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登封大冶 |
释义 | 简介大冶镇位于中岳嵩山脚下的东南边陲,登封市区东南25公里处,总面积98.7平方公里,全镇34个行政村,341个村民组,总人口7.8万,57000亩耕地。乡镇企业达到3420个。98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3150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61000万元,为登封市经济发展的龙头镇。92年被省民政厅命名为“乡镇之星”。93年被国务院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94年被省政府授予发展经济先进乡镇,95年被省体改委等11个部门定为河南省五十个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之一,95、96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发展经济强镇、三星级镇、四星级镇。 大冶是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中国乡镇投资潜力500强、中国20佳和谐小城镇、中国最佳新农村建设示范名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全国创先争优示范单位、河南乡镇之星。 行政村大冶镇有34个行政村,190个自然村,其名称由来分述于下: 一、冶南村:地处大冶镇区南部而得名。先为大冶南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定为现名。 南沟:因在镇区南边沟内而得名。古称薄税沟。 上炉拐:古时冶铁炉场遗址,久而居民成巷,以古炉而得名。 郝家拐、吴家拐、王?:以居民姓氏定名。郝家拐还是古时冶铁铧炉场遗址。郝家拐又名李拐,清时为李姓聚居之地。 二、冶东村:地处大冶镇区东部而得名。先为大冶东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定为现名。 桥沟:沟处广济桥下而定名。 菜园:因居民多开菜园而得名。 东地:以方位定名。 三、冶西村:地处大冶镇区西部而得名。先为大冶北街、西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定为现名。 马庄、冯家沟、王?:以姓氏定名。 栗子沟:因村内古有一棵大栗树定名。 四、火石岭村:在镇区西1.5公里处。其岭产一种黑色石头,质坚细脆,用钢铁器具击之,火花飞溅,可引燃棉絮和软纸,民称火石;上古黄帝巡视到此,见用石取火,比钻木取火容易,遂让人用之,后岭上居民成村。定名火石岭,至今无改。 太古城:此村为唐洧源县城遗址的一部分。 白土坑:因村头有一白矸土坑而得名。 西三里庙:因东距镇区3华里处一庙得名。 双坑:村头有两个大坑而得名。 茶庵:古时路边设一庵无偿供行人用茶水而得名。 石老婆:其处一石,如老婆状而得名。 上、中、下烟坡沟:以地势定名。 五、松华村:由来有二,其一:古时此处松、桦树并茂,有居民后定为松桦村;其二:古时此处沟壑纵横交错,地凹而多松树,起名松凹,觉名俗,以嵩山之势,定名嵩华,今称松华。在镇区西南4公里处。 石洞沟:有一石洞通向西北,传说和川口村的扁担眼相连,以洞定名。 铁匠炉:以前此处有一铁匠炉而得名。另,此处有一牛王洞,故又称牛王洞。 官井:因有一公用水井而得名。 砦沟:位于砦下沟内而得名。 孙家?、于家?:以姓氏定名。 六、老井村:在镇区西南5公里处。因有一眼古老深井得名。井口用青石板券成,供周围村民用水,用坏多少井绳不可知,何时挖成亦无考,绳磨井沿石成沟儿,深寸许,井口四周比比皆是,足以证明井的古老。 东沟、寨根、西沟、上坡:以地势方位定名。 胡家?、杨家?:以姓氏定名。 七、温沟村:在镇区南稍偏西3公里处,以姓氏和地势定名。 高崖头、过洞庄:以地势取名。 赵家?、刘家?、温沟、景家?、宁家岭:以姓氏定名。 八、雅山村:在镇区南1.5公里处。古时有两文人到此春游,见此处沟深林茂,鸟语花香,彩蝶飞舞,景色宜人,一曰“真乃幽雅处”,一曰“山秀景色新”。居民觉好,各取一字,定为雅山。据《上下五千年》载:有史家考证,此地为夏族起源地之一。 古路套:此处为两道沟汇合处,形似葫芦,取名葫芦套,年久音转,成为现名。 桑园:因古时有一盛产桑树的大园,嫘祖曾在此地教民养蚕缫丝,故称桑园,沿用至今。 里湾:因村在温沟河湾以里而得名。 南三里庙:因村头有一神庙,距镇区南3华里而得名。 小南顶:位于村南一小山顶上而得名。 九、南五里庙村:村有一庙,北距镇区2.5公里。俗称南五里庙。 赵井沟:古时有一老人早起拾粪,见一束光从西而来,直照入沟内一口井中,甚觉奇怪。查其源,此光来自东刘碑南岭,又究不出其因,猜疑有宝镜隐现,遂定岭名为南镜岭,沟名照井沟。久传变成现名。 杏山坡:因坡上多种杏树而得名。 大堰滩:此一滩地筑有一大堰而定名。 秤钩湾:地形像秤钩,村在钩湾里,因此得名。 杨家?:以姓氏定名。 杨树沟:以树定名。 密岵沟:以靠近密岵山而得名。 十、桥板河村:因古时此处河上架板成桥而得名,在镇区东南部,与镇区毗邻。 明朗寨、后河、南坡:以地势方位定名。 桐木沟:以桐树多定名。 谢家?、王家?、董家?、景家?、阎家沟:以姓氏定名。 瓦背:地势像覆瓦,中间高两边低。又曾名扁担村,因此处距古集、窑场近,村民农闲,多用扁担挑窑货、陶瓦器具进行交易而得名。 十一、塔湾村:在镇区东1.5公里处,村在沟湾之处,又有古塔一座,因而得名。 关帝庙沟:因沟口建有高大的关帝庙而得名。 坡寨:因寨建在山坡上而得名。 冶窑:从古至今冶陶业兴盛。陶窑林立,初为挨窑,后改称为冶窑。 车湾:初建一车坊,后成村落,因而得名。 石道:村西一砂石崖,长年滴水,水流成石道而定村名。 大滩、东庄、西庄:以地形地势方位定名。 十二、周山村:以姓氏定名。在镇区东2.5公里处。明时从密县周渡口迁来一户周姓人家,初经商后定居,而得村名。 白岗泉:此处有一白石岗,岗上清泉溢流,终年不断,水凉而沉,面浮油花,人畜常饮,壮体提神,当地人多食此水。 杨树沟、槐树口、栗子沟:以树定名。 南地、里河:以周山庄为中心以方位定名。 十三、弋湾村:在镇区东偏北3公里处,因弋姓在洧水河湾建村而得名。据传,唐代前此处设为青石镇。 庙湾:因河湾处有一古庙得名。 东河、河南、后沟:以地势取名。 张庄:以姓氏定名。 十四、粉坊?村:原名砂锅洞,在镇区东北4公里处,以居民从业定名。1964年,此地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整修地堰之事被《河南日报》刊登时,当时开有一粉坊,故报纸刊登为粉坊?,后沿用至今。 郭家?、谢家?:皆以姓氏定名。 十五、吴庄村:在镇区东3公里处,以姓氏得名。 椿树嘴:以树木定名。 刘湾:以姓氏定名。 上?、下?:以地势定名。 洧源沟:因古人误为洧水源泉之一而得名。 马沟:为麻道沟下端,因此沟内沙岩中长年流泉水,水冲痕迹如披麻而得名。又继白居易在香山发现煤炭后,有人在大煤窑沟挖煤,用马拉煤筐,上下工时,马皆从此往返矿井而得名。 大平:因郑州煤业集团大平煤矿在此而得名。大平二字,大字取于大冶,平字取于平陌。 十六、陈家沟村:镇区北2公里处,以姓氏得名。 陈前河:以地势和姓氏而得名。 高门台:初居一户弋姓,门台较高,久呼成名。 十七、沁水村:在镇区东北4公里处。大沟村南沟口,有井深三、四尺,井中一石,四周沁出泉水,饮觉甜凉爽美。村中高寿人很多。传说:古时一南蛮游此,见一百岁老人,向其求钱,回说:需问祖父。甚觉惊奇,查询其因,始知民饮井中水之故。细审,原来井内有一大石缝,缝内一棵人形何首乌,遂取走,井水味减,后人以井泉水定村名、河名。 大沟:以沟大定名。 磨河:沁水河在此弯曲回转,好似推磨,因而得名。 荆木岭:岭上荆林丛生,石家?有山神庙一座,梁为荆木,庙前还有一高大荆树,因而得名。 砦根、东庄、西庄、东坡、石嘴、南沟等,以地势定名。 巴河:村处沁水河尾巴之处。 杨家庄、景家庄、董家沟等:以姓氏定名。 十八、王家庄村:以姓氏定名,在镇区北6公里处。 赵家庄、孔家庄、景家庄、郑家坡、刘家?等,以姓氏定名。 石坡、石楼沟、高石崖、太岗:以地势定名。 十九、石岭头村:古时一王姓在此建一楼(实为上下两层土洞),遂叫王楼。又因此村在山岭之首,又称石岭头。在镇区西北4公里处。 柿树林:因满坡柿树而得名。 木兰洞:传说古时此处沟内有一天然土洞,洞内长年居一母狼,民称母狼岗、母狼洞。又因沟内多木兰树,民多以木烧炭冶铁,觉母狼为村名不雅,改为现名。 赵家庄、赵家?、景家?、王家?、郝家?:皆以姓氏定名。 二十、新兴沟村:以前此处有一座星星庙,村在沟中,民称星星沟。后改名为新兴沟。在镇区北偏西2公里处。 油坊沟:因村中开有油坊而定村名。 土桥沟:村东有一土桥而定村名。 全神庙:村中有一座天地全神庙而得名。 鬼推磨:村头两巨石相叠,其形似磨,两边各有一传说中的鬼形石头,状如推磨;民传半夜还会听到巨石处有推磨之声。久呼成为村名。 赵家?、景家庄、秦家?、董家?、李家?等:皆以姓氏定名。 二十一、东施村:在镇区西北2公里处。因在西施村之东而得名。 随家?:以姓氏定名。 煤窑沟:因沟内曾开办煤窑而得名。 西沟、北坡:以地势方位定名。 二十二、炮坊沟村:在镇区西1.5公里处,因村内开设鞭炮作坊得名。 太古城:因此村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所设的洧源县古城遗址一部分而得名。 董家沟:以姓氏定名。 川沟:村在通往刘碑川的沟里而得名。 南坡、东南沟:以地势方位定名。 二十三、西施村:在镇区西3公里处。村名来历传说有二,其一为战国时,范蠡以西施为饵设美人计,灭吴后,携西施隐居于此,西施女常在紫罗池洗罗裙,后葬于此地而定名。又一传说,村民多种马鸣寺善地,有施主专为寺收租,和东施村相应称西施村。 狮子口:村东南路口处建一阁,前立一石狮,久呼成名。 水泉:又名牛蹄泉。传说古时此处缺水,村民多到马鸣寺内担水,甚为艰苦。有一头神牛从此经过,踏地成坑,终年有水渗出,人们掘地成泉,因而得名。 上河、下河、坡尖、坡根、山怀、凤凰岭、石板道、中一节等:以地势定名。 刘?、徐庄、张砦、翟家?、尤沟、尤家沟、张东、张西等:皆以姓氏定名。 二十四、大路北村:在镇区西北6公里处。古时有从大冶通往登封城一条官道,民称大路。因村在大路之北而得名。 大路南:村在上述大路以南。 刘子沟:初沟内多柳树,称柳枝沟。后因民多刘姓,改名为“刘字沟”;1927年被该村名士刘敬昆改为刘子沟。古代“子”为尊敬之意。 炮楼?、辘辘坪、寨?:皆以建筑、地势称名。 二十五、沙沟村:古代冶铁业兴盛,称为铁冶谷。因居民多姓史,定名为史家沟。后来因铸铁翻砂炉子多而定为沙沟。在镇区西6公里处。 张家?:以姓氏定名。 寨北沟:以地势定名。 老泉里沟:有一古泉,供方圆数里村民食用,村又在泉的里沟而得名。 老君台:因台地上建有老君庙而得名。 二十六、朝阳沟村:在镇区西偏北8公里处。原名曹村,又名曹家湾,以姓氏定名。传统曲剧《卷席筒》即出自该村。1957年河南剧作家杨兰春在此体验生活,编写的现代豫剧《朝阳沟》,引起反响。1974年改村名为“朝阳沟”。 冯窑:以姓氏定名。 盆窑:因烧制瓦盆而得名。 黑鹿沟:古时沟内林木茂盛,有一对黑鹿出没于此,民称黑鹿沟。后有民居成村。 二十七、垌头村:原称洞头,位于镇区西7公里处,因村旁有一大土洞而得名。 南河:因方位而得名。 二十八、前柿杭村:位于镇区西7.5公里处。从前此处为集场,设有柿子行,称作柿行。因此村在柿行前,古称前柿行。村有文士感觉不雅,改名为前柿杭。 西沟: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二十九、后柿杭村:与前柿杭对称,地名来历相同。位于镇区西7.5公里槐下公路旁。 三十、东庄头村:位于镇区西7公里处。明时村名为上徐庄。明末李际遇起义,火烧此村,民众逃亡,只剩庄东头姓徐的一家老婆和两个孙子幸免,民称庄头徐家。后又成村庄,呼村名为庄头。又因位于登封市东部,定名东庄头。 三十一、西刘碑村:距大冶西偏南7公里处。因村在刘碑寺西南而定名。 董家岭、刘家?、杨家?:皆以姓氏定名。 三十二、东刘碑村:在镇区西偏南6公里处。因村在刘碑寺东南而定名。 大桥沟:因沟口有一大桥而定村名。 白家沟:以姓氏定名。 三十三、川口村:在镇区西6公里处。因村建在刘碑川东北出口处而定名。 塔庙:原建一小庙,后建一大庙套着小庙,初称套庙,久成塔庙。 川沟、东坡:以地势定名。 尖山:村在一上尖下圆的石山下,传说杨二朗担山赶太阳到此,倒鞋内积土而成山。 焦家岭、陈家?、景家?、董家?、胡家?等:皆以姓氏定名。 三十四、新村:1973年大冶修建朝阳沟水库时,将库区内卢店张家?村油坊?第五生产队村民迁此建村而定名。在镇区西6.5公里处。 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赋予了大冶镇灿若群星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东有唐代诗人隐居的“香山庙”,南有闻名与世的中原胜景,素称“天下小桂林”的石淙会饮,西有名扬全国的“朝阳沟”,北有西施美女浣沙的“紫罗池”。 自然资源大自然的厚爱不仅给大冶留下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也慷慨赐予了大冶丰富的矿产资源。据初步勘探,大冶镇境内蕴藏有14种矿产,其中煤炭储量3.2亿吨,铝矾土1.1亿吨,石灰石1.6亿吨,白矸石2.2亿吨,蓝矸石6500万吨,铁矿石、磷矿石及稀有金属镓等也有可观的储量。 丰富的矿产资源给大冶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把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兴办工矿企业作为全镇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突破。目前,先后已有24个行政村达到了小康标准。然而,依靠资源富起来的大冶人民也深知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把投资的目标转向资源深加工、高、精、尖等项目上去。目前,已逐步形成以煤炭、建材、耐材、冶金、机械、加工为龙头的门类较为齐全的乡镇工业体系,并相继形成了11个集体公司。其中,该镇的第二耐火材料总厂先后研制新产品20多项,其中4项填补国家空白。向阳实业总公司滚动发展,实施煤变电战略,新建坑口电厂一座,计划投资1亿元,即将投入运行。 经济发展发展历程“经济要发展,交通、通讯是先行”。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投放巨额资金,先后建造了影剧院、俱乐部、溶食宿、娱乐于一体的宏达宾馆、敬老疗养院、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等基础设施。开通了4500门程控电话,1200门移动电话,传真业务相继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境内大小铁路两条,与国铁接轨;四通八达的公路村村相连。镇政府94年又投资3160万元,用于境内的槐下公路扩宽工程,在登封修路只上创出了奇迹。95、96两年又修村级柏油公路30公里,投资2亿元的镇区建设,按照武汉设计院的设计,已进入实施阶段。 2011年以来,大冶镇多措并举,全面促进经济强劲发展。大冶镇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5家,其中第一季度开始生产运营的有50家,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的91%。截至4月底,全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6177亿元,同比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3077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44.5388亿元;实现利润107792亿元,同比增长47.6%;财政收入实现4586万元,同比增长14.8%;人均纯现金收入达到4700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税11.5627亿元,利税率26.5%。同时,积极做好外贸出口工作,第一季度,完成外贸出口52万美元。 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大冶镇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磨料磨具、耐火材料、建材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08年1至9月份:大冶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28.5%;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95.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2581亿元,同比增长5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85元,同比增长20.8%。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大冶。”大冶镇党委书记这样告诉记者——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冶镇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 憧憬未来改革开放的春潮在大冶富饶美丽的沃土上浪激涛涌,勤劳勇敢的大冶人民正用智慧的双手编织着希望和未来。大冶,也终将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神州大地上的一面红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