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灯影组
释义

基本信息 地层名称:灯影组地层名称(英文): Dengying (Tongying) Fm

阶代码:Z2—∈1

地区代码: 38,39,40,41,42,43,44

命名

李四光、赵亚曾192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湖北宜昌县境内长江之灯影峡。

研究沿革

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将震旦系最上部的白云岩命名“灯影灰岩”。196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所编之《中国的前寒武系》一书建“灯影组”,但该组包括下部的“陡山沱层”和上部的“灯影层”,二者分别相当于李四光等(1924)所称之“陡山沱统”和“灯影灰岩”。 1963年刘鸿允、沙庆安将“灯影组”一名限用于李四光之“灯影灰岩”范畴。沿用至今。

岩层特征

该组是一套以灰及灰白色为主的碳酸盐岩地层,基本上由白云岩组成。在滇东及陕南,中上部夹砂岩及页岩,产蠕形动物及宏观藻类。在命名剖面所在地区,底部以灰白色厚层微晶及细晶白云岩与下伏陡山沱组顶部黑色炭质页岩接触,顶部以含小壳化石的白云岩与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底部之黑色页岩分界。岩性三分明显;下部为灰白色内碎屑白云岩,含核形石及燧石条带和结核,称蛤蟆井段;中部为黑色薄板状含硅质、沥青质微晶石灰岩,含石膏层,称石板滩段;上部主要为灰白色块状硅质白云岩,微晶或粗晶白云岩,内碎屑白云岩,夹燧石层,含燧石团块和燧石结核,产同生角砾岩,称白马沱段;顶部白云岩常含磷,可成磷块岩矿,称天柱山段。全组厚度变动于200—1000m之间。灯影组位于陡山沱组之上,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或水井沱组之下,与下伏陡山沱组整合接触。富含动物和植物化石。微古植物有:Micrhystridium, Lophosphaeridium, Pseudozonosphaera, Hubeisphaera 等20余属、50余种; 宏观藻类有Vendotaenia, Tawuia, Tyrasotaenia等属,蠕形动物有Micronemaites, Sinotubulites, Sabellidites 等,此外尚有海绵骨针以及海鳃类动物Paracharnia。该组顶部含磷白云岩或夹磷块岩的碳酸盐岩部分,富产小壳化石,其时代属下寒武统梅树村阶。灯影组属于碳酸盐台地的不同沉积相。自下而上表现为从台地边缘相向上逐次为潮间低能带的局限台地相至潮间-潮上的碳酸盐局限台地相。灯影期总体表现为海平面逐渐下降,海水逐渐变浅,而在古气候方面具有干燥、炎热的气候特征。该组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层分区的许多地区,在鄂西、黔中、滇东、川西、陕南等地尤为发育。

岩层分类

灯影组原称“灯影灰岩”,属南方震旦系上部,分布于滇东、川、黔、湘、鄂西及大巴山等地区。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湖北宜昌西石牌溪与莲沱间的灯影峡。故名。为浅海相硅质碳酸盐沉积。在三峡区按岩性可分为:①下部蓝灰色、灰白色块状白云岩,(川南发现石膏层);②中部灰黑色中、薄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及条带,并含藻类及孢子化石;③上部灰色块状白云岩,偶含燧石结核或条带,并含藻类及微古植物。本组厚度变化大,在三峡地区260米,峡东大于500米,其它地区最厚达千米,湘、黔、桂边境为灰黑色硅质岩厚仅100—200米。与下伏陡山沱组为连续沉积。近来在西南地区灯影组下段富藻白云岩中发现大量红藻化石,最常见的有放射形线藻属针刺藻属管藻属前管孔藻属拟管孔藻属及丛状线藻属黔北遵义松林地区灯影组底部尚有贝加尔贝加尔迭层石此迭层石是我国北方旅大地区十三里台组及燕山地区铁岭组的主要化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