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翟学伟 |
释义 | 人物介绍简历男,1960年11月生于南京,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199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在职博士,2002年获史学博士学位。 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香港《社会理论学报》、《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中国研究》、《社会理论论丛》、《本土心理学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会委员,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目前主要从事中国人的关系网络、家庭与家族、权力与权威、社会流动与信任、价值观、社会与组织心理与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给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人社会行为分析、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学史、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家庭社会学、微观社会学、中国人际关系专题、专业英语等课程。曾在校内外开设过学术讲座多次,反响热烈。1994年至1996年曾任南京大学辩论队的执行教练和顾问团成员,直接指导南京大学辩论队,获江苏电视台举办的亲亲杯江苏大学生辩论赛、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长虹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冠军。 经历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给研究生、本科生及国际学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社会的微观研究、中国人社会行为分析、学术论文写作、中国人际关系专题等课程。曾在校内外给政府、企业、学生等开设过学术讲座多次,反响热烈。1994年至1996年曾任南京大学辩论队的执行教练和顾问团成员,直接指导南京大学辩论队,获江苏电视台举办的亲亲杯江苏大学生辩论赛、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长虹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冠军。 科研成果一、 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国外社会建设理论评述 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子课题负责人 2006/2009 翟学伟 汉语言文字与文化认同 国家985项目子课题之分课题负责人 2006/2009 翟学伟 建构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向:视角、方法与模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4/2005翟学伟 社会流动与人际信任 福特基金会 1999/2002 翟学伟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各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研究 国家教委的重点课题 1998/2000翟学伟 儒家的社会建构 台湾中流文教基金 1999 翟学伟 二、 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2009年3月,长江三角洲企业家的价值取向与关系研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2007年4月,中国研究的跨学科探讨 剑桥大学 2006年8月,中国社会学年会 太原 2006年5月,中国社会心理学年会 黄山 2005年6月,中国社会学会年会 合肥 2004年8月,随国家教育部与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主办的中美教育交流代表团访问美国 进修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 2000/1-4 第五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 台湾中央研究院 2000/12 The 3RD Conference of AASP 台湾中央研究院 1999/8 讲学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1998/5-6 第二届国际华人心理学家大会 香港中文大学 1997/11 The Sixth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北京 1997/6 Association of Sociologist 学术成果A、个人著作1.《面子·人情·关系网》, 20万字,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国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 30万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 3.《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繁体字版,22万字,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司2000年版。 4.《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简体字版,22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成就出版社2003年版。 6.《面子、人情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B、主编及参编著作*《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取径》,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8年版。 *《华人本土心理学与华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25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社会科学本土化:多元视角解读》,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 司2001年版。 *《中国社会文化心理(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蜕变中的中国家庭》,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 *《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女性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劳动社会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集1992》, 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社会心理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现代社会心理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C、主要学术论文*“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社会》,2009年,第1期。 *“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信任与社会风险”,《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社会心理学30年”,《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 *“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社会学的转向”,《社会》,2007年,第3期; *“报的运作方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社会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社会理论论丛》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人社会行为模式及其变迁”,南京:《中国研究》,2005年,创刊号; *“一场游戏,一场梦”,山东:《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杭州:《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本土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批判、反省与出路”,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1年,第1期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的一致与冲突”,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评华人心理学报”,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冬季号。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儒家的社会建构:社会理论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香港:《社会理论学报》,1999年,第2期。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 第4期。 *“中国人的社会行动结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终结”,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由公及私:中国组织资源流向探析”,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人际关系结构中的平衡性原理及其本土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年鉴1995~1998》,专稿。 *“中国‘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北京:《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从油画人体展说开去”, 北京:《东方》, 1996年, 第5期。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 一项个案研究”,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6年, 第3期。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 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 第2期。 *“走向现代化的江村人——中国家族主义中的亚文化现象及其现代意义”, 南京:《江海学刊》, 1996年, 第5期。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5年, 冬季卷 (总第13卷)。 *“中国人的面具人格模式”,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5年, 6月号, 总第32期。 *“中国人‘窝里斗’吗? ”, 北京:《东方》, 1995年, 第6期。 *“中国人的脸面观——一种本土研究策略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1995》,专稿。 *“走出本土化的两难困境”, 北京:《东方》, 1994年, 第6期。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上是什么取向? ”,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 第4期。 *“中国人的脸面观: 有关其向度及其假设”, 台湾: 《本土心理学研究》,总第2期 (1994)。 *“‘泥’与‘沙’——为中国‘国民性’之症结求答案”,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4年, 4月号, 总第22期。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3年, 第4期。 *“论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方向”,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 1993年, 第2期。 *“东方天书新探——将军崖岩画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南京:《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 *“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双重取向——‘内聚’与‘内耗’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2年, 第3期。 *“中国人际心理初探——‘脸’与‘面子’的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1年, 第2期。 D、获奖情况2006年,《报:中国人交换方式与观念的研究》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6年,《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获第五届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2005年,《传统中国人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年,《社会心理学》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5)。 2003年,《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2002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7年,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7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6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5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4-1996年,因出任1994年江苏电视台举办的“亲亲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1995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长虹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南大队的执行教练及199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南大辩论智囊团成员并三次夺得冠军而受到学校颁发的奖状。 1994年,获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论文一等奖。 1994年,获江苏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3-1994年,获南京大学双元奖教金一等奖。 1993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樱松奖三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