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小平的思维世界 |
释义 | 本书是“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系”中的一册。该套丛书把邓小平当作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来宏观、系统、全面地加以研究,是所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继承、发展和超越邓小平指导思想的权威研究文献。 书名:邓小平的思维世界 又名:邓小平的世界博士视野中的邓小平 作者:程美东,沈湘平 ISBN:787220066337 类别:政治理论 定价:38元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关键词:邓小平,邓小平理论 丛书: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系 版权信息书 名: 邓小平的思维世界 作 者:程美东沈湘平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 ISBN: 9787220066337 开本: 16 定价: 38.00 元 内容简介谁也无法否认,“邓小平”将会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极其辉煌的字眼。正是邓小平将中国从濒于崩溃的边缘推上了改革开放的健康轨道;正是邓小平,在中国遭受内外交困而彷徨苦闷的危险时刻又一次向中国共产党,也向全国人民指点了迷津,从而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踏上了新航程。 邓小平的这两次创举充分展示了他的大智大勇,表现了一位大政治家睿智、灵敏、善思、果断的优秀品质。因此,一切关注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人们,一切关注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人们,都十分关注邓小平,都注意研究邓小平。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邓小平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因此,我们所要研究的邓小平,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而是蕴涵了丰富的内容的文化宝库。面对他,一切有良知的人们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沉思:如何全面系统地研究邓小平思想与实践?如何从邓小平的身上汲取更多的营养,以更正确地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本书是“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系”中的一册。该套丛书把邓小平当作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来宏观、系统、全面地加以研究,是所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继承、发展和超越邓小平指导思想的权威研究文献。 作者简介程美东,1969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已在《中共党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毛泽东思想研究》、《学习与探索》、《江海学刊》、《人文杂志》、《党建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已出版《现代化之路——关于20世纪后2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解读》、《20世纪中国革命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等理论著作3部,现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沈湘平,男,汉族,1971年8月18日(阴历)出生于湖南浏阳县(现浏阳市)。1991年由湖南省浏阳县第一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习。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并免试攻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价值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袁贵仁教授。1998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并开始攻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人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袁贵仁教授。200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哲学系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党委副书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目录总 序 走进邓小平的世界 前 言 政治家的思维 一、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二、卓越的理论思维能力 三、立体性思维能力 四、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章 走进邓小平的思维世界 一、面向世界的思维世界 二、多思善断大智慧 三、平实冷静的思维风范 四、邓小平思维的价值归依 第二章 邓小平思维的方法论基础 一、解放思想——前提和基础 二、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 三、群众路线——途径和归宿 四、独立自主——基点和原则 第三章 邓小平思维的基本类型 一、邓小平的感性思维 二、邓小平的知性思维 三、邓小平的理性思维 第四章 邓小平的思维内容 一、邓小平的政治思维 二、邓小平的经济思维 三、邓小平的文化思维 四、邓小平的军事思维 五、邓小平的外交思维 第五章 邓小平的具体思维方法 一、矛盾分析法 二、全面分析法 三、抓主要环节 四、定位研究法 五、定量研究法 六、换位思考法 七、目标思维法 八、比较思维法 第六章 邓小平思维活动的内在统一性 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形式与辩证的统一 三、逻辑与直觉的统一 四、务实与超前的统一 五、反思与创新的统一 第七章 邓小平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 一、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比较 二、与西方实证思维方式比较 三、与国际共运中的教条主义思维比较 四、与毛泽东的思维比较 五、与中共第三代领导人的思维比较 第八章 邓小平思维活动的特点 一、开放:邓小平思维活动的背景 二、客观:邓小平思维活动的前提 三、多维:邓小平思维活动的视角 四、系统:邓小平思维活动的范式 五、创新:邓小平思维活动的中心 六、超前:邓小平思维活动的取向 七、实践:邓小平思维活动的基础 八、综合:邓小平思维活动的特质 后记 跋 书摘节选(三)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把实践作为“求是”的标准,从实践中认识真理,从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常识,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邓小平之所以特别地强调它,是有其特殊的历史根源的。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内流行的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的错误,其表现就是唯上、唯书,完全漠视了实践对于人类认识的检验功能,造成了极其惨痛而深刻的教训。要接受这个教训,就要坚持实践标准。 邓小平之所以强调这个标准,还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近代中国社会里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左”的社会思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左”倾错误。各种 “左”的思潮虽然在目前已经衰微,但它们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在一定的情况下,还可能以新的形式出现。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明确地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防“左”,从思想路线上讲,就包含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包含了防止对“真理标准”作教条式理解的思想。 以实践为标准,也是实事求是的必然结论。一个人是否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求得了正确的认识,在主观的争论中是不可得知的,只能通过把主观和客观有机联系起来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在实践中某种理论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便证明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运用这个标准,就可以保证我们的思想永远不断地前进,因为实践是无情的,任何弄虚作假、以势压人的言行都会在实践中被毫不留情地加以抛弃。运用这个标准,就使那些投机取巧者杜绝了幻想,纯洁了社会成员的思想,提高了整个社会劳动者的思想文化素质。总之,坚持这个标准,我们就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群众路线——途径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知识来源于群众”。人民群众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离开了人民群众,单靠所谓的英雄、帝王将相,所谓的天才、杰出人物,人类永远不会进步,文明就绝不会显现在人类。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强调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优良传统作风,作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新时期里,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思想。他指出,在毛泽东思维方法中,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邓小平为什么把群众路线提到和实事求是相并列的重要地位呢?因为实事求是的目的是找出规律,而规律的获得必须通过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也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真理才能发挥其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功能,实现其价值。正是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群众路线既是途径,又是归宿。 邓小平从各个方面深刻而丰富地阐明了群众路线思想。 (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邓小平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根本的观点出发,始终坚持在实际工作中要相信群众的力量,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反对一切轻视群众、藐视群众的观点和作风。他不止一次地指出,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真正源泉,我们革命和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依靠人民群众取得的。“我们党在解放战争中,在土地改革和肃清反革命的斗争中,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中,我们党所得到的巨大胜利,哪一项不是执行群众路线的结果?”他在分析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之所以能够战胜在数量和装备上都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原因时指出,因为“他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用自我牺牲的精神,树立了模范的军民关系……并且依靠群众,总结每次战争的经验,从战术到战略都不断地得到进步”。 只要我们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他们,尊重他们的实践和智慧,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渡过一切难关。实践证明,“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在整个革命历程中,邓小平都视群众的力量为第一位的可靠力量,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早在1962年,他在谈到恢复农业生产应采取的经营方式时指出:群众愿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就实行什么方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新时期里,他的这种思想更加明朗化了。他尊重群众的经验,顺乎他们的要求,把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得来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加以合法化、政策化,在全国广泛推广,实现了农村的伟大变革。 在整个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实现三步走的征途中,我们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对此我们要有准备,但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应付,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它,要依靠人民群众去克服它。“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这是邓小平在群众问题上最深刻的认识。 (二)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政党、阶级和个人的活动只有符合人民的利益,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和承认,才有意义;无论是谁,只要违背了群众的利益,和人民相对抗,并坚持不改,他们的命运就注定要终结。历史上一切没落阶级、没落王朝的结局都说明了这一点。 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先进政党,她与人民是休戚相关的。毛泽东曾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党派、团体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特别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克服官僚主义习气,虚心听取群众的 意见。新时期刚开始,邓小平面对困难重重的国民经济,心情特别沉重。他感到没有让十亿人民富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耻辱。搞革命搞了几十年,却连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我们共产党人如何向人民交待呢?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勇敢地同“左”倾教条主义作斗争,大声呐喊: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华大地上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