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雷斯尔豪斯 |
释义 | 米莉·德雷斯尔豪斯(又译:崔瑟豪斯)教授(Mildred S. Dresselhaus)1930年11月11日生于美国纽约。任职于享有世界最高学府、理工科圣地之称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被誉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最高荣誉——“镇院教授”(Institute Professor)。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现以80岁高龄仍然同时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电子工程学与计算机工程学系。其先后同时担任了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主编《Science》)主席、美国科学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财政总长,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主席、美国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科技主任。 麻省理工学院有句话形容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一般的诺贝尔奖得主只是开创了一个学科,但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平均每十年就开创一个学科!”每年美国物理学会年会都会悬挂四位科学家头像“麦克斯韦,居里夫人,费曼,德雷斯尔豪斯”。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为继吴健雄之后,美国物理学会第二任女性会长。德雷斯尔豪斯教授为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同时拥有遍布全世界的23个名誉博士学位。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德雷斯尔豪斯教授为世界五大杰出女科学家。 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被称为“碳学之母”和“碳学老祖”。早年与其丈夫金·德雷斯尔豪斯开创了石墨、石墨与物质相互作用、碳纤维等领域。是拉曼光谱的奠基人之一。1983年,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受美国物理学会邀请,做了“碳纤维核芯”的报告。从此开始了碳纳米管的研究。1992年,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与其学生齐藤理一郎(Riichiro Saito)以及藤田光孝(Mitsutaka Fujita)以群伦首次预言了单层碳纳米管的存在以及其能带结构。1993年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Sumio Iijima)在电镜下观测到了单层碳纳米管。从此,碳纳米管称为了近二十年来最热门的研究学科。1993年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计算了纳米结构下的热电效应,从此使得热点效应这个早已停滞的学科重新发展起来,成为了纳米热电效应之母。 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与中国颇有渊源。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就读期间曾为前辈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Fermi)学生,与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有同门师兄妹之谊。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也与已故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原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为多年知交。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曾帮助谢先生建设复旦物理系、和应用表面物理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几十年来,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曾多次到访中国访问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苏州科技工业园区等机构。 其学生众多,有80多个理学博士,大部分都为全世界各研究机构的领袖人物。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第一位女教授Nai-Chang Yeh, (叶乃裳),加州大学圣塔芭芭分校材料系系主任James Stephen Speck等。 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丈夫金·德雷斯尔豪斯(Gene Dresselhaus)为物理学“自旋-轨道相互作用(Spin Orbital Interaction)”奠基人。1955年利用群伦发现了“德雷斯尔豪斯效应(Dresselhaus Effect)”。 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教授夫妇一共已经发表了多少文章,已经很难用数字统计了。其自己比较喜欢的有: G. Dresselhaus, A. F. Kip and C. Kittel, Observation of cyclotron resonance in Germanium Crystals, Physical Review 92, 827 (1953) G. Dresselhaus, A. F. Kip and C. Kittel, Cyclotron resonance of electrons and holes in Silicon and Germanium Crystals, Physical Review 98, 368 (1955) G. Dresselhaus, Spin-Orbit interaction in zinc-blende structures, Physical Review 100, 580 (1955) G. Dresselhaus, Effective Mass Approximation for Excitons, J. Phys. Chem. Solids 1, 14 (1956) G. Dresselhaus,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for exciton absorption lines, Physical Review 106, 76 (1956) G. Dresselhaus and M. S. Dresselhaus, Fourier Expansion for the Electronic Energy Bands in Silicon and Germanium, Physical Review 160, 649 (1967) P. R. Schroeder, M. S. Dresselhaus and A. Javan, Location of Electron and Hole Carriers in Graphite from Laser Magnetoreflection Data,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 1292 (1968) M. S. Dresselhaus,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Sagamore Army Materials Research Conference (1991) R. Saito, M. Fujita, G. Dresselhaus and M. S. Dresselhaus,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carbon fibers based on C60, Physical Review B 46, 1804 (1992) M. S. Dresselhaus and G. Dresselhaus, 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f graphite, Advances in Physics 30, 139 (1981) G. Dresselhaus, Personal Reminiscences of Cyclotron Resonance, Proceedings of ICPS-27 (2004) L. D. Hicks, M. S. Dresselhaus, Effect of quantum-well structures on the thermoelectric figure of merit, Phys. Rev. B 47,12727(1993) 目前德雷斯尔豪斯(Dresselhaus)科研组成员包括Federico Villalpando Paez,Ya-Ping Hsieh (谢亚萍),Ming Y. Tang, Xiaoting Jia(贾晓婷) 和Shuang Tang(唐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