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
释义

《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简介

下文为武汉大学新闻网通讯员杨雪于2012年3月19日的新闻报道《武大校园植物有了“活字典”》:

2012年2月,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汪小凡、黄双全历时五年编著的《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700余种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植物,不仅基本摸清了珞珈山植物的“家底”,有利于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同时也为来访、学习交流的人们提供了细细品味武汉大学校园文化的原料。

据悉,由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几代人的努力,武汉大学校园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群落、季相分明的植被景观。根据孙祥钟教授等老一辈植物学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调查,校内有高等植物800多种,居于中国高校之前列;另外樱、桂、枫、梅四大家园以不同季节的植物命名也增添了武大校园文化的特色。丰富的校园植物中包含了几代人从国内外引种培育的宝贵财富,但这些珍贵的资源一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该书则弥补了这一缺憾。

书中所有植物的彩色图片均为原创,历时五年采集和拍摄,这些植物也是武汉地区植物的代表。作者在描述植物特征时,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特别指出可用于鉴别物种的特征,而不是流于植物志上的描述形式,堪称识别校园植物的“活字典”。(作者:武汉大学杨雪)

作者简介

汪小凡,博士,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士;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科研领域与方向:植物交配系统与进化遗传学;植物分类学。

黄双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进化生物学;传粉生物学;动植物相互作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989. 9 - 1993. 7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读本科, 获学士学位

1993. 9 - 1998. 7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8. 7 - 2001. 1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评聘为讲师、副教授

2001. 2 - 2003. 1 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STA Fellowship)

2008. 3 - 2008. 5 JSPS Invitation Fellowship Program for Research in Japan (Short Term)

2003. 2 - 至今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评聘为教授(2003年11月)、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

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和兴趣:主要研究领域是植物进化生物学、生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对被子植物性系统的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感兴趣。虽然植物具有固着生长的习性,但植物已发展了多样的策略以实现成功的生殖。为了解植物的生殖策略,我们试图通过多学科的手段,开展传粉生物学、生态遗传学相结合的研究。

图书出版信息

《珞珈山原色图谱》图书出版信息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2月29日,第1版

平装:346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9787040344769

条形码:9787040344769

《珞珈山原色图谱》代序(作者:陈家宽)

《珞珈山原色图谱》代序(节选,作者:陈家宽

当我拜读《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中的“珞珈山植物概貌”一文时,两位弟子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他们是武汉大学几代植物学家的最好传人!这本书同时让我下决心打开我“有意封存”的记忆。这些不该忘却的记忆那么弥足珍贵,我有责任奉献给编者、读者和母校。

珞珈山,它是我国培养植物学家的摇篮,也是我一生从事植物学教学与研究的起点。

1965年,我考取复旦大学学植物学专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止了我的学业,四年没有浪费虚度,我读懂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看到了人性的弱点;1970年我去了四川宣汉县农村工作站工作,三年没有荒废,我真正明白了处于底层的老百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1973年调到湖北安陆在一所子弟学校教政治和语文,六年没有虚度,我大量阅读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为我打下今后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我从中学生身上知道了人之初、本性善,他们那么纯洁和可爱,教书成为我最爱的职业;1979年,我考取了武汉大学研究生,专攻植物分类学。当时,除了我自学能力强以外,专业知识是非常差的。

1979-1982年期间,我师从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孙祥钟教授。那时,学校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不多但很精,植物分类学方向的专业课程只有现代植物分类学理论与方法、维管束植物比较形态解剖学、植物生态学专题、细胞生物学和野外植物分类学5门,但都非常有用。兼生物学系主任的孙先生反复强调研究生要大量阅读文献,上课老师应着重引导研究生们讨论重要的科学问题,着重系统训练研究生动手能力。因此,每一门课的老师讲得很少、很精,而把大量时间用于野外考察与动手作大实验。

1983-1987年期间,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导师还是孙祥钟教授。从1985年起,我一直讲授普通生态学大课,直到1997年我离开武汉大学,每次选修人数接近150人。可见,我到复旦大学能主持生态学科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此。

对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孙先生与研究室全体老师要放手得多:要我自己阅读大量最新植物分类学文献,在此基础上博士生自主选题与开题报告,在3年时间内严格按照研究方案完成所有野外考察和实验工作,老师们对我的研究结果满意后方能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特别要提到的是孙先生要每一位研究生必须独立完成研究工作,严格到不允许任何实验员“帮忙”。这样的指导方式是非常科学的、卓有成效的,有利于我们今后的长远发展。这种培养方式深刻影响我对研究生们的指导。

在这些故事里,我才知道武汉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史有重要影响,可以肯定的说武汉大学是我国现代植物学发祥地之一培养植物学家的摇篮:留日归国的植物学家张珽教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植物生态学讲义,1918-1923年间出版了《武昌植物目录》;留美归国的钟心煊教授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分类学家之一,建立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WH),培养了多名优秀植物学家;留美归国的中国植物生理学奠基者之一汤佩松1933年回国受聘武汉大学教授,1936年2月、10月先后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了两篇植物生理学领域的重要论文;留英归国的孙祥钟教授是我国水生植物学的奠基人,从1978年起他开拓了水生植物的系统学、居群生物学、传粉生物学和生态学四个方向,目前在国内水生植物学领域作出成就的大多是他的弟子,或者是弟子的弟子。在植物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武汉大学也有杰出代表。据闻,由于珞珈山大师辈出,武汉大学在解放前被称为我国四大名校之一。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珞珈山是培养植物学家的摇篮。

小凡、双全和建波是我培养的留在母校的三位博士,也是让我最满意、最放心和最寄予厚望的学生中代表,除了他们热爱科学、胸怀坦荡、求真务实、严于律己和作风正派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善于思考、观察与动手。这本精美又实用的书是小凡与双全精诚合作的结晶。小凡心灵手巧、观察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从他拍摄的原植物照片就可看出;双全则善于思索,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去琢磨内在机理。导师褒奖自己的学生,难免有自夸之嫌,当我拿到书的清样后,我的这种疑虑顿然消失。

书中所有植物(包括151科,730余种)的彩色图片都由他们自己在珞珈山校园内不同时期拍摄,所有照片均为原创,无一张是借用他人的。调查并拿出一个研究区域的全部植物名录,是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有难度的。植物物种的准确鉴定,要依赖认识叶、花、果等多个性状的综合特征,然而,实际工作中难以完成,以至于很多地方植物多样性的调查常常是借用前人的资料,通过分布区来推断某一个物种是否在当地存在,而不是亲眼所见。书中每一种植物都是实拍的,这就为使用者供了诸多方便。

识别植物是人们了解植物、研究和利用植物的基础。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和普及,在我国已经是青黄不接了,植物分类学的人才面临短缺。我很欣慰地看到两位青年学者坚持在植物分类学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上,默默耕耘,潜心钻研,并将所学回报于社会。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热爱植物学的学者必将在人类生活、开发新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从珞珈山走出的学子都被一种人文精神洗礼过,这种人文精神乃是武汉大学的校魂!(作者:陈家宽,系武汉大学校友、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