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衣染料 |
释义 | 地衣染料是由地衣植物中提取可用色素而成的天然染料。属天然染料,如冰岛衣、脐衣、梅花衣等可作天然染料。地衣红(orcein):从地衣中抽提的染色剂,主要成分为苔黑酚。弱酸性,若以碱液(如碳酸钾)溶解呈紫色。酒精溶液可以做为动物组织染色液。 概况简介作为天然染料,地衣染料适用于羊毛等动物纤维的染色,至今在北欧一些国家还是作为家用染料的佳品。其成品只能染动物性纤维,对于棉织品及化学纤维则完全无效。 历史被用做染料的地衣,早在2000年前的欧洲就有记载,14世纪初,曾一度在商业上占有主要地位。 美洲的纳瓦乔印第安人将一种地衣煮沸,制成暖棕色染料,渲染他们的传统毡垫。后来欧洲人学了去用这种地衣染料来加工苏格兰呢,是这种呢料不单有原野的芬芳,而且不遭虫蛀。从地中海岸边岩石上采集的苍灰色地衣,如果泡在氨水中(古代是浸在含氨的陈尿里),便能制成在古代遗物中常见的著名而且高贵的紫色染料。至今在美洲印第安人当中最广泛使用的染料地衣,当属一种色彩醒目的“野狼癣”。远在阿拉斯加的土著居民奇卡人,每年都要用鱼油等产品与美洲内陆的印第安人换取这种地衣,用它渲染其名贵的舞蹈披毯。 自古希腊起,地中海地区的人们便以地衣为染料。据希腊圣哲Theophrastus氏(371-287 B.C.)的记载,当时染羊毛所用的染料就是使用克里特岛上产的地衣类为之。以后在英国、冰岛等北欧国家的荒原高地居民均知利用地衣类作染料用,而以地衣类的通俗名称为名的染色方法,至今仍沿用之。斐尼基人所象征神圣地位的紫色,当时亦取材自地衣类。十四世纪初期,意大利商人Federigo将地中海东部的染色方法传到国内,他在弗罗伦斯设厂,从事自海石蕊属(Rocella)地衣类中提制染料,并将其产品命名为Orseille,因产品畅销,顿成巨富,于是将其家名改为Orcellarii,其后又再改为Rucellarii及Rucellai,这是本属地衣学名(Rocella)的由来。 十五世纪后,有更多的地衣染料被人发现。意大利人独占约一个世纪之久的地衣染料制造工业至此也传到英国、法国、荷兰、德国及北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诸国。当时欧洲各国竞相大量输入海石蕊地衣,用以制造染料,同时又发现了许多其它种类的地衣也可制造良好的染料。草蓝(litmus)原系指以Ochrolechia tartarea Mass. 或Urceolaria calcarea为原料所制的染料的商品名,现在却用来指以海石蕊地衣所制造的色素名称。化学试验上用以测试酸碱性的指示剂石蕊试纸(litmus paper),就是以一种海石蕊Roccella tinctoria DC. 所提取的色素吸入一种纸上造成。海石蕊地衣是一种茎状地衣属,分布于东部太平洋沿岸、非洲及地中海地区的干燥海岸岩石地带。 在欧洲,地衣类染料的利用持续到十九世纪,直到从煤焦油中提炼的染料相继出笼后,才遭到淘汰。目前,地衣类染料已少被利用,但在化学方面,由海石蕊地衣及Ochrolechia等制造的指示剂,至今仍应用不衰。生物学上用来染染色体的地衣红(orcein),也是从壳状的Lecanora地衣中提取的。 地衣类染料的制法氨水法用此方法可以得到紫色至青紫色一类的色调,如石蕊试纸反应所得的红至蓝一般的颜色。最普遍的方法是将地衣原叶体放入久置的人兽尿中,并时时搅拌(每日约5至6次),约经一个月左右便成染液。这种使用腐尿的传统方法,如今已改用氨水取代。形成染料色素期间必须将温度保持在摄氏13至14℃以上,最好能在20℃左右,否则会影响其效果。每天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酸化发酵,并增加与氧的接触。如果欲将衣料染成紫红色,则可直接使用这种溶液,但为了使溶液化性安定颜色更为鲜丽,一般都再加上石灰水以制成产品。应用这种方法制造的成品有液状的(如英国制的Orchil及Orseille);粉末状的(如苏格兰制的cadbear)及块状的(如荷兰制的lac及litmus等多种)。使用的原料有海石蕊(Roccella tinctoria DC.)及本属的数种地衣;其它尚有Ochrolechia tartarea Mass.及Umbilicaria pustulata Hoffm.等,这些地衣大都含有erythrin, lecanoric acid及gyrophoric acid等成份,所以可见色素是这些地衣成份在氨水中酸化发酵所形成的物质,且为数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氨水法目前主用于制造石蕊试纸,但是北欧的苏格兰、爱尔兰、冰岛、芬兰、瑞典及挪威等诸国,部分的居民至今尚用这种传统方法染布。 在本地不容易采集到上述的各种地衣类,但是利用台湾产的驯鹿苔Cladonia rangiferina (L.) Web.,松萝属的Usnea diffracta Vain.及梅衣属的Parmelia tinctorium Nyl.等,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后者,既容易采集到,又可染出鲜艳的颜色,故笔者在此愿意介绍给各位参考。采集到这种地衣后,先将原叶体干燥,除去所附的杂物,再用手或刀片将它撕成碎片。约3公克原叶体加入三分之一倍稀氨水100c.c.,注入时慢慢搅拌,一面搅拌一面再加入双氧水5c.c.,此时即可看见溶液逐渐变成红色。所得染液即可应用。如再将此染液放置于日晒地方,每日搅拌2至6次,经过3至4周后,即可得到紫红色或青紫色的染液。所以可观察染液的变化得到所希望的颜色。如果染液准备妥当,即可开始染色。最好先用丝织品或毛料的小布片来试验。首先需将布料用水浸湿,使染液能平均分布,然后将布片浸入染液中20至30分钟,取出后用水洗净。这样便可以直接染上红色至紫红色的各种颜色。如果再使用各种媒染剂,则更不容易褪色,且有时候多多少少可以变化其颜色,以增加情趣。可用的媒染剂和其作用如下: 5%重铬酸钾…………使颜色更浓一点。 5%烧明矾……………增加暗红色。 0.1%氢氧化钙…………使之稍呈黄褐色。 5%硫酸铜……………增强暗绿色。 4%氢氧化铁…………增强褐色。 4%硫酸亚铁…………使呈黄褐色。 媒染剂的使用方法是将已先在染料液中染色20至30分钟后的布片,直接移入媒染剂中放置约30分钟,再取出水洗便可。切忌将媒染剂直接加入染料液中,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如需要更浓的颜色,可以将染色及媒染步骤反复一或二次便可。 煮沸法将地衣原叶体的小片加上少量的醋酸,浸在大锅中慢慢加热至沸点,然后以文火煮沸3~4小时,便形成染液,但煮后必须放置24小时以上方能使用。用本方法可得赤褐色、茶色、褐色等数种颜色。 以上所述仅是在介绍一些历史上所传下的地衣类的染料利用方法。各位读者如果有兴趣,以下将介绍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或家里进行的实际方法,而且效果将令你称心满意。 将松萝属的老君须(Usnea diffracta Vain.)地衣原叶体碎片80克放入1.5升的水中,加入冰醋酸10c.c.,然后加热,沸腾以后改以文火再加热3至4小时。放置一夜后,所得的染液即可用来染色。要染色时,把布片放入液体中,用文火一边加热,一边即可开始染色。染色后的处理法和氨水法相同,使用媒染剂的效果也和氨水法相同。但本法和氨水法比较结果,氨水法似乎较为优良。 最后来讨论一下地衣类染料的化学构造。地衣类染料在羊毛或丝织品上染成黄褐至红色等色泽,据研究乃系羟基醛(hydroxyaldehydes)的关系。醛基与羊毛上的游离胺基酸反应形成稳定的次甲基胺连结(azomethine linkage)。 草蓝系由地衣内所含的芳香羟酸酯类(depsides)衍生而成,是一些构造上较为复杂的聚合化合物与7-氧化两苯骈对恶发色团(oxyphenoxazone chromophore)及其阴离子的混合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