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瞀闷 |
释义 | 注音mào mèn ㄇㄠˋ ㄇㄣˋ 瞀闷 解释(1)目眩晕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章阿端》:“如是年馀,女忽病瞀闷,懊憹恍惚,如见鬼状。” (2)混乱。 清 龚自珍 《大誓答问第一》:“不以今文,古文、晚出书三事,截然分明,各还其数,而合并数之,自生瞀闷,歧之中有歧焉。” (3)中医病症名称。又名闷瞀。 瞀,目眩昏花、眼目不明;闷,心烦闷乱。瞀闷,眼目昏花,心烦闷乱。由于心热(火)上炎或肝气上逆、肝火上冲所致。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火郁之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恼,善暴死。” 《素问·玉机真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王冰注:“闷瞀,肝也。” 吴昆《素问吴注》:“肝之经脉贯膈布肋上,连目系而开窍焉,肝家实也。” 张介宾《类经十四卷·疾病类二十二》:“闷瞀者,肝脉贯膈,气逆于中也。瞀,茂、务二音,昏闷也;一曰目不明。” 张志聪《素问集注》:“瞀,音茂。……瞀,目不明也。肝开窍于目,闷瞀,肝气实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瞀,音茂。……肝开窍于目,肝受邪,故闷瞀。闷,郁也。瞀,目不明也。” 森立之《素问考注》:“案:闷瞀,谓心中闷乱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