌秋、秋阳、陌上草等和本名发表出版著述千余万字,做过挑夫、理发员、泥木工匠、纤夫,历任四十三军某特务连战士、中学教师、《蜀南风》诗歌报主编、《未来中国艺术》常务副主编、《中国新一代》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音乐生活报》编辑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等;诗作《月中的孩子》、《安睡的美人》等曾译成英、法文介绍到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已出版个人著作《高原风》、《黄孩子》、《南音》、《当代诗词选》、《神界》、《艺术本体论导言》、抒情性长诗《恶蹈·世纪颂辞》(该诗用30天时间一气呵成,有诗20864行,共分《恶蹈》、《净界》、《乐国》、《墓穴》四部,是目前世界上有作者姓名的最长的抒情诗),1984年起开始分期徒步大西北戈壁、沙漠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1989年后自费创办《蜀南风》并举办“中国·1992二十一世纪现代诗歌大展”,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关注国内外当代绘画艺术现象,发表有关于现代艺术的文章若干,编撰并出版了自199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重要书籍《中国当代艺术·1990—2000》、《中国当代艺术·2001》、《巴黎·中国风格》、《中国当代艺术·2002》、 《中国个案》六卷、 《中国当代艺术·2003》、《叩问神山》、《中国当代艺术·2004》、《中国当代艺术·2005》、《中国当代艺术·2006》、《中国当代艺术·2007》、《第四浪潮》、《中国当代艺术·2008》、《中国当代艺术·2009》。 图书目录第四次浪潮:自由、信仰、金钱与中国的当代艺术 一、对三种思想的重释 二、中国艺术家与穷人 三、二次波峰后的第四次浪潮 四、丧失自由的中国当代艺术 五、世界文化大同的不可能性 六、思想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精英 中国文化,怎样整饬内抗力 一、作为同家基本元素的家庭及人格分离 二、个人力量与群体哀减 三、全球经济危机使艺术更加明晰化 四、单一的文化很难救治伤痛的民族文化 附、以山脉精神为支点的灵魂圣赞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的意义 一、对‘些事件的回忆 二、艺术创库:社会结构转型的产儿 三、创作先行和理论的先天缺血使艺术批评两极分化 四、中国艺术家加快人文关怀的步履 五、文化的意义 以德载物与文化生存的有限性模式 一、商业性画廊与新闻的介入使文化从社会中分离开来 二、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白省的价值 三、营建造血功能,当代艺术发展的必须途径 四、回到现实,在没有喜剧与悲剧的时代 五、文化,作为载体的有限性模式 中国文化,何时可以进行扩张 一、对二十年来中国现状的回忆 二、西方重大事件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将面临的国际化难题 五、建构艺术游戏规则的必然性是当务之急 五、我们是否应该有相应的对策 六、对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 七、中国文化,近阶段很难进行全球化扩张 中国文化,繁荣背侧的危境 一、繁荣而热闹的年代——2006 二、没有文脉的中国当代艺术 二、立宪运动与“五·四”以来 四、市场经济发展与文化中的功利主义 五、2006年,文化的繁荣与标准失衡 六、政府进一步,艺术大步走 震荡与缺席·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思考与批判 一、是“牛皮”还是“牛” 二、中国艺术家,依然很可怜 三、多元制带来艺术的宽容 四、真正的先锋艺术将成为时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 五、批评家的缺席导致艺术规则的必然变革 六、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呼唤策划人和游戏规则的出现 迷恋那黄金般的秋阳 文化不可以误导 我们现在还缺少什么 一、国民整体精神的衰退与艺术规则的混乱 二、对理论缺席的剖析 三、从自卫反击战谈国家文化安全防范体系建构 中国文化,理想与梦想的不复性再现 关于艺术 最后的歌唱 浅谈新时期散文诗(艺术)及其精神 这就是定作 东方的神话 庄子、天子和锤子 作为个人和历史叙述的中国当代艺术 永远走在艺术中 走向底层 飘风在废墟上的天国 跋 后记 影响未来中国绘画艺术的81位艺术家作品图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