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邓攸
释义

邓攸,字伯道,是平阳襄陵人。他的祖父邓殷,为人亮直强正。钟会征伐蜀国,欣赏他的才干,将他从渑池令召为自己的主簿。贾充讨伐吴国,请邓殷为长史。以后,他为皇太子讲授《诗经》,出任淮南太守。他梦见在水边行走,见到一个女子,又有猛兽从后边把他的盘囊咬断。占梦的人认为水边有女子,是汝字,咬断盘囊,是用新的兽头来代替旧的兽头,因此,不是担任汝阴太守,就是汝南太守。他果然调任汝阴太守。以后又担任太子中庶子。

历史人物

邓攸(?-326年),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祖父邓殷,官至中庶子。

人物生平

永嘉五年(311年),永嘉之乱爆发,邓攸遭歼晋军围于河东,歼晋军将军石勒听闻邓攸在营,驰往召见,欲杀之,邓攸到营门,门吏为邓攸之旧部,邓攸向他要纸笔作辞诀别。门吏持邓攸辞前往候诣勒,态度很是诚恳和悦,呈上邓攸的致辞,石勒看重其之文采,加上石勒帐下长史张宾看重邓攸之名声、节操,像石勒求情,故未杀之。

永昌年间,代替周顗为护军将军。太宁二年(324年),王敦谋反,明帝密谋起兵,升迁邓攸为会稽太守。当初,王敦伐都之后,里外兵马人数每月向敦报告一次。邓攸已离开官府在家,不再了解护军的事情,有人恶意陷害邓攸,说邓攸告诉了王敦兵马的数目,明帝听后不信,转任邓攸为太常侍。太宁三年(325年)八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326年)四月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年。

相关事件

钟会讨伐蜀地,认为他是奇才,把他从黾池令升任为郡主簿。贾充伐吴时,聘请邓殷为长史。后来教授皇太子《诗经》,为淮南太守。一日梦见自己行走在水边,看见一女子,猛兽自后咬断了他的盘囊。占卜的人说水边有女,是汝字,断盘囊的意思是,新兽头代替旧兽头的意思,不作汝阴太守,应当做汝南太守。果然升迁汝阴太守。后升任中庶子。邓攸七岁丧父,不久丧母,又丧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著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从小失去父亲,和弟弟一起生活。当初,祖父殷有赐官,皇上敕命邓攸继承。后来太守劝邓攸离开王宫,想举荐他为孝廉,邓攸说:“先人所赐,不可改也。”曾去拜诣镇军贾混,贾混把一件案子拿给邓攸看,让他决断。邓攸却不看案卷,说道 :“孔子说听到狱讼人人都有同感,一定会尽量化解!”贾混觉得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举灼然二品,为吴王文学,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佩他的为人,转任他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聘请邓攸为长史。出任河东太守。

永嘉末年,被石勒包围。然而石勒一向忌恨诸官长二千石,听说邓攸在营,驰往召见,准备杀邓攸。邓攸到营门,门吏是邓攸为郎时的旧部下,认识邓攸,邓攸向他要纸笔作辞诀别。门吏持邓攸辞前往候诣勒,态度很是诚恳和悦,呈上邓攸的致辞。勒很看重他的文辞,于是没有杀他。勒的长史张宾曾和攸连舍而居,很看重邓攸的名声节操,于是在勒面前讲了邓攸的好话。勒征召邓攸为自己的幕僚,与他交谈,很喜欢他,任用为参军,供给他车马。勒每次出行,都带着邓攸在营中。勒禁止夜间点火,违犯的人死。邓攸与胡人邻车,胡人夜失火烧毁了车子。有关官吏审问时,胡人就诬陷邓攸。邓攸想没有办法可以与他们争辩,于是回答是因为弟媳妇散发温酒而着火。勒赦免了他。事后胡人很感动,于是自我束缚前去见勒以说明邓攸,因而暗中送给邓攸马驴,诸多胡人没有不叹息而敬重他的。石勒过泗水,邓攸于是斫坏车子,用牛马驮着妻儿逃亡。又遇上贼人,掠走了他们的牛马,只好徒步行走,担着他的儿子及他的弟弟的儿子绥。他觉得不能保全两个孩子,于是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早亡,只有这一个儿子,天理不可以绝后,只好自弃我儿了。如果有幸能够存活,我今后应当有子了。”妻哭泣着答应了,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孩子。他的儿子早晨遗弃傍晚就会赶上来。第二天,邓攸把儿子系于树上离开了。

到了新郑后,投奔了李矩。三年后,打算离去,但李矩不同意。荀组任命他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召他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他都没有去就任。后来偷偷逃走了,在许昌投靠荀组,李矩很恨他,过了好久,才把家属送还邓攸。邓攸与刁协、周顗一向关系很好,于是到了江东。元帝任用邓攸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缺太守,很多人都想做,元帝把这个位子给了邓攸。邓攸载着米粮前去就任,并不接受俸禄,只喝吴水而已。当时郡中大饥,邓攸表奏朝廷赈济,没有得到回音,于是私自开仓放粮。台派遣散骑常侍前往桓彝、虞斐慰劳饥民,了解邓攸从政的好坏,于是有人弹劾邓攸私出谷粮之罪。很快朝廷下诏原谅了他。邓攸在州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时期的好太守。后托病去职。郡中送迎钱财数百万,邓攸离去,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邓攸的船,不得行进,邓攸于是小停,夜晚离去。吴地人歌颂他说:“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邓侯挽不留 ,谢令推不去 。”百姓诣见台请求留下邓攸一年,没有得到应允。拜为侍中。一年后,转任吏部尚书。蔬食弊衣,节俭来赈济贫乏。为人天性谦和,喜欢与人结交,宾无贵贱,一律平等,而颇敬媚权贵。

永昌年间,代替周顗为护军将军。太宁二年(324),王敦谋反,明帝密谋起兵,于是升迁邓攸为会稽太守。当初,王敦伐都之后,里外兵马人数每月向敦报告一次。邓攸已离开官府在家,不再了解护军的事情,有人恶意陷害邓攸,说邓攸告诉了王敦兵马的数目。明帝听说后根本不信,转任邓攸为太常侍。当时明帝去南郊,邓攸因病不能随行。明帝就前往邓攸处问疾,邓攸抱病揭力出拜。有司奏报邓攸不能够行至郊外而只能在道旁拜谢,明帝赦免了他。邓攸无论升迁或降职都不会喜行于色。次年(325)润八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326年)四月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年。

轶事典故

邓攸七岁丧父,与弟一同,生活当初,祖父邓殷有赐官,皇上敕命邓攸继承。后来太守劝邓攸离开王宫,想举荐他为孝廉,邓攸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而未接受。

曾去拜诣镇将军贾混,贾混把一件案子拿给邓攸看,让他决断。邓攸却不看案卷,说道:「孔子说听到狱讼人人都有同感,一定会尽量化解!」贾混觉得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史籍记载

原文

《晋书 良吏列传》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人也。祖殷,亮直强正。钟会伐蜀,奇其才,自黾池令召为主簿。贾充伐吴,请殷为长史。后授皇太子《诗》,为淮南太守。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盘囊。占者以为水边有女,汝字也,断盘囊者,新兽头代故兽头也,不作汝阴,当汝南也。果迁汝阴太守。后为中庶子。

攸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少孤,与弟同居。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举灼然二品,为吴王文学,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

至新郑,投李矩。三年,将去,而矩不听。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后密舍矩去,投荀组于许昌,矩深恨焉,久之,乃送家属还攸。攸与刁协、周顗素厚,遂至江东。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子。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吴人歌之曰:「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永昌中,代周顗为护军将军。太宁二年,王敦反,明帝密谋起兵,乃迁攸为会稽太守。初,王敦伐都之后,中外兵数每月言之于敦。攸已出在家,不复知护军事,有恶攸者,诬攸尚白敦兵数。帝闻而未之信,转攸为太常。时帝南郊,攸病不能从。车驾过攸问疾,攸力病出拜。有司奏攸不堪行郊而拜道左,坐免。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年。

攸弃子之后,妻子不复孕。过江,纳妾,甚宠之,讯其家属,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攸素有德行,闻之感恨,遂不复畜妾,卒以无嗣。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弟子绥服攸丧三年。

译文

邓攸七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与祖母也相继去世,他守丧九年,以孝著称。他为人清慎和气,平易简朴,贞正寡欲。他从小成为孤儿,与弟弟居住在一起。起初,他祖父邓殷有赐官,命令邓攸接受。以后,太守劝邓攸辞去王官,准备推举他为孝廉,邓攸说:“这是出于先人所赐,不可改变。”他曾去拜见镇军将军贾混,贾混把别人的诉状及情况拿给邓攸看,让他作出决断。邓攸不看,说:“孔子说:听理诉讼我与一般人一样,应该作的是使人不进行诉讼。”贾混十分欣赏,把女儿嫁给邓攸为妻。邓攸被中正品评为灼然二品,任吴王文学,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司马越参军。司马越很钦佩他的为人,迁他为东海王世子文学,后转任吏部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出任东中郎将,请邓攸任长史。又出任河东太守。

晋怀帝永嘉末,邓攸被石勒俘虏。然而石勒一向忌恨太守等高级官吏,听说邓攸在营中,派人骑马去召他,打算杀死他。邓攸到达石勒门前,门干正是邓攸为郎时的干,认识邓攸,邓攸就求他找来纸笔,给石勒写上一封书信。门干等石勒高兴时,呈上邓攸的书信。石勒赏识邓攸的文辞,才没有杀死他。石勒的长史张宾先前与邓攸是邻居,很看重邓攸的名望节操,于是向石勒推荐邓攸。石勒把邓攸召到帐下,与他谈话,谈后很高兴,就以他为参军,给他车马。石勒每次外出征伐,就把邓攸安置在车营中。石勒夜间禁止点火,违犯者要处死。邓攸的车子与胡人相邻,胡人夜里失火烧毁车辆。官吏来调查,胡人就诬陷邓攸。邓攸自知无法与他争辩,就回答说是因弟媳妇服药,必须把酒温热而引起失火,石勒知道后,下令宽赦邓攸。以后胡人深感邓攸的恩德,捆上自己去见石勒,以辩明邓攸的冤情。而且胡人暗中送给邓攸马、驴,胡人们听说后,无不叹息敬服邓攸。石勒过泅水,邓攸就砍坏车辆,以牛、马驮妻子逃跑。又遇到强盗,掠走牛、马,只好担着自己的儿子以及侄子邓绥。邓攸估计不能两全,就对自己妻子说:“我弟弟早已去世,只有这一个儿子,按理不能使他断绝后代,只能舍弃咱们自己的儿子。假如幸能活下去,我后来还应当有儿子。”他妻子哭着同意了。于是把自己儿子扔掉。他儿子早晨被扔掉,傍晚时又追上来。第二天,邓攸把儿子绑在树上而离去。

邓攸到达新郑,投靠李矩。过了三年,想要离去,而李矩不允许。荀组任命邓攸为陈郡、汝南太守。晋愍帝征召他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邓攸都不能就职。以后,他暗中离开李矩,到许昌投奔荀组,李矩大为恼恨,过了很久,才把家属送还给邓攸。邓攸与刁协、周囗一向关系很好,于是到达江东。晋元帝以邓攸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没有太守,有许多人觊觎这个职位,元帝把这授给邓攸。邓攸自己运载着米到吴郡赴任,不接受俸禄,只是饮用吴郡的水而已。当时郡中正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振贷,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尚书台派遣散骑常侍桓彝、虞(马斐)慰劳饥民,察看地方官员的政绩,于是他们就弹劾邓攸擅自开仓出谷。不久,朝廷下诏原谅邓攸的作法。邓攸在吴郡政治清廉,法纪严明,百姓欢悦,成为东晋中兴时期著名的好太守。以后,他声称有病而离职。吴郡中常置备有送迎官员的钱数百万,邓攸离开吴郡时,一钱也不接受。百姓数千人牵住邓攸的船进行挽留,使船无法行驶,邓攸于是暂时停住,到半夜时开船离去。吴郡人唱歌谣说:“囗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拖不留,谢令推不去。”百姓到尚书台乞求再留邓攸一年,未得到允许。邓攸被任命为侍中。一年左右,转任吏部尚书。他平时只吃蔬菜,穿旧衣,但经常周济别人的困乏。他性格谦顺和气,善与人交往,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只是有些敬媚权贵。

晋元帝永昌中,他代替周囗为护军将军。晋明帝太宁二年,王敦起兵造反,明帝密谋起兵,就迁邓攸为会稽太守。起初,王敦征伐京都之后,朝廷内外的军兵数目每个月都要向王敦报告。邓攸在接到调任命令后已离职在家,不再掌管护军事务,但有与他关系不好的人,诬告邓攸还把军兵的数字报告王敦。明帝听到,但不相信,将邓攸调为太常。当时明帝要到南郊举行祭天仪式,邓攸有病,不能侍从。明帝到邓攸家探望他的病情,邓攸带病勉强出来见行礼。有关机构上奏邓攸不能去参加南郊的祭天仪式,却能在道边行礼拜见皇帝,邓攸的官职因此而被免除。邓攸每次遇到进退升黜的事情,都没喜欢或怨怒的表情。过了一段时候,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成帝威和元年,邓攸去世,追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并以少牢的规格对他进行祭祀。 邓攸抛弃自己的儿子以后,妻子未再怀孕。过江以后,邓攸收纳一妾,十分宠爱,讯问她的家属,说是北方人遭遇战乱流亡到江东来的,回忆父母的姓名,正是邓攸的外甥。邓攸一向以有德行著称,听到后感到很悔恨,于是不再纳妾,最终还是没有儿子。当时人感念他的仁义而且哀伤他没有后代,流传说:“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他舍子而救出的侄子邓绥为他服丧三年。

相关作品

邓攸弃儿保侄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译文:邓攸是晋朝人。邓攸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留有一个小孩,叫遗民。正值社会动乱,北方的胡人入侵首都,抢夺牲口。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亡他乡。食物吃光了,胡人追的紧。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只留下了遗民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都会死。不如我们撇下我们的孩子,带着遗民逃走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还会有孩子的。”妻子最后同意了。

元稹《遣悲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首七言律诗是中唐诗人元稹,为纪念亡妻韦丛而写得悼亡诗。作者怀念亡妻,写了63首有关韦丛的悼亡诗(据陈寅恪考证),然而流传最广,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当属《遣悲怀》三首。

这是最后一首,诗的大义是:闲坐着因为思念你又使我悲伤,人生在世能有几多时?邓攸无子是一个典故,晋代邓攸在战乱中舍子保侄,后终无子,这里作者用邓攸自况。也就是说,自己也快五十岁了,晋代诗人潘岳以善作《悼亡诗》而闻名,就是说,即使潘岳在世,即使有潘岳之笔,也难表达我悲痛之心。即使同穴也难望哀情相通,梦想再生缘,更加虚幻无期,惟有将夜夜孤眠。铭心忆念,才能报答你一生辛苦,愁眉未展。终夜长开眼,指整夜不寐,相传鳏鱼常不闭眼,旧时又称无妻为“鳏”,此处语义双关,说明自己夜里不能成眠,还表示自己今后终身不娶。

(唐)杨炯《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

杨氏之先,其来尚矣。在皇为皇轩,在帝为帝喾,在王为周武,在霸为晋文,此之谓不朽。西京为丞相,东汉为司徒,魏室为九卿,晋朝为八座,此之谓世禄。

公讳德裔,宏农华阴人也。即常州刺史华山公之元孙,左卫将军武安公之长子。生而岐嶷,代不乏贤,事亲以孝闻,在乡党恂恂如也。始以父任为太子左千牛备身,转秀容华亭福昌雒四县令,诏封东平公,策勋上柱国。是时也,天子仄度求贤,励精为化,以公屈临小县,焉用牛刀?处治中别驾之任,方展其骥足耳,擢拜颍州幽州二司马。宽以济猛,严而不残。每行县录囚徒,其所平反者十八九。诏征尚书郎御史中丞,謇謇谅直,有王臣之节。寻以公事去官,复拜饶州括州越州都督府三州长史。在会稽引陂水溉田数千顷,人获其利,于今称之焉。迁棣曹恒常四州刺史。历政清白,为当时所重。于是览先贤之言,知止足之分,罢归初服,告老私庭,乃率群从子弟,营别业于宜神乡之望仙里。其制宅也,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喟然而言曰:“古人所谓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者,吾知之矣。” 维文明元年夏四月某日,薨于正寝,春秋八十有五。呜乎哀哉!

公简贵不交流俗,非礼不动,非礼不行。望之俨然,听其言也厉。博观史籍,不学书生寻章摘句而已。至于台阁旧事,法令科条,莫不成诵在心,若指诸掌。几为尚书郎二年,御史中丞满岁,宰人者四县,上佐及专城者九州。盛德形容,被于歌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永淳二年,舆驾幸东都,召见公于金城,顿访以得失。公采摭群言,悉心以对。高宗嗟叹者良久,赐几杖粟帛,乡里荣之。

一子令珍,早亡。朝夕温清者四女。公慨然有丧明之痛,因不豫,弥留遗命,以弟之子神毅。为后。超垂拱元年春二月某日,与夫人陇西李氏合葬于某原,礼也。远近会葬千余人,操笔而为诔者以百数。呜乎哀哉!其铭曰:

岩岩华山,峻及于天。上侵神气,下固穷泉。夫惟积德,生我大贤。(其一)

滔滔河水,中国之纪。派别九都,经营万里。夫惟积润,生我君子。(其二)

惟忻之城,惟华之亭。宜阳之地,益部之星。公为其宰,不殒其名。(其三)

汝阴之国,蓟门之北。陂水朝黄,燕云夜黑。公为其佐,日宣其德。(其四)

入践郎官,含香握兰。来居白室,直绳明笔。潘子一除,士师三黜。(其五)

邑号鄱阳,山名括苍。东南之美,吴会之乡,展其骥足,实赖王祥。(其六)

四州之大,是称都会。千里之荣,即分麾盖。言旋旧国,保兹耆艾。(其七)

生为贵臣,列为贵神。阴堂是夜,古木非春。邓攸无子,天道何亲?(其八)

京剧《桑园寄子》

京剧《桑园寄子》,讲东晋时期,后赵石勒兴兵入侵,山西太原府邓攸携子邓元、弟妇金氏、侄儿邓方逃难。途中,金氏被乱军冲散。因邓攸年迈,无力带领两孩童赶路,又念亡弟托孤之情,毅然决定舍弃亲生之子。他将邓元绑在桑树上,写血书一封,遂背邓方而去。金氏被冲散后,行至桑园,恰遇邓元,将其救下。后一家人在潼关重逢。该剧对演员的唱、做要求都很高,是一出著名的谭派老生戏。

京剧《桑园寄子》故事主要来源于《东晋演义》,对史实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历史上的邓攸虽然在《晋书》中被列入《良吏传》,但他的很多做法却与儒家伦理相悖。投降石勒,不能算是忠君;舍弃亲生之子,也不能叫仁爱。《晋书》的作者曾这样评价:"攸弃子存侄,以义断恩,若力所不能,自可割情忍痛,何至预加徽纆,绝其奔走者乎!斯岂慈父仁人之所用心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戏中才增加了邓攸祭奠兄弟、桑园写血书以期他人救其子的情节,删去了没于石勒之事,并将乏嗣无后改为大团圆的结局。

戏曲是喻褒贬、辨善恶的。《桑园寄子》使人们看到了邓攸舍子救侄的高尚品德,并终于一家团圆,它不仅使邓攸的形象完美化,更符合了广大观众的共同愿望。

现代人评价

“仁义道德”面纱下的“吃人者”——谈《晋书·良吏传》中的邓攸兼及一份语文试卷的选题



纪拥军 湖北大大冶一中
伟大的鲁迅先生在其不朽之作《狂人日记》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那些吃人的人不过是带上了“仁义道德”的面纱而已。读《晋书·良吏传》,我又认识了邓攸这样一位“吃人者”。
“邓攸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此一事记述了邓攸发迹的最根本原因。汉魏六朝时期,中国还没有正式的科举制度,想做官的人并不能指望在文战场上搏杀而取得功名。但是,当时有一种荐举制,即道德声望好,传名于一方的人可以被地方政府向上荐举而做官。道德声望好不好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又是是否讲孝道,“孝名”远扬的人可以直接被举荐为“孝廉”而走进官场。因此,对那些一心梦想飞黄腾达的人来说,讲孝道,使自己“孝名”远扬也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于是,当时社会上就出现了许多不合常理乃至不合人道的“讲孝道”的事例,象王祥卧冰,郭巨埋儿之类,邓攸正是此中人。母亲及祖母去世,他竟然居丧九年,恐怕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了。要知道,按古礼居丧九年大非易事。居丧期间,有许多禁忌,如不得饮酒吃荤,不得穿华丽鲜艳的衣服,不得举行一切娱乐活动等等,当然,也不能与妻子同房。邓攸是否真的都做到了,我们不得而知,但应该在别人看来他做到了。邓攸能够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而做常人做不到的“居丧九年”,这正说明他有非常人的大欲,这种大欲当然只能是希望自己以“孝”名世从而走上仕途,只有那些不通世务的腐儒才会以为他真的是讲孝道。邓攸的目的果然达到了,“举灼然二品,为吴王文学,历太子洗马、吏部郎,出为河东太守”。他不但由此进入了官场,并且官运亨通,很快就成为了实是一方小皇帝的封疆大吏。
邓攸的发迹史说明了虚伪是他这种人的一种本性。还有两件事也正说明了他的这种本性。
进入东晋后,邓攸凭着他的善钻营,依然被皇帝青睐而官运亨通。皇帝给他一个“人多欲之”的吴郡太守的肥缺。邓攸赴任之时,又玩手腕,于是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件少有的怪事。“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我不知道邓攸是只做吴郡太守时不要俸禄还是一直如此。如果一直如此的话,那他如何养家活口,他带到吴郡的米又从何而来?总不至于他在做官之余还要“躬耕陇亩”吧。如果他只是做吴郡太守时不要俸禄的话,又是出于何种目的?总不至于是吴郡太穷了,象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发不出工资一样吧。事实上,当时的吴郡(在现在江浙一带)是富甲天下的,正因为如此,吴郡太守才成为“人多欲之”的肥缺。而且,如果邓攸是如此的不爱财甚至不要俸禄的一个清官,那他肯定是家无余财了。后文说他“周急振乏”,他又拿什么去周振呢!
原文中还说邓攸“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这话也值得我们深思。俗话说“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在人际交往中,有君子,有小人,更有利益之争,政见之争,肯定不是人人都合我们的味口,我们也不可能一个人也不得罪。象嵇康就因不理睬小人锺会而得罪了锺会;王安石和司马光就有政见之争,成为死对头。可邓攸能做到“待之若一”,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在官场上磨圆了棱角的、虚伪狡猾的老官僚。
如果说,虚伪作为邓攸这样一个一千多年以前的封建官僚身上的缺点,我们无须过多指责的话,那么,下面的一件事就不只是表现他的虚伪了。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邓攸“没于石勒,将杀之”,可是有惊无险,他还是逃了出来。在逃亡的路上,带着妻子、儿子和侄儿,“度不能两全”,他认为两个孩子必须丢弃一个,最后和妻子商定,决定留下侄儿丢掉自己的儿子。谁知那孩子“朝弃而暮及”,一般人也许就此算了,决不忍心再丢第二次。可是,第二天,“攸系之树而去”。邓攸弃子真是可以和郭巨埋儿相媲美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我不知道,邓攸凭什么“度不能两全”,四个人中少去了这样一个孩子就都能保全了吗?此一件事跟现代小说、电影里类似的情节本质不同。某一英雄人物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交出了自己的孩子而保全了烈士的后代,那是真的“度不能两全”,那是真的可歌可泣。而邓攸这一举动,只能解释为是他为了捞取自己东山再起的政治资本而做出的又一件丧失人性的事件。他当时对妻子说:“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可见他根本没有想到忍心不忍心的问题,更没有想到这个孩子作为人的生存权利。邓攸的藏在“仁义道德”的面纱下的“吃人”面目再也隐藏不住了。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仿佛还可以听到那个置身于荒野中、被系在树上而失去了行动自由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父母扬长而去时所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可怜的孩子此后的命运,是被虎狼撕碎还是活活冻饿而死。为人子女、为人父母者,只要还没有丧失人性,谁不痛恨邓攸这种衣冠禽兽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尚且如此,邓攸的所谓“刑政清明,百姓欢悦”的具体情形我们可想而知了。原传文的作者最后想当然地说:“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我们要说,正是“天道有知”,才使邓攸再没有儿子。
《晋书》的作者把邓攸收在《良吏传》中来大书特书,显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把邓攸作为一个“良吏”的典型来宣扬的,他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自然可以理解。令人不可理解的是,2001年秋湖北省十五所重点中学期中联考的高二语文试题居然选了《邓攸传》作为文言阅读的文段,难道这位命题的先生也津津乐道于邓攸的所谓“事迹”吗?近年高考语文卷的文言阅读文段多选用能够为民请命的正直官吏或替天行道的豪杰侠客的传记,以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隐藏在“仁义道德”的面纱下的“吃人者”邓攸的真实面目,现代中学生当然难以认清。不知这位命题先生期望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教育作用?总不至于也希望现代中学生象邓攸那样去讲那种虚伪得可怕的“孝悌”吧。
我们可不要忘了鲁迅先生几十年前的“救救孩子”的呼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